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五”时期,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极其不平凡的5年。5年来.黄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在新世纪实现黄河工作的“四不”目标,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多次提出,应当发挥法律在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制定《黄河法》对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古往今来,对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新时期治水思路和黄河的特点,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黄河的重大问题;第二,治理开发的基本思路与总体布局;第三,治理开发目标及近期实施意见.1黄河的重大问题1.1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黄河下游河段、中游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和三门峡库区、上游的宁蒙河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水危害.由于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危害最…  相似文献   

4.
苏茂林 《中国水利》2006,(16):5-5,2
2006年8月1日,国务院第472号令——《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黄河水量的调度和管理站在了依法调度的新起点上。为此,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对于黄河治理开发,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宣传贯彻,狠抓落实,通过依法调水、依法行政,优化配置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确保实现黄河不断流,减轻和消除黄河断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人与水争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受黄河洪水、淤沙的影响.在黄河下游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黄河下游滩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应作为治理及开发黄河的重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黄河下游滩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非常现实与必要。  相似文献   

6.
贯彻黄河保护法,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黄河文化“天人合一”理念一致。黄河治理文化,不仅给黄河保护治理以启迪,还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尚存在遗产家底不清、部分遗产面临消亡、基础研究不足、一些河工技术面临失传等问题。进入新时代,黄河治理文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需要加大黄河治理文化内涵研究、遗产资源普查及制度建设、文物征集复制及典籍整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保护传承等。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因受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灾害环境的影响,生活保障程度差,贫困人口多。他们既是黄河水灾的受害者,也是维系黄河大堤以及大堤之外居民安危的贡献者。滩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滩区居民特有的心理特征.该心理特征势必影响滩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治理黄河诸多举措的实施。研究滩区居民心理状况.既是建设滩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以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加速治理多沙区是根治黄河的捷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贵枢 《人民黄河》1993,(11):45-47
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流域内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来水沙量太多,使黄河成为一条难治之河。根据多年来水土保持和治理多沙支流的经验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推估,拟用30-40年时间,投资二三百亿元,治理多沙区面积12.9万km^2,则可获得年减少入黄泥沙15亿t和拦蓄多沙区汛期洪水34.5亿m^3的效果,从而增加下游河道冲刷的机遇。这是根治黄河的捷径,实属事半功倍之举。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50年黄河泥沙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鉴衡 《人民黄河》2000,22(1):18-21
黄河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为世界之最,泥沙问题是治黄的症结所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治理开发受到空前的重视,黄河泥沙的研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泥沙的来源和特性,三门峡等水库泥沙问题,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基本规律,动床河工模型试验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以及黄河下游引黄淤背理论和实践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泥沙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指出“拦,排,放,调,挖”作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要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必须全面实现黄河的信息化。要推动黄委信息化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必须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强化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