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树子 《数字通信》2007,(12):104-106
伴随短信服务而出现的大量商业类短信.骚扰类短信,诈骗类短信正逐渐成为社会公害。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联络方式,手机短信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一些商家趁机打上了手机用户的主意。但是由于短信从内容到发送,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所以大量广告.诈骗性质的垃圾短信令手机用户叫苦不迭。今天我们就要告诉大家,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来过滤我们收到的垃圾短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你收到骗人短信了吗?”几天来,这句话已经成为大家见面时的问候语。从中奖短信到银行卡诈骗,被称为超新传媒的手机短信已经成为骗子们的一大工具。本报与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在北京的手机用户中,收到过欺诈短信的人已达71.9%!  相似文献   

3.
孙宝  王静璇 《通信世界》2005,(39):16-16
一、运营商监控、拦截垃圾短信的实现机制 随着手机日益普及、短信业务的发展壮大,一些商家和个人打上了手机用户的主意。推销产品、宣传业务的短信不计其数,甚至一些违法信息如办假证、色情服务、中奖陷阱等短信,越来越频繁地光顾用户的手机。这些短信严重影响了普通用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可能令个别用户被诈骗,因此被大家冠名为“垃圾短信”。  相似文献   

4.
向手机用户发出“温馨短信”进行“友好”提示,继而假冒银行、公安工作人员套取资金情况并给出“善意”建议,最后通过电话指导进行所谓的“加密安全”措施,而欺骗受害者将钱转账进不法分子的账户。这是近日出现的利用手机短信实施诈骗的新手法。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针对手机用户反映强烈的传播不良信息和短信诈骗等问题,移动运营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率先通过严格准入、完善内容管理、利用技术手段等5项措施,在全国范围治理手机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6.
手机用户可能都被非法短信狂轰滥炸过。现在的非法短信经过几年“变种”后,除了让人不堪骚扰外, 很多都已明显地涉嫌犯罪或者引诱人犯罪,表现为以提供金融咨询、上门按摩等色情服务以及贩卖枪支、毒品、违禁药品等为由,目的是诈骗消费者或者引诱消费者违法。这种非法  相似文献   

7.
热点新闻     
《通信世界》2013,(30):5-5
本刊讯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近日发布了《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超过2000亿条,广告推销类垃圾短信最多,诈骗类短信危害最大。作为困扰手机用户的顽疾,垃圾短信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据通信》2008,(6):35-35
几乎每一位手机用户都收到过垃圾短信,其内容大都并不于己相关,甚至是一些黄色暴力信息,让人深恶痛绝。将手机用户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其行业性分门别类,选择性的给手机用户提供他们所关注信息的短信广告,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做出创新,从而区分“短信广告”和“垃圾短信”的概念。这一营销理念在早期sp短信疯狂肆虐的年代确实为一则良方,然而为何人们对“垃圾短信”又再起争议?  相似文献   

9.
0前言 伪基站即假基站,区别于真正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站,通常分为公安伪基站和短信伪基站。本文描述的是短信伪基站。伪基站目的在于强行向手机用户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信息。手机用户在伪基站覆盖范围内在一定时间中完全无法接入运营商的通信网络,因此,运营商无法对这类短信内容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0.
廖建军 《广东电子》2010,(19):118-119
随着我国手机用户基数的大幅增长,随之出现的垃圾短信、骚扰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等不协调、不和谐的色调亦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