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2.
郑晓伟 《规划师》2017,(1):57-64
网络开放数据作为社会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开放数据类型,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学界关于利用网络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西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大众点评网对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级服务业和社区级服务业商户信息数据进行抓取,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各类服务业密度分布的空间聚类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进行识别,明确各类城市中心服务业的主要业态构成和空间集聚程度;最后,在对整体城市中心的服务业划定密度空间聚类识别区的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公共中心体系优化与调整建议,即实现由"一主多副"到"两主多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级商业副中心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提升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业态等级和空间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1)
网络开放数据作为社会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开放数据类型,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学界关于利用网络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西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大众点评网对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级服务业和社区级服务业商户信息数据进行抓取,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各类服务业密度分布的空间聚类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进行识别,明确各类城市中心服务业的主要业态构成和空间集聚程度;最后,在对整体城市中心的服务业划定密度空间聚类识别区的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公共中心体系优化与调整建议,即实现由"一主多副"到"两主多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级商业副中心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提升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业态等级和空间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4.
如何厘清城市内部旅游流空间集散特征是城市旅游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洛阳市为案例区,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基于核密度空间分析、时间分层法,探究了洛阳市旅游流空间集聚和扩散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旅游流空间集聚总体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斑块化、小区域"和"一极多核"的特征.②城市旅游流空间聚集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季相特征,冬季...  相似文献   

5.
运用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研究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杭州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多种金融业态共存,网络金融加速发展的态势;(2)总体形成中心集聚,外围多中心布局的金融业空间格局;(3)不同类型金融业具有不同的集聚扩散特征;(4)城市空间的扩张、地区地理要素的影响、新兴网络金融的发展是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变迁的主要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6.
陈挚  史北祥 《规划师》2022,(7):79-86
便利店作为服务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商业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是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武汉市2020年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布局偏好特征,并提取出各类便利店在大城市中的一般空间布局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市便利店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倒“T”字形连绵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更偏好布局在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附近;4类便利店的集聚中心临近城市不同等级中心,且集聚强度各异;4类便利店的布局对各业态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在空间上错位布局,呈现出在特定城市功能区集聚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7.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空间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在距城市中心30km范围内表现出就业分散化特征。就业分散化程度最高的是制造业,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就业分散化趋势。就业分散化的同时,北京都市区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增加,且就业集聚中心明显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分散,外围地区出现新的集聚中心,整体上就业中心集聚就业的水平有所提高,显示北京都市区的就业分散化并非"一般分散化",而是分散化的集聚。同时,就业集聚中心的平均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外围新的就业集聚中心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显示就业的分散化集中伴随着专业化集聚。并且就业集聚中心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专业化地域分工格局,外围地区的就业中心大多专业化于就业分散化的行业部门。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在实践中次中心往往难以形成,因而明晰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多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并与北京都市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上海和北京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与距高速公路距离对上海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也具有正面影响;主、次中心的空间相对位置和经济结构因素也显著影响次中心的形成,但北京和上海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北京就业次中心倾向于靠近主中心分布,服务业增长较快的空间单元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就业次中心;而上海就业次中心倾向于远离主中心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均对就业次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应并不如预期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卞融  吴晓 《规划师》2010,26(7):113-120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显著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影响居住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迁居特征、住房条件、职业状况、来源地和经济地位,影响就业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职业状况、集聚方式、迁居特征、住房条件和经济地位。其中,居住空间分异受迁居特征影响较多,而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业状况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王慧  吴晓  陈海明 《城市规划》2019,43(1):67-74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求职,占据并逐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生态和结构,同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也在发生持续性的演化。本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双端双层"的诠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动阻结合"的空间"双重效应",剖析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提出"劳动力要素+空间"和"资本要素+空间"的"双套循环"模型,解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核心过程;进而推演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2.
选取南京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男女对比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属性在就业空间上的性别差异和共性。比较二者就业空间的分异格局可知,主城区大部分区域性别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不大的区域。性别差异明显的地区根据阶层特性、就业方向和社会家庭特征可分为4个次级特征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南部区域、主城东部环紫金山一带及主城中部一些散布街道。性别差异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老城大部分地区,主城北端区域、主城西北局部。二者就业空间社会分异格局的形成既有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科研院所与高科技园区、大型用人单位布局、城市第二产业等要素的布局带来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市场的内在排斥、传统的家庭观念甚至性别歧视等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男女外来务工群体的共通影响、主次影响或分别单独影响促成上述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业作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产业之一,关于其外来工居住空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房源供给模式为主线,从中遴选工棚型、宿舍型和自租型三类主导居住方式作为典型代表,展开多层面的居住空间比较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形成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
Based on the data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ffice buildings in the built-up area of Beijing,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s such as correlation analysis, ArcGIS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e areas and residential areas around the rail transit station from the two levels of micro structure and macro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offices and residences around the rail transit station had an obvious concentric ring structure, and such concentric ring structure was most obvious in the transfer area of rail transit from 5 km to 10 km from the city center.(2) Both the residential space and office space presented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multi-center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office spac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East Third Ring Road and West Third Ring Road as well as the South Second Ring Road to the North Fifth Ring Road, and agglomerated in the China World Tower, the Beijing Financial Street and Zhongguancun, while the residential space was sprea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o the surrounding area.(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bs-housing balance, the areas of jobs-housing balance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fourth ring of northern Beijing, while the peripheral areas and southern Beijing were mainly residential functions, and the impact of Beijing rail transit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s still in its infancy.  相似文献   

15.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2017,(12):17-25,81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邢忠  朱嘉伊 《城市规划》2017,(11):89-96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绩效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内容。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城市绿地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各片区生态效益、路径效率和生态需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三者各向不同分值片区集聚;(2)尽管考虑了各片区生态需求的不同,但整体绩效最佳的片区仍集中于城市中心;(3)大多数片区更容易因为生态效益的降低造成绿地服务水平的失衡,继而导致整体绩效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城市绿地服务易与社会经济要素捆绑,形成空间上公共服务的马太效应,认为应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合理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指数,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出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 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 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 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 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 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素红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6,30(5):13-18,26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衡;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日渐突出,对居民出行空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