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笔者以文东油田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无源地震测试水驱前缘技术是通过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分析岩层破裂形成机理,与油田注水实际相结合,通过监测注水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水方向,为综合调整及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地震有效事件识别与定位是进行微地震实时监测的关键,有效事件识别的准确性对随后的震源定位精度有很大影响。本文在讨论长短时窗能量比(SAT/LTA)法基础上分析抗噪能力较强的识别方法,结合多道检波器相互位置及有效信号的空间相关关系,根据P、S波的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有效微地震信号在相邻道之间及多道之间的变化特征,形成了多级检波器微地震有效事件的自动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震信息中包括时间、振幅、频率、衰减、波形等有关的属性共40多种,但在沉积相、储层预测研究中常用的属性主要为振幅和波形。因此可以利用振幅、频率、相位等地震振幅谱特征分析储层发育、地层分析、油藏特征描述预测。地震振幅变化是地下地质结构、岩性和所含流体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利用地震波形综合分析可以对岩性和储层分布进而预测和描述储集层的发育规律。得到储层发育和变化的特点,进行精细地质研究,并利用地震波波形特点进行水平井跟踪,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敖南油田裂缝发育,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性见水矛盾突出实际,应用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了敖南油田储层裂缝的分布、走向及层位,通过裂缝发育状况对水驱前缘变化的影响,应用泊松比法结合注水井指示曲线,制定了裂缝性敖南油田合理注水参数,指导下步油田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8.
在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明确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以摩尔一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理论为基础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对注水井进行监测,能够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及水驱主流方向,从而可以直观的检验注水开发效果,为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柳102断块LN 1-5井组的现场应用监测解释结果与井组动静态资料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调查刻不容缓。地震勘探方法是进行浅层地下构造、断层、岩性划分的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之一。利用反射波地震方法在成都天府新区复杂工况下进行了攻关试验。我们采用“三小三高以及深埋检波器和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等工作方法,并经静校正、多域多方法联合噪音衰减和精细的速度分析等获取的地震时间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断层的展布特征。最后综合多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地质解译,其成果满足城市地下空间调查的需要,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是利用注水产的微地震来监测裂缝发育状况、注水波及区域以及优势区域。本文通过该技术在吴起油田王沟门区块26-31-1井组的应用,明确该井组水驱波及区域,为该区油水井措施提供方向,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W 13N块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描述了W 13N块裂缝分布、水驱前缘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其结果与生产实际比较吻合。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W 13N块的综合调整方案,共实施各类措施18次,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非常规油气的工业化开采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迅速,水平井压裂技术进一步增加了资源的开发力度,其中,压裂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开采效果。为了解决压裂效果评价问题,拥有成本低、覆盖范围大、能够良好地反映裂缝的发育状况等优点的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受到极大欢迎。在陕西韩城HH01-03H井的水力压裂过程中,利用在地表布设的42套检波器及台站接收微地震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后,运用Seisprco等软件将微地震破裂事件定位,得到裂缝的发育情况,进一步指导压裂施工。  相似文献   

13.
地震数据采集因激发和接收因素的限制,及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的扩散和衰减,野外采集地震数据部分低频缺失。对西北超深碳酸盐岩地震资料的研究,低频信息直接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深层构造成像及反演精度等,其低频信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10Hz检波器难以接收到10Hz以下的信号,近年新研发的单点5Hz检波器能接收到10Hz以下的低频信号,与10Hz检波器相比,5Hz检波器接收资料的低频信息相对丰富,深层弱信号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值得推广应用。总体5Hz单点低频检波器采集资料的信噪比低,难以直接应用,需进行组合应用。检波器组合测试表明,组合图形对于低频检波器资料的影响不大,检波器组合个数和组合面积的选择更重要。对于西北超深碳酸盐岩地震勘探,适当增加检波器组合个数和组合基距,是提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微地震监测技术中获得的微地震信号其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未知且信噪比低,导致有些常用的去噪方法受到限制。针对微地震信号的特点,本文采用了与炮检距无关的预测滤波方法,对微地震信号进行了去噪处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压制多次波、导波,突出P波和S波有明显地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水库为研究工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由于水库自身的限制,存在多种干扰现象,当遇到地势复杂地区,会造成检波器分布不均匀,地震数据出现缺口,产生所谓的"天窗"现象。本文以SD地区某水库水上地震勘探为例,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电火花震源进行激发,获得3s以上的地震反射资料。分析其能量、频宽及所获数据的叠加效果,通过实例对比,可以发现电火花震源激发所得到的地震波所含干扰波较少、产生能量较少、频宽同炸药震源相似,所得数据叠加后在浅层部分可以弥补数据的缺失现象,为后续解释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存储式地面微地震裂缝监测系统由若干微震信号监测分站和人机界面组成,实现人工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监测分站采集岩石破裂前缘发出的微地震信号,经多种滤波措施及数字化处理,存储至分站电子盘,观测结束后,用软件读出分站的记录信号,进行精细分析和定位.  相似文献   

17.
塔河地区以沙漠地表为主,目的层埋藏普遍较深,限制了地震采集资料对地质体的分辨能力。而另一方面主要目的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均一性差,缝洞体尺寸不一,古生界碎屑岩储层较薄,断层断距普遍较小,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要求高。数字检波器具有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等优点,多个地区应用效果表明其接收资料对微幅构造以及微、小地质体的识别能力较强。为了提高塔河地区地震资料品质,探索落实各类圈闭和开展高精度储层预测的更有效采集方法,第六物探大队在顺托果勒北区块进行了单分量数字检波器DSU1和常规模拟检波器的采集对比试验。通过应用多种针对性处理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检波器接收资料品质指标参数(能量、分辨率、信噪比、成像效果),认为单分量数字检波器能够有效改善塔河地区地震采集资料品质,尤其在提高分辨率方面效果显著,在该地区适用性较强,推广应用前景较好,资料处理提高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开发持续深入,开发目的层逐渐向低渗透储层转变,砂体类型多、储层物性差、水驱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分布零散,微地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监测技术,在此类储层的压裂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分析新型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及作用基础上,结合在单砂体精细控制压裂的应用实例,明确了微地震监测工艺在新型压裂工艺完善、指导井网调整及后续开发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信息中包括振幅、频率等相关属性,但储层预测研究中常用的属性有振幅和波形,所以,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振幅、频率对储层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对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并对地震波与储层厚度进行相关论述,旨在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20.
渤海渤中26区明下段属河流相沉积,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振幅亮点特征,利用这种特征进行储层预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层与水层均为强振幅特征,难以区分,给油田勘探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本文考虑了地下介质的粘弹性质,利用粘弹性波动方程,说明了油气层与水层相比,对地震波有更强烈的衰减作用,提出利用储层顶底面反射振幅比值确定其含流体性质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