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采用硫酸铵焙烧-水浸工艺,将红土镍矿与硫酸铵混合焙烧,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物料配比和矿粉粒度对镍、镁、铝和铁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得到影响焙烧效果的各因素顺序为:物料配比、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矿粉粒度.优化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120min,物料配比2∶1,矿粉粒度小于80μm,镍、镁和铝提取率大于98%,铁提取率大于94%.研究了焙烧过程镍、镁、铝和铁与硫酸铵反应过程的动力学.镍、镁、铝和铁的反应速率均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9.93 k J·mol-1、18.96 k J·mol-1、17.86 k J·mol-1和20.83 k J·mol-1. 相似文献
3.
4.
以印尼某红土镍矿为原料,通过差热-热重分析法(TG-DSC)研究了矿石的热特性,发现至少需要800℃才能将结晶水脱除干净。通过改变预还原焙烧条件,研究了焙烧温度、煤粉粒度、配碳量以及焙烧时间对预还原焙烧效果的影响。发现在碳氧比为1,煤粉粒度为3~5mm的条件下,于1 000℃下焙烧20 min后,可以使物料中铁和镍的金属化率分别达到17.3%和65.7%。从800℃升到1 100℃的过程中,镍、铁金属化率的比值从3.8降到3.0。当焙烧温度一定时,镍的还原优势在较低的配碳量和较短焙烧时间下体现的非常明显。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还原之后的物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铁、镍金属单质未能聚集成颗粒。 相似文献
5.
6.
利用XRD和TG/DTA技术分别分析了红土镍矿结构和特性,SEM和岩矿相观察分析了800℃、900℃、1 000℃和1100℃还原后的矿样结构和镍、铁还原率和金属化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土镍矿还原焙烧的反应机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动态CO气氛中红土镍矿的还原焙烧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还原后的红土镍矿中镍、铁晶粒很细、很分散,选矿难度大。还原焙烧时间不宜过长,40~60 min为佳。还原焙烧温度不应太高,900℃为宜,此温度下,红土镍矿还原3h后,镍的还原率为79.47%、铁还原率和金属化率分别为73.51%和60.27%。红土镍矿还原焙烧过程中镍、铁的表观活化能、反应频率因子和反应级数依次为ENi=196.86kJ·mol-1、EFe=116.29 kJ·mol-1、In(ANi/min-1)=16.76、In(AFe/min-1)=10.29、nNi=1.2595和nFe=3.2349,确定了还原过程中镍和铁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8.
9.
10.
研究了硫酸铵焙烧-水浸法工艺处理红土镍矿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某红土镍矿在硫酸铵与红土镍矿的质量比为1.25、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4h、浸出液固比7: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60min的实验条件下,镍、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82.88%和84.56%。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添加助熔剂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对镍主要以硅酸镍形式存在的低品位红土镍矿中镍和铁的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添加助熔剂,可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最佳工艺条件为:煤作还原剂,质量分数为15%;KD-2为助熔剂,质量分数为20%;焙烧温度为1200℃;焙烧时间为4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镍品位10.83%、铁品位52.87%、镍回收率82.15%和铁回收率54.59%的镍铁精矿.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还原过程中助熔剂和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KD-2可以与原矿中含镍的石英和硅酸盐矿物反应,释放出其中的镍;煤用量太多时可生成部分不含镍的金属铁,会造成镍的回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石横特钢厂Φ3m×9m一次圆筒混合机运行初期存在筒体挡圈开焊、本体撕裂、实心胶轮磨损较快,齿式联轴器易磨损断齿,上料倾角大,混料小球易破碎等问题,为此,采取增加混合机倾角、改用直径较大性能较好的实心胶轮、更换联轴器等措施,实心胶轮的使用寿命由90天延长为360天,设备故障率由0.8%降低至0.05%。 相似文献
13.
圆筒干燥机是钢铁厂高炉备料系统中的主要设备之一,此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热胀冷缩对设备的影响,合理确定设备的主要结构和科学的间隙是保证圆筒干燥机正常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针对用于氧化铝烧结法生产的回转窑传动大齿圈在更换或翻面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详细的齿圈组装方案及制作各种专用组装工具,对齿圈及筒体短节进行预组装,实施回转窑齿圈预装法;并在回转窑系统大修时进行传动大齿圈整体更换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普宗祥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3,(6):29-31
结合缅甸达贡山镍矿项目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干燥窑的主要结构组成及窑头罩、窑尾罩、筒体、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传动装置、液压润滑装置等主要部件的设计要点,并着重阐述了干燥窑筒体内壁上扬料板的设计,以及采用ADI材料及现代化加工制造方法分段制造大齿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