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含稀土半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半钢的冲击韧度 (αK)、抗弯强度 (σbb)和相对韧性 (σbb× f )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变化较明显 ,而硬度 (HRC)受奥氏体化温度影响较小 ,当奥氏体化温度为 960℃时 ,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离心复合铸造法制备了高铬铸铁/球铁双金属复合轧辊,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900℃~1 000℃)对复合轧辊外工作表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 000℃范围内,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硬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冲击韧度的变化趋势为略微降低,在950℃时达到最佳力学性能配合。 相似文献
3.
5.
用硬度-温度法测定了试验材料的相变温度,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40CrMoVTiNb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0CrMoVTiNb钢的相变温度AC1为700~710℃、AC3为820℃。40CrMoVTiNb钢820℃以下温度加热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提高,试验材料淬火态的硬度升高,淬火温度为820℃时,淬火态硬度最高,HRC为56.3。试验材料780℃淬火加热时综合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 120 MPa,伸长率为18%,断面收缩率为61.9%,冲击功AKV为107.3 J,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少量铁素体。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热膨胀仪和热模拟试验机在880~1050 ℃奥氏体化后进行300 ℃等温转变试验,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中碳贝氏体钢等温相变动力学以及组织形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导致晶粒尺寸增加,Ms点下降,贝氏体等温相变的孕育期延长;降低奥氏体化温度,可明显缩短贝氏体转变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说明较低的奥氏体化温度有利于加速贝氏体的转变。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880 ℃奥氏体化处理试样的综合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为1671 MPa, 伸长率为13.3%。 相似文献
9.
通过奥氏体化预处理、两相区临界退火以及贝氏体等温处理这3个过程制备了含退火马氏体组织的TRIP钢(TAM钢),利用拉伸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奥氏体化预处理温度对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退火马氏体组织的TRIP钢,具有良好的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尤其是在奥氏体化预处理温度为950℃时,其断后伸长率高达40%以上,强塑积高达27 GPa·%;其微观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残留奥氏体以及退火马氏体构成,退火马氏体精细结构呈现板条状,板条间存在残留奥氏体;奥氏体化预处理温度对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最终组织中的退火马氏体体积分数以及晶粒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12.
ADI的显微组织由奥氏体加上针状铁素体的混合组织组成。其每一束针状铁素体由许多位相相同,厚度大约200 nm的薄铁素体片组成。其奥氏体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存在于针状铁素体之间的近似于等轴形的块状奥氏体;一种是存在于针状铁素体内的薄条形奥氏体。从晶粒尺寸数量级来说,针状铁素体的厚度约为200 nm,而铁素体内奥氏体的厚度仅为几到10 nm数量级。金属强化的几种主要方式,细晶强化、位错强化、晶界与亚结构强化、第二相强化、固溶强化等都在ADI得到了体现。正是由于ADI这种特有的微观组织使其具有了优越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等温淬火球铁的显微组织由奥氏体加针状铁素体的混合组织组成。其每一束针状铁素体由许多位相相同,厚度大约200纳米的薄铁素体片组成。其奥氏体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存在于针状铁素体之间的近似于等轴形的块状奥氏体:一种是存在于针状铁素体之内的薄片形奥氏体。从晶粒尺寸数量级来说,针状铁素体的厚度约为200纳米,而铁素体内奥氏体的厚度仅为几到10纳米数量级。金属强化的几种主要方式:细晶强化,位错强化,晶界与亚结构强化,第二相强化,固溶强化,细晶强化以及TRIP强化等都在等温淬火球铁中得到了体现。正是由于等温淬火球铁这种特有的微观组织使其具有了优黻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介绍ADI引锭杆铸造生产工艺特点及其铸态组织要求,分析主要合金元素的作用,运用正交试验法对等温淬火球铁(ADI)引锭杆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并对该引锭杆的淬透性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壁厚为140mm的ADI引锭杆需要进行必要的合金化,合金元素的加入量为:0.2%~0.3%Mo、0.4%~0.5%Ni、0.5%~0.8%Cu;ADI引锭杆的优化热处理工艺为:在900℃奥氏体化保温90min,再进行360℃等温淬火,等温“时间窗口”为90~120min;在该成分与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引锭杆可以淬透,能够获得以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为基体的组织,其力学性能达到QT900-8。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