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计算机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由于微电子学工艺的突破,前四代计算机在硬件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有重大的进  相似文献   

2.
通常按元件将计算机划分为代,电子管为第一代、晶体管为第二代、集成电路为第三代、大规模集成电路为第3.5代、超LSI为第四代、第五代计算机是指90年代将出现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将采用什么样的元件现在还很难肯定,但人们已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引言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四十年里,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这样经久不衰地飞跃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4.
<正> 一、苏联计算机现状和发展动向 Ⅰ.ESI系列 苏联的第一个集成电路计算机是Nairi-3,属于第二代到第三代过渡的机器。第三代计算机最有名的是苏联和东欧五国共同研制的统一系列计算机,即ESI系列,也叫Ryad Ⅰ系列。  相似文献   

5.
引言所有计算机用户和厂家充分认识到:从一台计算机系统转换到另一台具有不同机器语言的计算机系统,存在着许多障碍和极大困难。在从第二代系统发展到第三代的过渡时期,上述这种转换困难是最费劲而且也是最费钱的。尤其是IBM 公司从第二代五种不同型号的机器过渡到IBM 360更是如此。IBM 360已问世七年,但用户程序仍有一定的百分比没有完全转换过去,其中某些程序完全没有转换。由于上  相似文献   

6.
《软件世界》1994,(8):2-3
自40年代产生第一代计算机语言至今,已有四代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密码破译ENIGMA机器编制程序用的是机器语言,既复杂又昂贵,是由科学家完成的,这是第一代语言。50年代,第二代语言把火箭送入太空,它是采用助记的汇编语言,提高了生产率,但仍然复杂和昂贵。第三代语言是为商业应用推出的程序设计语言,但引起的变化仍不大。软件的开发依然复杂。 第四代语言从能使计算机执行通常任务来说与一、二、三代语言并无差别。不同之处在于让计算机执行任务的方法。严格地说,第四代语言是描述性的。程序设计者只说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当今的用户很需要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政府、工业、大学等部门的行政、管理事务而不得不使计算机采用第四代程序语言.然而一些厂家号称的所谓第四代语言却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第四代语言的性质. 从现在开始在近几年内第五代语言将会被广泛采用,这些语言一般被认为是PROLOG,LISP和其他的人工智能语言. 作者的观点趋向于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前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语言,这个标准就是语言的数据结构,用它来作为区分语言的代的标准. 本文将回顾第四代语言产生发展的源由和过程,并且清楚地定义第四代语言主要的特性,然后对第五代语言的特性也给予简洁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生物计算机     
<正> 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诞生以来,1956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即产生,1965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试验成功,1970年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宣告投产。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基于CDMA平台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注定成为全球通信业最引人关注的亮点。而实现支持第三代种种激动人心的应用最终要取决于无线通信芯片技术的发展。在过去三年中,三网融合的  相似文献   

10.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40年代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诞生;50年代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产生;6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试验成功;70年代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宣告投产;8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一人工智...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20年,移动通信已经历了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多媒体通信的三个阶段。为高速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设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通信的容量与质量等方面将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世界各国目前已经把研究重点转入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先期研究,在概念和技术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从而使无线通信的容量和速率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提高。OFDM调制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中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12.
搭配第三代IntelCoreTMi7处理器为通信及强固计算机用户提供高可靠、高运算性能的解决方案凌华科技推出6U CompactPCI单板计算机cPCI-6520系列。cP-CI-6520采用英特尔22纳米制程的第三代四核或双核处理器  相似文献   

13.
<正> 自世界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进展异常迅速,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也已进入开发的最后阶段。但就计机“智力水平而言,第五代计算机充其量也只相当于一个幼儿,而第六代计算机则是具有与人脑相似功能的智能计算机。可以这样说,计算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更替,最主要的变化是速度提高、耗电减少、体积缩小,但仍然需要在程序控制下工作,以数据处理的方式处理信息,与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第六代计算机则将具有直观判断和不完整信息处理的能力,它工作时无需编制任何程序,  相似文献   

14.
杨洪全 《软件世界》2005,(2):106-106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 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实在太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这类新的移动通信产品为个人通信终端。即使是对通信业最外行的人也可从外形上轻易地判断出一台手机是否是“第三代”: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创刊贺词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杂志创刊,我代表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和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表示热烈的祝贺。自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以来,还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象计算机那样以极高的速度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在应用上以极大的广度向各个方面渗透。同时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那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发展迅速,差不多每十年就要换代。按硬件的观点,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到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至八十年代已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目前正计划发展九十年代的第五代计算机系  相似文献   

16.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用VLSI和LSI器件作逻辑电路的计算机。太极2220系列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一种系列机。它与DEC公司的MicroVAX—Ⅱ型计算机兼容,属于微型化的超级小型机。在结构上组装密度高、体积小、外形美观,结构设计是太极2220系列计算机研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设计思想、结构特点谈起,介绍太级2220系列计算机主要部件的设计方案及组装技术。  相似文献   

17.
cfp 《软件工程师》2006,(8):53-54
扫描仪是一种高精度的光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它是将各种形式的图像信息输入计算机的重要工具,是继键盘和鼠标之后的第三代计算机输入设备。人们通常将扫描仪用于计算机图像的输入,而图像这种信息形式是一种信息量最大的形式。从最直接的图片、照片、胶片到各类图纸图形以及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诞生,很快就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到第五代计算机,已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拥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它广泛的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因此,各个行业争相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工程设计、微课领域、环境保护、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1975年 Amdahl 公司推出了470v/6计算机,该机首次使用了每片100门的 ECL 门阵列电路于主机的逻辑设计并获得了成功。随后,世界上的主要计算机厂家相继推出门阵列机器,取代以往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的三代或三代末升算机。以1979年 IBM4300系列问世为标志,世界进入了第四代机称雄的时代。此后大约经过了五、六年的延迟,我国计算机界便面临着四代机的严重挑战。我们在三十年里所积累起来的设计、制造和调试计算机的经验和手段,多数已经过时。在三十年里我们并没有积累为设计、制造和测试第四代计算机产品所必须的设计自动化工具(即 DA)系统,我们面临着攀登第四代技术这样一个巨大的台阶。本文试图从介绍第四代工程技术开始,进而讨论四代机的设计阶级划分以及各个阶段所需的 DA 工具。同时,试图描述这个工具系统的概貌,并探讨如何逐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 一、LSI技术促进计算机事业发展 计算机所采用的元器件对于计算机分代具有重大意义。计算机第一代使用的是继电器、电子管(速度为10ms~500ns);第二代是变参数元件、晶体管(速度为500~10ns);而第三代则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使用IC(Inter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