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形势下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响应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同时结合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创新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通过按轻工技术学科大类招生,增加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探索新型"1.5+1.5+1"的培养模式。通过有计划地增加包装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馈作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包装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同时注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农林院校包装工程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农林院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性培养现代包装工程专业特色人才,适应农林产业的发展趋势,办出农林院校包装工程专业自身特色.以我校的工学优势学科和食品科学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拓展包装工程教育领域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包装工程专业的发展空间,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包装学科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征。虽然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行性已有论证,然而国内的包装学科却尚未形成独立学科。针对我国包装学科发展现状,从包装学科的界定、包装学科的基础、包装学科的课程体系、包装学科的内涵以及包装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5个方面对包装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包装学科成为独立性学科的重要性以及明确包装学科在"学科目录"中地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刘武俊 《包装工程》2003,24(5):124-124
为推动包装教育和包装学科的发展 ,加强兄弟院校间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交流 ,总结包装教育经验 ,由江南大学主持承担的世行贷款 2 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2 82B12 111)课题组发起 ,江南大学、《包装工程》编辑部、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北京印刷学院、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等于 2 0 0 3年 8月 16~ 2 0日在山城重庆联合主办了“全国包装工程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研讨会 ,搭建包装工程学科和教育交流平台。来自全国近 4 0所高校的 10 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中国包装技术…  相似文献   

5.
增设“包装工程”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论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按照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通知》精神,湖南工业大学组织专家讨论,提出了增设“包装工程”一级学科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告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包装工程”类学科专业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增设“包装工程”一级学科的条件目前已经成熟。拟增设的“包装工程”一级学科主要涵盖“包装设计及理论”、“包装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安全及环境”3个二级学科。“包装工程”一级学科的增设,将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对包装人才与包装科技的迫切需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乃至建设“包装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包装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主要针对包装工程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分别就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建设做出了分析,指出学科发展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整体与局部的优化、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及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以期做到在包装学科发展的历程上各有所专,百花齐放的局面,促成我国包装事业在区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等新形势下从量到质得到跨越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包装工程学科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宝丰 《包装工程》2004,25(3):190-193
从我国包装工程教育和包装工业的发展状况出发,根据人才强国战略思想,阐述了包装工程专业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分析了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教学改革,人才模式,课程体系和学位制度等几方面说明包装工程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群 《包装世界》2015,(1):64-65
本文结合工程院校包装印刷专业方向的特点,对工程背景高校包装印刷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式和任务进行了分析,提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包装印刷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并要实现包装印刷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从而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思考工程背景高校包装印刷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现代包装工业发展迅速,亟需一大批高素质包装专业人才,但包装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江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现代包装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明确培养目标,拓展学科内涵;面向行业,调整培养方案及专业方向设置;理顺关系,打造良好学科生态;构筑平台,优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包装工程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怀奥  张秀华  杨海 《包装工程》2003,24(4):196-198
针对包装工程学科交叉性、综合性、渗透性强的特点,分析了包装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论述了在当前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装工程专业五年制双学位教育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包装高等教育的调研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包装本科和研究生高等教育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若干提升该地区包装人才培养水准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包装教学改革及完善包装工程学科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包装工程专业的就职竞争与能力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开明 《中国包装》2002,22(4):47-48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包装工程专业已有十六、七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包装工程专业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系统的、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对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国内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毕业大学生就职竞争的日趋激烈,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严重挑战,毕业学生的就职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包装》2014,(4):13-13
正依托湖南工业大学优势专业学科,株洲市拟打造包装设计创意中心。日前,株洲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志刚前往湖南工业大学考察项目筹备事宜。湖南工业大学被包装界誉为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包装设计、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3项学科,在国内高校学科排行榜中稳居第一。2012年,该校成功申报"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点,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该校还建有"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  相似文献   

14.
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包装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对“以多学科为基础“的教育观点及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辩证关系进行讨论。在分析包装工程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同时,提出了包装工程教育“多学科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以期从教育学的角度开阔新视野,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包装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物流推动包装工程学科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伟民  孙国正 《包装工程》2003,24(5):152-153
文章论述了物流与包装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包装工程学科研究的内容;最后,探讨了物流活动过程诸环节(如装卸搬运、保管储存等)对包装及包装工程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邓江玉 《包装工程》1989,10(4):30-33
从经济、外贸、包装工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几方面论述高等包装工程教育的重要意义;阐述包装工程学科的特点及包装工程学科应包含的七大分支;提出了高等包装工程教育开设四个专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对包装工程教育的认识及其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新广  王经武  陈金周 《包装工程》2002,23(6):117-119,121
在对高等工程教育本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包装工程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郑州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包装工程学科是应用型交叉学科,既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学理框架、研究方法和路径,也从其所属一级学科和相关支撑学科吸纳养分。本文在梳理包装教育发展历程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理上分析了包装学科的基本架构和主要研究方向。其基本架构和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反映在不同的学校里,必然形成自身的培养模式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包装工程》2011,(13):8
为进一步加强包装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推动现代包装学科与产业的发展,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工程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主办,《包装工程》编辑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暨2012国际包装科技研讨会,将于2012年召开。经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实践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总体介绍了江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