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南京市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引发公众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问卷等方法探讨自媒体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指出:一,自媒体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参与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成本,但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效能的关键;二,间接利益者的缺失是当前自媒体平台无法助推有效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一,建构自媒体从单一反馈申诉工具走向复合媒介的公众参与平台,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各环节;二,规划编制需研究适配不同规划类型、阶段、问题等的公众参与手段,从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向综合性空间规划转型;三,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化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范式。  相似文献   

2.
如何落实我国城市规划体制改革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英国各级规划内容的分析,发现英国空间规划主要通过与行政体系层层对应、目标细化和过程把控的方法完成各级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在深入解析大伦敦地区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后,为我国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提出三条建议:一是简化规划编制内容和审批程序;二是清晰划分各级规划编制任务;三是加强"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9)
规划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进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全面深入的公众参与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从而制约了它的开展。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和灵活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高效、深入、低成本的方法。文章在总结已有案例的基础上,从移动社交平台的社交功能、媒体功能和平台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它在规划公众参与中的作用,包括公众讨论、利益抱团、信息传播、信息互动、个体发声、趣味参与、问卷投票、众包调研和扩展挂接等。在此基础上,从规划的准备期、编制期和执行期三个阶段出发,探索了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全周期公众参与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以便规划师更好地去利用这一大众化的工具去开展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赵秀敏  葛坚 《城市规划》2004,28(1):69-72
文章在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公众参与,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组织机构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建立实施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及网络的作用,增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的后半程,城市规划开始从宏伟蓝图的物质设计,向以人为本、全面创新发展的模式转变。城市开发运营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开放、跨界、众包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议题,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政策的热情高涨。城市规划也开始走出小圈子,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公众,参与式规划开始成为规划转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驱动的城市变革过程中,城市快速演进,复杂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ICT(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的公众参与平台,将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多个公众参与的信息平台的案例研究,讨论了不同形势、不同内容的公众参与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信息时代,ICT技术支持的公众参与平台,将极大推动规划模式的变革,通过利用群体智慧更加科学、合理、精细化地解决城市问题,并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传统的空间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价值导向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这对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向动态过程规划、综合规划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促进城市规划过程的精细化、科学化,作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结果的保障和技术支撑.大数据推动城市规划过程创新主要表现在:大数据为城市规划调研过程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手段,创新空间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促进部门规划的整合和协同,引导动态的城市仿真模拟,使得城市规划更好地发挥公共政策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人韦  杨继梅 《规划师》2005,21(11):5-7
公众参与可分为积极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三种选择方式。公众个体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受到公众对于规划事件的敏感性、规划项目替代品的可求程度、规划决策的改进对于公众的边际效用的影响、公众对于参与规划的效力预期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应当从完善法制体系、确立形式保障内容,培育公众参与的忠诚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数字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 《规划师》2005,21(5):86-90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应用的数字城市技术包括:城市规划城域网建设;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城建系统统一信息平台建设:规划信息发布与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设:建筑工程电子磁盘报批系统建设;交互式信息交流系统建设;城市规划管理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采取规划许可制度,并有着鲜明的公众参与特色。自196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就是西方社会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007年我国《城乡规划法》修订,确立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还仅限于规划编制阶段,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一书三证的公示,没有更多的内容,而规划实施阶段恰恰是社会矛盾集中、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地带"。本文首先挖掘英国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根源,然后介绍了英国开发许可申请程序中公众参与的环节,探寻其国家与地方层面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法律依据,进而剖析了英国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四个特征,即信息公开有诚意、公众拥有发言权、参会议员当众决策、维护规划许可公信力等,最后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对我国的启示。期望本文能为我国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恺  闫岩  宋斌 《国际城市规划》2012,(2):103-107,119
本文探讨了在“信息化”、“网络社会”和“后现代合作式规划”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规划支持系统发展方向,研究了利用新的网络通信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工作中信息交流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的技术问题.本研究给出了一个合作式的规划技术支持框架,利用多样的信息处理技术融汇城市规划中需要的各种知识类型,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规划中的多元个体或机构.并通过对一个示例系统的介绍,讨论了基于网络技术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的技术实现路线,及其在当前规划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层面的公众参与一直是近几年学界研究的重点。该文从处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两个不同阶段案例的公众参与状态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规划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深度、参与的主动意识以及参与的渠道,阐述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状态;最后结合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提出应从建立城市规划援助机构、培育市民的参与责任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事后监督制度、建立规划编制阶段公众意见的审核一备案一论证制度等几个层面推进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增强现实(AR)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具有虚拟与现实结合、沉浸可视化、趣味性强等特点,结合其他手段能够改善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水平低、参与程度不足以及被动式参与等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当前AR技术及其在国外应用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典型案例,探讨AR技术主要用于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公众参与城市设计、提升公众对规划方案的认可度三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规划实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将AR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不同阶段的建议,具体包括初期提供信息获取反馈、中期居民参与设计游戏化、最终方案展示获取公众认可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胡娟  黄赛  亢德芝 《规划师》2013,29(3):59-63
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决策是十分必要的,但规划决策者往往只重视公众参与的过程和形式,忽视了公众分享公共决策力的权利。为此,研究剖析了传统公众参与的困境,基于随机平衡性观点,提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的新视角,认为公众参与的有效达成,是建立在规划决策者为公众提供相应公共决策力分享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公众参与的关键是界定公众参与的适宜度,进而在公共影响力作用和公共决策力分享的相互平衡上促进公众参与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公众参与的困境,从随机平衡性角度提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的新视角,认为公众参与的有效达成,是建立在规划决策者为公众提供相应公共决策力分享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公众参与的关键是界定公众参与的适宜度,进而在公共影响力作用和公共决策力分享的相互平衡上促进公众参与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将开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新纪元。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众人规划"概念,并认为其包含"显性参与"与"隐性参与"两种公众参与模式,进而指出众人规划与具有海量、多源、时空特征的大数据的高度耦合,将实现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走向全民规划、动态规划、过程式规划。该文基于"活动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大数据时代下众规"全方位参与"方法大致具有四个维度:参与对象多元化、参与过程完善化、参与内容深入化、参与表达通俗化。据此,提出大数据时代促进众规"全方位参与"的城市规划响应策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创新多元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规划有机运行;转换规划决策理念,培育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提炼了国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经验:公众参与具有法律保障;城市规划相关信息透明公开;制订了详细的公众参与程序;公众参与方式多样,并因规划阶段而异;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在公众参与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1.公众参与促使规划师们能直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与意愿,而不是通过中间环节反映出来的猜想与臆断,这就为城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使规划具备了“上有指令、下有反馈”的双向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评估自首次写入《城市规划法》确立其工作地位至今已近30年,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展;规划评估的长期缺失导致规划角色的认知与规划作为的有效性得不到客观检验,尽管城市规划的角色与作为在业界一直被拷问,但并未诱发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性转变。城市规划评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证研究均浅辄即止,综合研究更为鲜有。空间规划是中国规划界最传统、最具法定地位、运用最为广泛的规划模式,现以广州空间规划定量评估为例,验证城市规划假设的真伪,检验空间规划作为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规划失灵的客观表现,对当前中国空间规划思想进行评析,希望藉此推动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思维模式从目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空间规划的工作范式从传统空间美学向现代空间科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8)
自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曝光以来,包括各国政府、媒体、公众各方都对该事件给予高度关注,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各个新媒体平台都成为媒体和公众参与事件讨论的交流平台,其中又以微博最盛。然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却出现诸多问题,如谣言的肆意传播、以煽情代替信息传播、信息趋同等。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因为有成熟的编辑理念,并未成为谣言的传声筒,并且多角度、深入地为公众呈现信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传统媒体的编辑理念对新媒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