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显著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影响居住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迁居特征、住房条件、职业状况、来源地和经济地位,影响就业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职业状况、集聚方式、迁居特征、住房条件和经济地位。其中,居住空间分异受迁居特征影响较多,而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业状况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具有交互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关系,该作用的空间形式及强度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在15分钟生活圈和斑块尺度,借助规划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经验贝叶斯验证的空间自相关和MPI、MNN指数,对南京主城区2004、2012、2017年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关联水平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绿地与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相斥性,强弱分化逐步加剧。(2)在15分钟生活圈尺度,绿地与水域、交通、居住的整体空间相关性最强,与水域、交通的关联性持续较强,与居住则具有一定滞后性。绿地与各功能空间形成绿地核心区、城市核心区和一般发展区。(3)在斑块尺度,绿地与交通、居住、水域、商服的空间聚集性突出,与交通的关联性持续加深加强,其余则有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成果可深化绿地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理论,为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宜居美好生活环境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在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经济时代人、知识、生态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起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理论模型.借鉴知识生态学方法论,以生态学演化原理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和特征,指出在空间单元漂变与空间单元天择的共同作用下.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呈现自然生态空间、物质空间、知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多维空间层次,城市功能展现出高级化趋势,演化出知识生产功能聚集体,知识传播、转换与知识应用等非生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研究采用原型法和关联分析方法,以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表征代替知识城市与生态城市纷繁复杂的现象与特征,根据多原则筛选核心表征指标,采用直接对比分析、专家群决策评价分析与基于SAS统计分析系统的主成分与线性回归分析,证实了城市发展中知识表征与生态表征之间存在高关联度,确认了关联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生态学的DICE理论模型,探寻遵循生态系统自组织规律的、满足知识功能网络需求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以生态学竞争原则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的城市空间竞争发展的背景与特征,指出竞争导致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既有协同与共生效应,也有竞争与取代效应.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城市空间呈现土地利用高度兼容混合、土地利用比例的结构性调整、弹性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6.
选取南京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男女对比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属性在就业空间上的性别差异和共性。比较二者就业空间的分异格局可知,主城区大部分区域性别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不大的区域。性别差异明显的地区根据阶层特性、就业方向和社会家庭特征可分为4个次级特征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南部区域、主城东部环紫金山一带及主城中部一些散布街道。性别差异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老城大部分地区,主城北端区域、主城西北局部。二者就业空间社会分异格局的形成既有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科研院所与高科技园区、大型用人单位布局、城市第二产业等要素的布局带来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市场的内在排斥、传统的家庭观念甚至性别歧视等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男女外来务工群体的共通影响、主次影响或分别单独影响促成上述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基于南京市新就业人员典型聚居区的调查数据,对3类聚居区内人员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关系及各聚居区的职住平衡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新就业人员的通勤表现出时间以半小时为主、方式公交化、费用扁平化的总体特征,且各聚居区人员的职住空间关系依区位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城乡结合部住区(南湾营)和城市老住区(四方新村)的人员职住相对平衡,而大学生求职公寓(大巴士和万和)的职住则趋于不平衡.进一步比较职住平衡与不平衡的聚居区内人员个体内在属性差异,得出职住平衡的聚居区人员具有年龄26岁以上/来自农村且学历较低/收支水平中等偏高/住房方式以合租、单住和同居为主,而住宅套型与人均居住面积多样化等社会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城市空间主客体性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空间研究理论的主客体属性出发,将中外城市空间研究分为四类.认为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视点存在主客体分离现象,这不利于对城市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性关系的把握.提出在当前国内城市空间研究呈现制度文化转向和科学实证转向的双轨转型时期,通过对蕴含社会性的城市空间自组织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对象主客体属性的统一,使城市空间研究具有社会逻辑下的空间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衡;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日渐突出,对居民出行空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围绕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以"明确目标-规划引导-模式创新"为思路,在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居住空间特征以及与农民工诉求存在偏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过程中城市规划所应达成的目标。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指出落实规划并切实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及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 目前南京市已出现由6 个阶层聚居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运用POI数据提取研究区零售商业网点信息,采用点模式分析和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北京市不同业态商业空间格局,及在居住小区中观尺度上商业空间与人口的耦合性。结果表明:(1)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均是空间集聚类型,其中服装鞋帽皮具店集聚程度最强,而特色商业街、花鸟鱼虫市场等较弱。(2)北京市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区差别较大。其中大型商场、服装鞋帽皮具店等多数业态的集聚区主要以四环内为主,沿长安街形成了一条横轴集聚带,而且西单、王府井、朝外和中关村形成了明显的集聚区。而家电电子市场、家居建材市场、超市等商业类型都形成了各自的集聚区。(3)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Ripley's L(d)曲线分为倒"U"型、上扬型和波浪型3种形式;其中大多数类型的商业均为倒"U"型,即商业网点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先集聚后分散。(4)在居住小区尺度,商业网点与人口的耦合性还存在诸多不匹配的现象,城市周边高级商业设施和日常生活配套普遍跟不上,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个别耦合性较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选择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中微观视角,基于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布局特点,确立城市创新空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并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现阶段城市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一代园区现象,总结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空间组合与功能关联需求;引申并明确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构建进程中由组到织的两步走演绎逻辑与脉络。 相似文献
17.
外来与本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的比较研究——基于空间剥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瓶颈,外来人口在我国城市中无法享受相应的公共福利。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外来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本文以上海中心城边缘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外来和本地户籍人口相对集聚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剥夺"的视角,借助六普人口数据和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外来社区和本地社区的公共设施供应进行了打分,并通过方差分析法检验了设施供应和居民满意度的关系。文章最后,从缓解空间剥夺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外来人口集聚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特色的符号构成与认知——以南京市市民调查为实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城市空间特色的审美属性出发,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并通过南京市市民认知调查的实证,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空间特色的构成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