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张湛在《列子序》中说:“庄子、慎到、韩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指归,多称其言。”马叙伦在《列子伪书考》中说:“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成此八篇。”两种说法,针锋相对。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列子》究竟是不是先秦著作?《列子》究竟是不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的伪书。要回答这  相似文献   

2.
<正> 马达先生的《列子真伪考辨》,得到北京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于2000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问世。我个人以为,《列子真伪考辨》在列子真伪研究方面,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读了此书,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3.
<正> 《列子·天瑞》篇“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一章之后,张湛注说:“此一章全是《周易乾凿度》也。”清代以来,一些持列子伪书论的人,把张湛的这一注语,当作《列子》是魏晋人伪作的重要证据。如清代学者何治运《何氏学·书列子后》说:“又称太初、太始、太素,则其书出《易纬》后矣。”现代学者陈旦《〈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说:“而‘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云云,全袭《周易乾凿度》文。”当代学者钟肇鹏在其所撰《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易纬》中  相似文献   

4.
《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内容与科技学思想,反映了春秋至战国初期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有史料价值的是,该书并对投影原理作过精采的论述.研究《列子》中的有关记载,对于探讨中国图学思想史及其图学理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人们从小到大甚至到老,大都爱听、爱看、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它有趣味、有意思、有生活的哲理,甚至有一种特殊的、永恒的魅力。而寓言诗——诗体化的寓言,那就更具有美感,更值得赏玩和吟味了。我和许多人一样,自幼至今爱读寓言。从先秦诸子中的一些片断到刘伯温《郁离子》中部分单篇,从伊索到克雷洛夫……大都涉猎了些,却说不上研究。至于寓言诗,则自愧学浅,  相似文献   

6.
<正> 我这一生与寓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学中对寓言情有独钟,特别喜爱寓言。当我收到报纸和杂志,如上面刊有寓言,我就首先把寓言看完。当我走进书店,首先注意有没有新的寓言著作出版。如有,我非买不可。如有寓言作者将他新出版的寓言集寄给我,我把它视作珍宝,一定要认真拜读,细细品味。 今年早春的一个早晨,我在明亮的窗前,摊开谈庆麟同志的寓言集《交错了颜色的章鱼》,高兴地阅读起来。这是一本知识寓言集,共收93篇寓言。谈庆麟同志把科学的知识和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来。每一个故事不仅给人一种知识,而且给人一个哲理的思索。文笔流畅清丽,娓娓读来,不禁扼腕称好。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出版社编审、著名作家和学者马达先生的新著“《列子》真伪考辨”,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列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是围绕着《列子》的真伪,自19世纪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马达先生历时20余载潜心研究,以乾嘉  相似文献   

8.
<正> 数十年前,蔡元培先生主北大校政期间,力倡美学教育,开风气之先。而今北大出版社诸先生体蔡公深意,顺应时代潮流,编辑出版了“艺术教育与美学研究丛书”。手边的这本,是丛书中的第九种了。这就是顾建华先生的《寓言——哲理的诗篇》。 寓言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古代几大文明发祥地几乎都留下了寓言的传世之作,如古希腊的伊索、古印度的《五卷书》、古代中国的《庄子》等等。顾氏的这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中国作为寓言大国自先秦而魏晋乃至现当代的寓言发展状况,而且对外国寓言发展史也作了简要明晰的勾勒。此外,顾先生还以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浩如烟海的寓言进行了梳理归类,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寓言常识。书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容量不  相似文献   

9.
<正> 寓言是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较之神话和诗歌为迟,但要比戏剧和小说早得多。从考古发现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中的寓言算起,那么世界上的寓言迄今至少有五千年历史了。 至于说世界古代寓言文学的昌盛时期,应该是西方古希腊出现伊索寓言,东方印度出现寓言大著《五卷书》,中国出现先秦诸子的寓言。三者都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时期,所以文学史家把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文学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顾建华的《寓言:哲理的诗篇》一书对寓言从美学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寓言艺术、寓言教训、寓言形式、寓言风格4个方面阐述了寓言艺术的美学魅力,并对中外寓言史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初步探讨了现代主义作家的寓言作品,是一本寓言美学教育和研究的参考书籍。  相似文献   

11.
<正> 《列子·仲尼篇》:“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马叙伦在《列子伪书考》中说:“夫使列子与子产同时,固可以闻孔子之言,然西方之人,何所指谕乎?”认为西方圣者指佛;又认为“不治而不乱”等语是“斯缘晋言名理,剽取浮屠,作伪者囿于习尚,遂有斯失。”这两个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少军是一位年轻的很有希望的寓言作家,过去已出版过几本寓言集,并曾荣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和金骆驼奖。同临世纪之交,他将旧作、新作编选成集,读后颇有感慨。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得到蓬勃发展,希腊、印度和中国形成了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的萌发、产生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一般认为,中国寓言起源于商,萌发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史称先秦寓言,以后又历经两汉寓言、魏晋南北朝寓言、唐宋寓言和元明清寓言等几个时期。作为文学发展的历史概念,二十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跨近代后期和现代、当代三个时期,这是白话文寓言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寓言文学走向成熟的时期。二十世纪中国寓言文学成就最大,形成历史高峰的是在当代,即新中国成立直到今天这个历史范围。在这期间,有起有伏,有过曲折,但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众多的儿童形象,其特点可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敏于辞令,聪慧机智;品德方正,为人理性;学识渊博,个性张扬。魏晋时代的儿童之所以形成以上性格特点,与这个时代多种思想融合以及此时高门大族对于子弟教育的重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列子》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列子》的和谐观源于“虚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基于“心和”,经过“人和”,达到“天和”。《列子》的和谐观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寓言创作和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都离不开生活。许多优秀的寓言本来就是由生活事件的触发而创作成的。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生活事件本身可以直接成为寓言创作的素材,作者以此为基础,挖掘事件所蕴含的哲理,便能创作出一篇成功的寓言。我国古代寓言中不乏以历史故事作为寓言题材的例子,因为正如美国小说家霍桑所说的:“每一个惊人的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寓意。”如秦末发生的“指鹿为马”的事件,既是历史,又能改写为寓言。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么记载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炸药的特性对爆振有影响。但究竟是炸药的哪些特性有影响?有多大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与爆破力学如何联系?至今仍有争议。这个问题在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反映最明显。《报告》汇总了日本一些工程的观测资料,反映了日本各学者的不同见解。其中有些论点互有矛盾,缺乏全面的、正确的理  相似文献   

17.
《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上,以比喻类型研究和比喻喻体研究为主,《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比喻研究主要从句法、篇章和逻辑思维的角度展开,涉及比喻类型、比喻喻体、寓言和比喻的类推逻辑思维研究,《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出发,主要是关于其寓言的研究.根据现代汉语比喻理论,先秦诸子比喻研究可从词句类比喻、篇章类比喻和认知类比喻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16(5):66-66
(本刊讯 )我国著名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当代寓言的“开篇人” ,金江教授的《金江文集》 ,新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金江先生自 13岁开始在上海中华书局的《小朋友》上发表文章 ,至今已笔耕近 70年 ,累计发表、出版 6 0 0余万字的作品 ,出版著作 5 7种 ,作品入选全国 2 18种选本 ,并有多部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朝鲜文、世界语等向全世界发行。他的文学创作尤以寓言成就最大 ,影响最广 ,《白头翁的故事》从上个世纪 5 0年代发表后 ,被教育部选作小学语文课本的教材 ,一直沿用至今。为表彰金江先生在寓言创作上的杰出成…  相似文献   

19.
《品质》:康奈在同行业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中国轻工业的海外淘金者,康奈在自主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郑秀康: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20.
《庄子》魅力恒久、悠远。后人多从语言、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评判。至今《庄子》研究涉及多方面,论者探讨的视角也是各具千秋。从《逍遥游》入手,从其寓言渊源、成因的角度切入,可以发掘《庄子》魅力的一大重要因素: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进行锻造、超越,于众人皆知的神话资料基础上,表达凡人所不知的哲学思考,潜移默化中,将战国时代的文化特征融合于思想表达。在将神话锻造为寓言的过程中,文字成为承载时代文化的标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