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内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和避难场所相关规划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现阶段避难场所系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现状问题,满足不同避难人群和不同灾害情景下的避难需求,在城市立体化发展趋势的启示下,笔者创新性地提出立体避难场所系统的概念。立体避难场所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用于避难人员集中疏散避难、救助救援和避难生活,符合应急避难要求的空中、地面和地下避难空间。立体避难场所系统包括空中、地面和地下避难场所。最后提出立体避难场所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人的避难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基点,提出以居住小区为中心的紧急避难圈概念。在介绍了避难圈的基本空间特征后,阐述了形状率、圆形率、最小外接圆等紧凑度指标的计算方法。通过构建由居住小区形心、避难人流重心、避难场所面积重心组成的偏离三角形,来分析避难圈重心的偏离度,从而能找出居住小区周边避难场所分布的不足之处,为后续避难场所的调整和布局优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在避难场所规划过程中对避难弱者的避难需求考虑不足的问题,以日本福祉型避难场所为例,梳理其规划流程,总结其建设、启用与管理的经验。在日本避难场所体系中,福祉型避难场所独立设置,从老年人等避难弱者的需求出发进行规划,其相关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等更为完备,并且注重日常维护与管理。本文旨在结合我国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通过借鉴日本福祉型避难场所建设经验,为我国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嘉定区、金山区避难场所规划为例,对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3方面问题进行了思考。第一,避难场所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灾害类型决定疏散原则,进而影响避难场所的布局;避难需求和服务半径决定避难协调组规模和用地。第二,影响避难场所服务水平的问题。避难行为和人口密度决定避难场所分布,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不同,需要建立针对化的避难体系;避难场所的外部选址影响服务范围,内部设计影响服务效率。第三,影响避难场所实施效果的问题。避难人群的需求影响场地型和场所型配置比例;时序协调和建设主体协调影响行动计划,需要形成"空间上有位置、建设上有时序、实施上有主体"的避难场所建设的行动项目库。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与防灾避难 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经规划与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与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当前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难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救助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全国第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元大都公园建立。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和实践正在由过去的单一功能模式向多元复合的避难空间转变,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完善将成为新时代安全城市发展的有效保障。本文立足于建筑学科,兼顾多种学科,综合已有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从社会人文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心理学对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概括总结,完善现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框架。当前数字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数字模型与量化分析等技术的运用值得关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公平性需要被重视,结合避难行为看待避难空间,进一步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避难场所对于复合型灾害响应的诉求日益凸显.文章对综合性避难场所的概念进行界定,在对各类型灾害避难要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避难场所的规划流程,认为在规划实践中,综合避难场所的规划应该包括前期研究阶段、中期布局阶段以及后期管理阶段.以张家港中心城区为实例,利用GIS软件工具,对张家港市主要灾害(地震、洪水)风险进行评估、需求测算和适宜性评价,并统筹安排布局综合性避难场所和仅针对地震灾害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9.
应急避难场是用来应对城市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针对应急避难场建筑所进行的综合设计将会直接决定城市及居民的应急避难能力及规避风险的水平。近年来,应急避难场的规划设计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以往传统的应急避难场建筑设计大部分都是根据以往经验或是先建设后规划,没有做好对于应急避难场规划设计布局的合理分析,致使现有应急避难场的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怎样才能够做好对于应急避难场建筑的综合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太原市的主要灾害,确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结合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控制标准,剖析了太原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针对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等单个占地面积大、容纳避难人群多的避难场所。由于街头绿地占地小,容纳人群不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大量可供紧急避难空间的浪费。文章通过实例来探讨街头绿地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用,将防灾减灾功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独有的特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三大原则,为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防震避难空间规划探讨——以西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艳  郑岭  高捷 《规划师》2011,27(8):19-25
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包括: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结合城市用地分级设置避难场所,有效组织防灾避难的通道系统.借鉴以上经验,我国大陆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应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组织核心,由三级防灾生活圈与防灾隔离带共同构成.西昌城区防震避难空间规划基于以上体系,结合避难场所划定防灾生活圈,...  相似文献   

13.
避难空间是城市面对灾害时为居民提供防御场所的重要公共设施,其选址及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灾难来临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公共设施服务于居民的思路去关注避难空间体系的规划建设。为此,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理论,构建从紧急避难场所到固定避难场所再到中心避难场所的避震空间体系规划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地进行避难空间选址,其所形成的避难空间系统在灾后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满足人群的避难需求。研究结合常熟市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明确避震空间体系布局,划分各等级场所的服务范围,以期为未来的城市避震空间体系规划及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7)
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案例为基础,展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计,并总结了今后避难场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乃志  高菲 《四川建筑》2009,(Z1):19-21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成都等地避难、疏散、安置等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城市地震避难过程、避难需求、避难人员、避难场所标准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用地选址建议,确保规划中场地的实施和平灾结合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城镇人口财富高度集聚,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如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避难场所的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避难场所发展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各地避难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各地新增避难场所中,仍以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为主,对于室内避难场所重视程度不足。文章针对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方式进行一些研究,对地方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梳理滨海城市临港地区小型避难场地、大型避难场地、竖向避难所的救灾职能与救灾交通特征,揭示其救灾交通区位选择规律,为临港地区避难场所基于救灾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采用SPSS 统计分析,考察日本名古屋港区内三类避难场所在不同致灾危险环境下对救助服务型交通和修复重建型交通的区位选择情况。发现避难场所的空间属性和建设规模对救灾交通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避难场所所处的致灾危险环境对救灾交通区位的选择会提出特殊要求。临港地区避难场所救灾交通区位选择规律的确定,为避难场所“地震- 风暴潮- 火灾”防御体系的扩充、“救助服务-修复重建”救灾体系的完善、“危险环境- 避难场所- 救灾通道”救灾专项空间规划体系的搭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避难人口预测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建筑震害避难率与建筑易损性结构分类面积比的地震灾害避难人口比例预测模型,并给出了建筑震害避难率常数表和建筑易损性结构分类表。规划人员利用用地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再通过查建筑震害避难率常数表便可计算研究区域的避难率。应用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计算过程简单,计算结果合理可信,能为城市规划、市政规划等非地震专业人员所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