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病品种Hartwig和小粒黑豆,感病品种辽豆15和中黄28分别接种线虫,检测大豆根系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量对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性。经过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感品种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表达量明显高于未接种的品种,各个品种的STI表达量也不同。说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参与抗病过程。但是各个品种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表明抵御线虫的抗病作用机制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1996-2000年应用田间自然病辅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推广的3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生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36个品种中,抗病品种2个,占供试品种的5.5%,中抗品种9个,占供试品种的25.0%;感病品种13个,占人共试品种的36.1%;高感品种12个,占供试品种的33.3%,这说明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绝大部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都是感病或高感的。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一种基于双倍PCR技术,用种特异性引物快速鉴定大一啼胞囊线虫方法。应用两组引物扩增胞囊线虫的rDNA。第一组引物含有2个通用引物D3A和D3B,用于扩增大亚基核糖体基因(28S rDNAgene)的D3扩展区;第二组引物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特异性引物GlyF1和一个通用引物rDNA2,用于扩增ITS2区的片断和部分28S基因,用此双倍PCR扩增技术检测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和巴西的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结果表明,用两组引物进行双倍PCR扩增,所有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都产生两个明显的片断(181bp and 345 bp),其中181bp片断是SCN特异性引物GlyF1和rDNA2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中特异性片断,在所测试的其它胞囊线虫群体,仅仅扩增出345bp的片断,而不能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用该项技术能从大豆胞囊经一虫的胞囊或单头二龄幼虫的微量DNA中,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该技术的敏感性达到单条二龄幼虫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麦类人地燕麦胞囊线虫抗病必一鉴定方法,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在麦类作物对禾谷囊线虫抗病育种中已选育和生产上正推广的一些主要抗病基因(品种),阐述了中国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特别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分析,所获得的一个新的ITS类型-ITS C)以及麦类作物品种抗性的研究现状,这对中国开展针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6-2000年共对2004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了根结线虫的室内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筛选出79份抗病种质,523份中抗种质,639份中感种质,763份感病种质,鉴于近年来根结线虫对烟草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建议各地调查烟草根结线虫种蔌小种的发生和分布特点,结合温室和田间鉴定,选育并利用能抗当地根结线虫优势种群的抗性品种,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烟草生产。  相似文献   

6.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利用7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对黄淮夏大豆产区的96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96个大豆品种(系)对7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38种反应型,有4种反应型分别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有10种反应型与2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有5种反应型与3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其它反应型为新的类型。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7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a,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b,有1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c,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Rps7,有一些品种可能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以相似系数0.691聚类,96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除草剂、尿素和线虫生防制剂豆丰1号颗粒剂处理大豆胞囊线虫田土壤,定期取样、分离和鉴定,研究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真菌区系的动态变化。试验表明:施用尿素有利于协调根际真菌区系平衡;除草剂施有后对根际真菌区系有抑制作用,但通过对除草剂有降解作用的真菌的产生可恢复根际真工力区系平衡;而颗粒剂的施用有利于有益真菌类群的增加,可通过向颗粒剂中添加多种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如镰孢属(Fusarium)、粘帚霉属(Gliocladium)和拟青霉属(Paecilmyces)来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丽君  孙欣  薛永国  杨喆 《软件学报》2008,21(3):379-382
选用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抗线2号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F2种子。种植F2代种子获得F2,3家系,作为分子标记分离群体,进行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SSR标记。共筛选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350对SSR引物,其中52对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在F2群体中通过BSA法筛选出与抗疫霉病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差异引物1对,为Seaa003,位于大豆公共遗传图谱的J连锁群。同时该引物在其他10个抗病品种及4个感病品种中抗、感病谱带检出率均为100%,具有一定的检测通用性,可以为大豆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材料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在中国首次选育出“黑生101”大豆新品种,拓宽了大豆种质遗传基础,丰富了大豆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10.
1991~199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地测定了1149份生产品种、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和1244份国内外各类小麦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筛选出427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抗性水平,占参试材料17.8%。鉴定发现:各类抗性材料很不平衡,生产主栽品种抗性极差,后备品种(系)抗性惭强。高代材料抗性更强.后者抗性比率均在61.7%~96.5%之间。说明在东北春麦区白粉病流行体系内品种抗性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同大豆品种的顶芽、胚轴、子叶节、子叶、叶片等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诱导分化芽的能力差别较大,供试品种中,辽豆11号和辽豆10号的再生能力较强,诱芽率分别为39.8%和36.0%。对诱芽率的影响,经L_(16)(4)~5正交实验可知外植体>品种>培养基。外值体对诱芽率影响依次为:子叶节>顶芽>子叶>下胚轴。6-BA对不同外植体诱导芽发生的适宜浓度不同,顶芽、下胚轴为0.5mg·l~(-1),子叶为1.0mg·1~(-1),成熟子叶为4.0mg·L~(-1)。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质种质导人、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3.
1991~1997年对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间越冬的病残体及种子;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施肥、(播期关系密切,气候条件中的雨量、雨日对病害影响最大。根据烟草野火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了烟草野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或耐病优质品种;(2)及时烧毁病残株以减少初侵染来源;(3)轮作2~3年及进行深翻地,将病残体翻人土中hem以下,减少初侵染源;(4)种子消毒,50℃恒温浸种10min或用0.l%硝酸银溶液浸种30Inin,清水洗净后催芽;(5)床上消毒,首床…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该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中量LD(50)=17.78±2.74(条线虫/玉米螟幼虫,IJ/L),置信区间为23.15~2.41IJ/L,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对该种线虫高度敏感,应进一步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5.
1998-2000年,通过病辅重复鉴定、微区接种鉴定和盆栽定量接种鉴定的方法,对自然病田筛选入选的花生抗(耐)根结线虫病(Meloidogyrne hapla Chitwood)种质资源10份、表现好的特异株系20份及高感病对照材料的2份进行了抗性表现稳定性的,:D015,D035,D040,D099共4份中抗材料和D002,D029,D041,D049共4份耐病材料表现稳定;自然病田中表现高抗的2份资源,都表现出稳定的中等抗性水平,原来的4份中抗和耐病材料的表现不够稳定;而在田间表现出产量性状好、发病较轻的特异株系中只有1份中抗和2份耐病材料入选,抗线性稳定的资源可以用于花生的抗线虫育种,但传统抗线性鉴定技术耗时长、受环境条件影响大,不能适用于对育种早期世代材料的抗性鉴定与筛选。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在3个关键的生殖生长时期4个主要光合生理指标对光合速率(Pn)的影响;明确高光效大豆品种的Ph高于低光效大豆品种的诸多影响因素;明确大豆叶片的Pn与几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密切关系。选用4个光合速率不同的大豆品种(两个高光效品种:黑农40、黑农41;一个中光效品种:黑农37;一个低光效品种:黑农26)于大豆的始荚期(R3)、始粒期(R5)、鼓粒期(R6)测定上述4个品种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并且通过Pn、Tr的观察值推算出水分利用率(WUE=Pn/Tr)。通过多元相关分析,研究了Cond等光合生理指标对Pn的影响,以及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光合能力的大豆品种叶片的Pn在R3、R5、R6期分别与Cond、Tr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i在3个生育时期大多呈微弱负相关;与WUE在R5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在R3、R6期大多呈微弱正相关。但是,高光效品种在耽与Cond、Ci、Tr及WUE的相关性方面比低光效品种密切。R5期大豆叶片的Pn与收获指数呈正相关,但不同光合水平大豆品种的Pn与单株重、单株粒重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于传统农作物病害识别存在的效率低、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DeepLabV3+网络的农作物病害分割方法。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使用轻量级的MobileNetV3,在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SPP)中使用深度可分卷积替代普通卷积,减少模型计算量;引入SE通道注意力和ECA有效通道注意力,挖掘有效的通道信息来提高分割精度。以某地区的苹果叶片病害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DeepLabV3+算法平均交并比可达到82.7%,而且模型参数量只有4.98MB,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疫霉菌诱导的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从文库中共筛选到2067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100—800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375个,分析表明这些EST功能涉及大豆的抑制病原菌生长、细胞自身保护、信号传导、系统获得抗性、蛋白质合成、呼吸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大豆叶部病害识别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和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的YOLOv5-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大豆叶片斑病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大豆叶部病害图像进行预处理;其次,采用改进型深度学习网络提取特征,并训练分类模型,实现对大豆叶部斑病的快速识别;最后,通过和传统机器视觉系统相结合,完成了对大豆叶片斑病的智能化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豆叶部斑病图像的识别精度和稳定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田间条件选择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大豆叶片,以验证所提算法的实用性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