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天罡 《数码设计:surface》2011,(1X):134-136
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我国新时期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杰出典范,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并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下发展了\"新园林建筑\"的模式。以下文章试用建筑类型学的一般理论对该建筑进行解读分析,希望能启发人们借鉴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孙天罡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1,(1)
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我国新时期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杰出典范,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并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下发展了新园林建筑的模式。以下文章试用建筑类型学的一般理论对该建筑进行解读分析,希望能启发人们借鉴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4.
唐太智 《数码设计:surface》2011,(1X):148-149
羌族村落的建筑物多采用集中修建的布局形式。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长期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中,羌人智慧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其村落布局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太智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1,(1)
羌族村落的建筑物多采用集中修建的布局形式。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长期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中,羌人智慧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其村落布局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慧鹄瑞 《数码设计:surface》2014,(5):75-77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拆除、改造的命运.少数建筑得到了妥善的保留与修复。随着人们对物质的需求的增加,传统建筑在功能上的局限性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在现代社会中,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旧建筑保留问题的一系列讨论。然而,在这个信息化与媒介化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艺术显现出它在娱乐大众、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其中的建筑投影艺术似乎为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方向。文章指出,在新媒体艺术的帮助下.许多历史建筑能够重获新生,通过新媒体艺术,艺术家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能够进一步促进公众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知识的传播,从而引导大众的建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爱红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6,(4):78-80
木雕是浙闽建筑的标识,巧妙地装点着建筑的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角落,体现了浙闽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其中,浙江木雕以东阳、宁波最具代表性,前者以雕饰精致为特点,后者则以色调华美的朱金木雕见长。福建木雕受多山、多水、临海、内陆等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的影响,木雕风格更加多样,但同样注重雕饰细节,反映各地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8.
郭涵 《数码设计:surface》2008,(3):52-54
假如你热爱绘画、崇尚建筑,喜欢音乐、或者对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充满兴趣那么游览巴塞罗那将可以满足你的一切幻想,这里诞生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艺术大师巴布罗·毕加索,胡安·米罗、帕罗·卡萨尔斯,约瑟·卡雷拉斯和孟塞莱特·卡贝雷。很少有一个城市可以将古典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如此流畅地水乳交融,巴塞罗那之旅就是一场追寻艺术的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9.
李剑锋 《数码设计:surface》2010,(2):88-90
建筑与诗原本属于并不相同的艺术门类,但两者有着相通的美学特质,能引发相似的审美,达到同样的审美境界。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性审美出发,可以更好的研究建筑诗性审美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冉 《数码设计:surface》2012,(12):58-66
建筑不同于其他领域,耗资巨大、耗时漫长,总是在最后一刻,是万古流芳还是遗恨万年方见分晓。那些太过分的建筑,一样有资格屹立不倒,以便时刻提醒世人:看,反面榜样的力量同样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11.
须博 《数码设计:surface》2009,(10):183-185
本篇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常州城市建筑的历史文脉,从而给予正在加快拆建中的常州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建筑特色和文脉方面提供资料。在此不是要去批判现状,而是要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的必要阶段,通过对常州传统建筑文脉的研究,理出思路,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水工建筑的审美价值,促进水利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和谐美是建筑美的普遍法则,提出水工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其自身的和谐,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样就有利于水利工程建筑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方红兵 《数码设计:surface》2008,(6):107-109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地搬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更有一些赴远洋学习归来的中国建筑师通过在国外学习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这些内容在我们建筑中的运用,对我们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帆 《数码设计:surface》2009,(9):260-261
不同的材质通过质地、色彩、肌理等属性的美,给人以视觉、触觉上的不同的感受。拥有自然温情、环保理念、天然色彩的材质的才是真正的材质之美。 相似文献
15.
王大勇 《数码设计:surface》2008,(5):211-213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美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高峰。此一时期对审美和艺术之关系的重视程度,著作之丰富,思想之多彩,都为后世难以企及。在绘画领域,画论著作与品评开始形成规模,为中国审美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鲁维 《数码设计:surface》2008,(11):86-88
任何文化都是积淀的产物,校园文化景观也不例外。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ZHANG Luwei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8,(11)
任何文化都是积淀的产物,校园文化景观也不例外。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残缺美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样式,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了一种与完美相对立的美学理论。文章以分析残缺入手,确定残缺与残缺美的区别,进一步在艺术领域对残缺美的概念进行定位,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残缺美的美学特征,并着重分析了残缺美和格式塔"完形"理论、简洁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残缺之美、美于残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葛莉 《数码设计:surface》2008,(9):111-113
天津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异彩纷呈,名人故居众多,人文资源深厚。如何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