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周辉 《山西建筑》2009,35(14):28-29
介绍了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重庆渝中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差的原因,提出了重庆渝中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设计策略,从而为人们更好地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整体开发的诸多不足,从五大普适化设计策略:1)交通组织,建立可达性和联系性;2)优化滨水景观环境;3)串接城市文化;4)多样化功能激活城市界面;5)标识性空间打造,去探讨如何提升滨水空间环境。并以上海苏州河两岸滨水环境提升为例,通过具体设计手段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3.
谢丹 《山西建筑》2009,35(11):19-21
针对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的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4.
结合福州大桥头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滨水活力区的含义、主要规划思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了城市滨水活力区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设计方法,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交通条件、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是构成滨水活力区的基本要素;功能混合、可达性、文脉传承、连续性、生态性是塑造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活力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依托滨水区的环境,以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等要素,形成立体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该文以城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武汉市天兴洲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空间是滨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滨水城市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破坏、发展不均、城水不融等。因此,了解滨水空间的现状,认识滨水空间的本质,探讨其制约和机会,是滨水城市发展和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剖析,总结出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包括生态性、视觉性、可达性、地资性因素。并以广西柳州市“百里柳江”规划中标项目为例,具体提出六个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分别是生态优先策略、视觉立面建构、立体交通组织、复合功能用地、活力场所塑造和价值提升引导。结果表明,可持续、受众广、创新型滨水空间是基于生态保护下多因素综合调配、巧妙利用潜力与挑战,充分发挥心理及文化作用,结合国家与地方政策,通过前瞻性规划设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潘伊玛 《山西建筑》2006,32(22):26-27
论述了城市滨水空间再开发与空间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并对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设计要点进行探讨,以保持滨水空间的活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塑造——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周晓娟  彭锋 《规划师》2002,18(3):37-41
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滨水景观是城市社会百态的缩影。通过对滨水区建筑景观控制和临水景观塑造的讨论,具体分析了上海浦江两岸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从外滩的可达性、滨水建筑设计到亲水环境设计、绿化种植设计和景观多样性方面,指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浦江滨水环境应继续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引言 随着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日益关注,对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的渴望,城市滨水地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休闲游憩中心。由于规划设计方法和组织管理手段不科学,很多城市滨水地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城市空间被水系分割,河流的两岸城市功能缺乏有效联系,滨水地区交通组织混乱,难以与景观形成协调互动的关系,滨水空间活力不足等。  相似文献   

10.
滨水空间是滨水城市中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但今天,它与城市的联系却出现了问题。文章试图探讨通过设计方法,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的联系,使滨水空间更有活力和吸引力。文章借用了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同时结合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沈阳浑河核心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活力时空特征为切入点,借助多源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活力强度与活力波动指数两项指标探索滨水空间活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典型时期之间的指标变化情况,归纳出两组具有活力属性差异的四个单元类型。该文通过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提炼出针对全域单元的13项活力强度显著影响因子与11项活力波动指数显著影响因子,并深入探究四个类型单元各自独特的活力特征与活力显著影响因子,进而从共性与异性两方面阐释滨水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同时围绕活力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更新切入点。旨在为人本需求导向的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人性化滨水空间更新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塑造;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滨水景观是城市社会百态的缩影,本通过对滨水区建筑景观控制和临水景观塑造的讨论,并具体分析了上海浦江两岸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从外滩的可达性、滨水建筑设计到亲水环境设计、绿化种植设计和景观多样性方面,指出了随着经济和技术提高,浦江滨水环境继续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滨水地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要素,需要优秀的交通支撑其交通可达性、公共空间体验性以及景观环境的优质性。通过总结沈阳浑河"一河两岸"规划经验,提出滨水地区交通系统构建体系,包含集散交通系统、滨水交通系统和配套交通系统三个部分,并探讨了三大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与方法,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15.
依托水体形成的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场所,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污染、空间活力丧失、交通受阻、文脉割裂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亟待空间优化。本文对城市滨水空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原则、活力复兴原则、交通易达原则和时空延续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从土地调整、空间组织和滨水景观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同时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心滨水区向来是城市空间品质和形象活力的代表性区域。尽管区位景观优越、交通条件良好、城市功能集约,但其城市活力与空间形态仍然可能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试图实证这种不匹配的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空间品质的影响机制。以广州珠江滨水区为例,基于熵权法客观赋权预测滨水空间形态对城市人群的潜在吸引力,利用局部空间关联的方法识别滨水活力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空间匹配关系,并进一步识别活力与空间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初步验证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活力与空间形态的潜在吸引力存在局部失配,通过目标空间的识别可以发现,该现象与功能性合理的系统品质如步行可达、绿化适宜、设施支持、尺度合理,以及使用人群的感知品质如安全性、舒适性、景观愉悦性等相关,为城市中心滨水空间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长远发展得益于城市活力的营造,滨水空间活力是构成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因素。其异质性特征正是城市特色文化挖掘的具体表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是体现异质性城市活力的主要方式,通过景观空间的设计构成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依托城市滨水空间场所的规划布局,引发"人——场所"的交流。研究该设计策略能为滨水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城市整体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文章以东江滨景观提升改造为例,深入对滨水空间设计方法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总结,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休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交通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建设的滞后,历史滨水街区逐渐失去活力是当今国内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土地利用和包括街道网络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会对人们的步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1-3],由于历史悠久的滨水街区形态往往更加复杂,其可达性和步行活动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4]。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上海虹口港区的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引入可步行度和街道商业服务设施密度等环境变量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AD300指标可以解释虹口港地区真实的行人流量分布情况,而通过增加步行连续性、整合部分道路,以及打造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可以适当解决可达性不足造成的街道活力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而滨水环境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生态环境的能量与物质纽带既须承载水利及防洪功能,又是城市开敞景观空间的核心部分,传统的硬质河道景观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独特、生态、活力综合滨水景观美学与功能的需求。所以对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景观工程与防洪工程之间的协调统一、生态赤字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博弈无疑是当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