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电视与校园网同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各自的技术与网络优势,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繁荣校园文化,提高效率是当前很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景山学校在常规教学不断改革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把着眼点放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1995年底,景山学校校园网络安装调试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当时的校园网以FDDI光纤为主干,各个教学楼采用100M连接,10M连接到桌面。1996年,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放了一些对社会提供的免费课程和一些同步教学的内容,学校师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收发邮件。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2001,(38):13-13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00多所学校建立校园网,仅上海市就有200多所中小学建起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园网络,可以说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背景为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建立先进高效的教育体系,提供更为先进的教育手段,学校很有必要建设一个校园网络管理应用系统,这样可以达到校园资源共享、建立完备的数据交换体系、快速的传递信息等目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校园网建设应坚持“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的原则。如何有效地应用校园网,使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日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校校通”工程实施后,许多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参考网上的教案等,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使得教师们的教案、课件及其他的教学资料共享,学校教导处怎么利用计算机对教师们的教案、课件进行有效的常规检查?这是每一个有校园网的学校都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许多高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局域网的各种技术、网络设计方案、网络拓扑结构、布线系统等内容。本设计主要是对校园网的路由与交换技术的规划,来详细介绍局域网技术的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路由与交换技术的选择以及设备的配置,利用路由技术与交换技术实现网络的冗余,提高校园网络的连通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曙光小学创建于1983年,又名江东区外国语学校,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SMART白板应用种子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省绿色学校。学校综合功能室齐全,还拥有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和专业的集摄像、采集、制作、播放于一体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以"在快乐中成长,享受成长的快乐"思想为指导,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目标,秉承"博学、笃志、健美、  相似文献   

9.
校园电视与校园网同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各自的技术与网络优势,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繁荣校园文化,提高效率是当前很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49):12-12,17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很多城市的教委都开始规划和建设覆盖本市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采用在城市建立教育中心网站,在市、县、乡教育系统建设局域网,在学校建设校园网,并实现校园网与教育信息网的联网。在“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推动下,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据赛迪顾问调查,2002年的教育城域网建设投资已经超过30亿元,各区域增长情况有所不同.如图1.  相似文献   

11.
安全漏洞、管理繁琐、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等问题成为阻碍高校校园网发展的三大瓶颈。针对这些问题,锐捷网络(原实达网络)推出了第二代SAMⅡ高校校园网解决方案,以网络硬件平台作为基础,通过“网络管理”、“安全计费管理”以及“安全策略”等三大系统平台,全面满足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营、管理”需求,全面提速高校校园网应用。SAMⅡ与用户实现互动校园网络安全除了要抵御病毒入侵之外,还要抵御来自校园内部攻击,目前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单一的防护措施在保卫校园网络安全方面已经无能为力。同时,如何保障学校运营的顺利展开,采用什么样的计费…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苏州市平江区于2002年在全区各校建起了校园网,实现了“校校通”,并于2005年又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教育城域网,通过VPN将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全区各校校园网相连,构建全区的教育城域网。为此,如何运用现有的设施设备,提升教育网服务质量,完善教育网运营体系,加强管理、安全运行,确保提供高质量、更安全的网络服务,建设安全、绿色、文明的教育城域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9年部署了智慧校园系统,以微信和企业微信为入口的智慧教育生态圈,现已全面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教育主体提供服务。2020年,学校根据“鼓楼e学校”的使用情况,结合学校各项工作,探索智慧校园的各种应用功能,目前,学校依托“鼓楼e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管理学校各项工作,使其成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的顺利实施.短短十年内,大部分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但随着信息化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些校园网皆面临升级需求。2005年中旬,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显示:占调查总数649%的高校网络,已拥有1000M主干带宽,充分表明了这种趋势的存在。可高校不同于一般企业单位.其招生、考试、教学管理.学术交流等信息流量大,对网络稳定性要求高.校园IT系统还需拥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面对这些问题,校园网到底该如何升级呢?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建有校园网,而且大多数校园网的主干带宽已经在100兆以上,如此高速的局域网到底如何运行更好的应用系统来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这个问题已经把人们从考虑校园网前期硬件的投资建设转移到如何在校园网上实施更好的软件应用思考上来。本文就如何在校园网上实现视频的直播及点播功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校园网络的建设在中学掀起一股热潮,许多中小学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全面宣传,展示学校风采、优点与特色,发布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在Internet上实现完成部分校务,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7.
《软件世界》2001,(7):70-72
根据 1999年初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纲要文件精神,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信息工程事业部经过广泛调研,在充分理解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中等学校千兆校园网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千兆主干网络为基础平台,以校园网络应用尤其是多媒体应用为主线,以实现广泛的教育部门资源并享、提高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为目的,为建设21世纪信息化学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中等学校千兆校园网整体解决方案由校园网主干和校园网应用两部分组成。根据应用于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本方案分别称“中国基础教育校园网集成系统”和“中国职业教育校园网集成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几百所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正式使用,学校校园网建设总投资额上亿元。 1999年,中国职业教育校园网集成系统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获得科技进步推广类一等奖,并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学校已建好校园网络并使用了校园网应用系统,可由于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不仅校系之间的有效共享交流合作不能落到实处,而且许多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信息化建设中的大量经费。为使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得以共享、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得以整合,有效避免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出现,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地区信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教育城域网。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教育》2004,(6):125-126
在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规模迅速膨胀的新形势下,“应用“作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指挥棒,指引着高校校园网建设迈入了深化应用的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病毒及网络恶意攻击,净化校园网络?如何灵活实现“以网养网”,确保校园网良性发展?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结构,对原本松散的校园网络进行统一管理?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学校和众多网络厂商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初蒙 《互联网周刊》2001,(30):60-60
中山大学校园网包括三主(计算机、电话、电视)三附(学生一卡通、有线广播、英语听力训练)共六张网,使身处校园各处、异地园区甚至更远的师生都能享受同样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