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物质空间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拆围墙"和"街区制"的实施意义在于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共享。当下住区围墙的存在似乎成为实现街区制的阻碍,但围墙之困的根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内外有别空间观念的延续。该文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对门禁住区和非门禁住区的空间公共性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公共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空间形态的转型首先在于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首先描述了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在全国迅猛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当下商品住区盛行之时公共空间的外向性变迁过程,然后探讨了住区街区式开放的适宜规模和开放后的居住安全问题,提出打造"街道眼"的安全界面,在规模与安全基础上,最后,针对商品住区不同用地规模大小,提出了与城市更为融合的小规模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完全街区式开放和大规模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局部街区式开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6.
陈炼  汤莉 《重庆建筑》2018,(3):8-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住需求由物质型向品质型过渡,住区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千篇一律的设计思维等等。该文针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开放街区理论为基础,将传统大尺度城市住区分解为单个小街区,在小街区中寻求合理的差异性,以期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响应推广街区式住区的新动向,本文首先从时间线索上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街区式住区的发展变迁过程,认为其经历了苏联影响下的短暂实践、居住小区批判中的艰难发展、居住小区挤压下的异化实践、市场经济下的曲折恢复四个过程,并总结为一次波折与两次回归的演变轨迹。然后从住区的空间属性、居民的居住习惯和居住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新时代的住区建设应注重住区与城市关系的平衡性,强调住区的文化性,维护住区的多样性,汲取国内外住区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精华,以发展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街区式住区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宽马路大街坊"的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导致城市中封闭管理的小区过多、城市道路交通不畅、城市宜居程度下降等各种"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阻碍了社区环境的营造和城市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是近年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具体的城市住区规划指导意见,有专家指出,街区制推行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城  相似文献   

9.
王真  李宏泽  王彦龙  牟晓龙  李小晶 《城市住宅》2022,29(3):237-238,241
在城市住宅中,住宅层数是较关键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住区规划和住宅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和居住质量状况的有效指标.因此,在剖析多层住宅的基础上,分析住宅层数对住区规划的影响,提出城市住宅层数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城市住区规划和住宅层数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索健  赵悦  王继辉  任欣欣 《住区》2021,(2):132-135
我国城市住宅存量中,存在大量依据旧有规范建造的老旧住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研究以1998年房改为时间界线,从住宅建筑与住区层面,总结住宅居住品质标准演进特征,发现其中的品质缺失靶点,为制定针对性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措施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1.
曹宽义  王凤军 《规划师》2006,22(8):88-90
对"布袋院"的保护与利用应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进行,总的目标是:总体展示特色商居建筑院落,重点体现文化内涵,普遍改善居住条件,努力激活商贸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布袋院"进行利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能够利用的院落;通过绿化系统对院落及院落群进行整合;对街区进行改造,达到改善该街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创建特色街区的目的;尽量还原商业重地景象.  相似文献   

12.
居住区边界空间作为居住区与城市相交接的过渡性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交流的前沿地带.丰富的边界空间是居住区良好的对外展示窗口,也增强了街道的视觉效果,具有重要的城市意义.当前居住区大多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居住区边界空间呈现出僵硬冷漠的表情.论文从促进居住区与城市交流互动的角度展开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研究,以居住区与城市的衔接方式对边界空间的形式进行划分和比较,并提出了一些提出改善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保军 《城市规划》2016,(12):113-117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相似文献   

14.
李军  何炼 《新建筑》2007,(1):93-96
通过对中央花园和风华天城两个住宅小区的分析,比较了封闭式小区与开放式小区的安全性、道路系统、公共设施、社会性等,在指出从封闭到开放是时代的进步的同时,强调只有把握开放的合适程度,才是住区与城市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土地资源日趋减少,以高层住宅为主要居住模式的现象必然产生,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也不可避免。本文借鉴了香港地区高层建筑与城市共建和谐关系的处理手法,细致地分析了高层住宅底层空间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米文杰  张鹏  祁怡 《华中建筑》2009,27(8):144-146
该文对扩大容积率后,高层建筑交通核变化所带来建安成本的增加与容积率提高带来盈利效益的比较,来分析高层住宅建筑"高容积率,高收益"房地产开发思路的误区,并通过常州市新北区某实际项目的方案对比分析,来说明低多层住宅和高层建筑的合理配置比,往往是控制项目盈利与否的关键环节,而非一味提高容积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寻求大而专的城市建设中忽略了的城市人本尺度,找出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病"的诱因。并且通过深刻理会张永和在《小城市》一文中对于城市问题的诊断,明确"开放街区"在我国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转变,找回离人们越来越远的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建设阶段,“蚁族”这个随着我国发展出现的新名词,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形象称呼。由于刚刚迈入社会,“蚁族”作为社会“并发症”产生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居住状况令人堪忧。笔者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对蚁族群体的生存条件进行调研,剖析蚁族群体的生活习性,心理特点;提出了构建针对城市蚁族的普适性住宅的设想,通过对住宅的单体平面、结构、构造和对群体的布局,施工到后期管理等方面的设计,旨在缓解蚁族群体的生存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邵丽峰 《山西建筑》2010,36(19):58-60
从太原市旧城改造中居住区环境现状入手,论述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遵循的原则,并探讨了旧城改造中居住区规划策略,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燚 《规划师》2006,22(6):18-21
江门市北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首先明确用地周边各种设施的布局情况,以此确定住区内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采用"自由式、曲线型"住宅布局,形成内环交通;构建识别系统、"两轴串四景、八星聚一廷"的景观结构,以实现多样化,构建步行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