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麋鹿古今     
麋鹿又名“四不象”.乃中国特产,后传至国外.其经过是非常复杂的.据中华版《辞海》载:“同治四年,法国教士大卫见而异之.”枕书著《格物古今谈》(香港南粤出版社1985年版)中解释说:同治四年即公元一八  相似文献   

2.
清初李芝的《盐井赋》,是一篇考察自贡井盐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原赋初发表于十年前《井盐史通讯》上,因其使事过多,词语艰晦,字多生僻,乃应邀为之注释,并结合自己初探该赋的一得之愚,写成《关于李芝的盐井赋》一文,载于《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1期。其中注释共127条,最难的是第64条“鸣”一句。笔者为此查遍有关字书并请教方家,均未得到准确解释。乃根据《康熙字典》刀部八画,古文之释义,并据清初人喜用破体字(如西秦会馆当时石制楹联中之“”字即为“肱”字之破异写法)例,认为即字,因据  相似文献   

3.
马钧改机     
马钧改机马钧政机,是我国织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马钧,字德衡,古代著名发明家,三国时陕西扶风人。据《三国志·方技传》裴松之注记载:“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为博土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  相似文献   

4.
一、《后汉书》与《东观汉记》并存680年,屡经相互参校,两书《蔡伦传》词句基本相同 反对蔡伦造纸为发明的文章从一开始就认定《后汉书·蔡伦传》中的“造意”二字是范晔对《东观汉记》原文的篡改,理由是《东观汉记》原书在宋代已成佚书,现有辑本是明清作者补遣而不足为证。相反,这些文章却搬出隋虞世南、唐欧阳询、徐坚等人的类书短句来证明《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无“造意”二字。这种考证方法很难为史家所接受,也不符合各家后汉书在南宋之前曾经长期并存多次互相参校的史实。 这里笔者先从《后汉书》卷末所附历次参校补注者后记中摘录北宋景祐(1034—1035年)年问的一段记录原文  相似文献   

5.
《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刊载任乃强同志《说盐》一文所述:“《世本》传‘夙沙氏煮海为盐。’《齐世家》亦谓太公及管子‘煮盐’。未曾云晒盐也。唯渤海北岸有升降迭互之海滩,每有凹地受潮被留,天然成盐,应是人类发明晒盐最早之处;中华文化领域之能远达辽河松江地区者,此或为其主要原因之一。然利用芦台海盐之时间,最早不能过周之燕国。” 历史悠久的长芦海盐在中国古代经济史  相似文献   

6.
① 本刻入山符和督摄万机印 东晋时期,道教作家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句容人,自号抱朴子)所著《抱朴子》(以号命书名)内篇“登涉”卷十七载有“入山佩带符”。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同卷又云:“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一块大印章,上面刻着120个反体字,用来在所住之四方压印出  相似文献   

7.
随珠探秘     
语见《史记》数下,如《李斯传》云:“有随、和之(?),垂明月之珠”。《鲁仲连传》曰:“出随侯之珠,夜光之璧”。这里“随(?)”即随侯之珠,又称随珠。随珠是何物?有三种解释:其一,最常採用的解释是蛇  相似文献   

8.
明代末年的秦淮歌妓董小宛(1624~1651),名白,一字青莲.据《冒姬董小宛传》载:小宛聪慧过人,生得“神姿艳发,窈窕蝉娟”.这位才华出众的奇女对于“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小宛善  相似文献   

9.
酒树     
椰似酒,味甘而薄,枸楼国仙浆,亦取之树腹中。又青田核以水贮之,少倾成酒,乃真酒树也“(《清·坚瓠集》)。《清·雨般秋雨菴随笔》又载:“缅甸有酒树,酒树实如椰  相似文献   

10.
正"饭"字在古代就是"吃"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释中考察"饭"的本义时说,饭是动词,当吃讲,读上声"反"。后来派生出来的名词"饭",读去声;字形也不同,右边是"弁(或卞)"。流传到现在,早已字形不分,统写为"饭"了。《礼记·玉藻》曰:"饭者三饭也。"《汉书·朱买臣传》:"呼饭饮之。"《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饭糗茹草"等等。这里的"饭"都是  相似文献   

11.
我热爱文史研究,几年来对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两部历史文献做过一些对照研究,发现一些矛盾。去年冬,我先后看了几期《中国造纸》纸史专栏和《纸史研究》专刊,发现在与纸史有重要关系的“字”的注释上也存在同样的矛盾。举例如下: “纸”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絮一(竹沾)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释为“……其初丝絮为之,以(竹沾)荐而成之。”(认定最初的纸是蚕丝纤维所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13.
周祥 《西部皮革》2003,25(1):49-50
靴,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北门外。”《南史·萧琛传》:“[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王俭)座。”这是《辞海》对靴的注释。做为一种鞋具的靴,最早是由军鞋的一种胫甲演变而来的。胫甲的作用是保护小腿,有人认为这是靴的前身。在沈阳周代废墟里曾出土过铜泡钉靴,这是我国现已证实的第一双军鞋实物。距今已4000余年。可见靴最早是军鞋。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饰穿着也体现着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因此,各个王朝建立伊始,在修订典章、拟定条款中,往往也把服饰的规定列为重要内  相似文献   

14.
粥与食疗养生 粥与道家,更是个垂长而深邃的话题. 老子说:"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这原本是道义,但后来人们却常常借此与饮食口味混同,视荤为浓,视素为淡,从而模糊了道、俗疏隔的界限,将清淡主义认作是道家树立的旗帜,并且还一直引导着世间的识食行为.粥之清淡,乃为固性本味,即是庄子所说的"知常",也与老子的教旨有了连脉.  相似文献   

15.
HG量产型AUE Enact 三国传英杰大全 虎牢关之章 售价:2000日元队材质选用ABS/PVC混搭,全上色的三国传系列成品隆重登场!相比需要玩家上色的BB战士模型系列,本作精彩的上色算是最大优势,精巧细腻的样子人见人爱。共分《虎牢关之章》和《官渡之章》两套,每套8个。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味噌”一词,始见于延喜元年(公元910年)的《三代实录》,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它是在奈良时代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按朝鲜语发音读作“蜜祖”,日语汉字写作“未酱”或“味噌”,读作“”(罗马字拼音作“miso”)。“味”字由“口”字和“未”字构成,而“未”为“美”的谐音,故“味”有上口的美味之意;“噌”字由“口”字和“曾”字组成,“曾”字有“讲究”、“丰富”之意,两者合成“味噌”,即为集美味、精粹之食物。其本身有三层含义,即“味础”、“美础”和“身础”,三者均念作“”(miso),“味础”乃调味之基础;“美…  相似文献   

17.
清末名医王士雄的食疗验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浙江海宁人,是清末一位温病学家.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潜斋医话》、《随息居饮公谱》  相似文献   

18.
<正>【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十一】西汉黄门令史游奉汉元帝之命,编了一本识字课本《急就篇》。这本《急就篇》用履(lv)、舃(xì)、鞜(tà)、靸(sǎ)、鞮(dī)、屐(jī)、屩(juē)等七个字诠释了西汉有代表性的鞋履,还对鞋的材料、饰品、质量及穿者身份做了诠释,第一次把古代鞋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荀爽传》中有一成语——刖趾适屦,意思是一愚者上街买鞋,鞋短不适脚,乃砍短脚指穿上这不合脚的鞋。我们眼镜行业也经常出现这种事情。需戴镜者验好合适光度后将处方交眼镜店磨镜,往往得不到合适的眼镜,尤其是有散光者,多是轴的方向磨错。于是镜店从业人员就说:初戴新镜必有不适之感,慢慢  相似文献   

20.
醋意正浓     
醋的出现,在我国至少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它在东汉以前叫做“醯(xi音希),据《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周王朝官制里有“醯人”一职,专门掌管宫中的醋政。东汉以后改名叫酢(zuo音作),《隋书·酷吏传》曾引用当时长安的民谣说:“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那时虽然有醋字,但含义与现在完全不同,《说文解字》解释醋字为“客酌主人也”。宴会中,主人向客人敬酒称“献”,客人回敬主人则称作“醋”。至于醋字具有今天的意义,已经是唐代以后的事了。有趣的是,后来酢字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