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都城,其依托的"地理空间"对于其起源和变迁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论文研究地理空间的脉络结构及其对于历史时期城市的重要影响作用,认知历史城市景观系统,明晰地理景观文物价值.以多尺度空间方法辨析地理与城市格局之间相互内在关联,探寻现存山脉河流之中的城市历史景观格局、时空演替和变化轨迹,揭示其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张文英 《风景园林》2014,(3):157-157
我很有幸2013年9月18日和孟先生有一个非常长的时间,不受别人干扰的一个单独的交流。首先介绍一下2014年2月刚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探究孕育南京古都之地理格局》。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时期城市起源选址首先是对于地理格局的选择,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布局和变迁也是顺应地理脉络。有些城市遗址分布是顺应地理脉络的,例如古城墙就是顺应山脉或者河流的。对我们风景园林大尺度、小尺度、多种尺度的规划布局,地理也有极其重要影响。仅仅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来规划城市风景园林是不够的。地理格局与历史城市、风景园林关系是我这些年探讨的问题,对我们专业研究是有意义的探讨。本篇论文题目是与孟先生同游南京燕子矶时候,由孟先生提议的论文题目,当时孟先生提议叫《孕育六朝古都之地理格局》,投稿后编辑部修改了“南京”二个字。在2013年9月18日在南京召开了一个屋顶花园国际研讨会,有机会能让我单独陪同孟院士、杨先生有半天时间游历南京山川风貌,并且有机会向孟先生汇报我这几年研究,非常难得。江山如画,风景无限,游览南京长江沿线山川,我们话题从专业研究问题到闲聊中华上下五千年,聆听大师指导,受益匪浅。风景园林表层是叠山叠树,种树种花,深层是文化。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文学、诗词、绘画、戏剧、历史、哲学等等。风景园林的研究或者规划能否做好,在于研究者或设计师深层的文化功底是不是扎实。我在单独与孟先生深谈和闲聊过程中,感受到孟先生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从三国演义到南京历史,还有地理、城市、风景等等,我们之间都有广泛、充分、自由式的对话,难得机会聆听教诲。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孟先生、?  相似文献   

3.
徐苏宁  陈璐露 《城市规划》2020,(4):62-72,82
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对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并在分形学、类型学、符号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基于已有的理论及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以探索在此基础上应该如何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设计图层理论。  相似文献   

4.
城市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方面,表现为设施布局是否科学。但我国对城市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近几年各种公共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形式之复杂,损害之惨重,对城市的应急能力的考验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应急设施选址的研究,重视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独特的作用,为应急设施的选址提供技术支持尤为重要。本文以广州为例,运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演示避难场所的选址。结果表明:GIS,特别是空间分析功能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选址上比传统的选址模型具备更精确、更高效和更便捷的优点;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的适用范围很广,该选址过程可以适用于广州市的其他应急设施的布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而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本篇探讨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以地理景观研究作为基础规划南京古都风貌格局。  相似文献   

6.
旧城更新中公共设施的更新关系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品质.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从"利益-资本-权力"三要素出发,尝试构建旧城空间再生过程的分析框架.总结了南京大行宫地区文化空间更新过程的3个阶段,对应着3次空间分配过程,包括选址阶段的政策性分配、开发阶段的资本性分配、运营阶段的消费性分配.探讨旧城文化空间再生的机制,包括需求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本增殖机制.旧城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应该由政府主导,公共利益是主要的更新目标,而专业群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旧城更新目标多元化,更新过程复杂化,空间类型多样化,旧城空间再生的重点应放在利益评估、资本整合和公共参与的体制完善上.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11)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人的城镇化",其中以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最为关键。本文以南京主城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迁居行为为视角,一方面应用时间地理学的技术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把握其居住迁移特征,以间接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程度;另一方面则应用矩阵分析法,直接测度南京主城各街道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双线耦合印证,发现南京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扩张中存在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不断被压缩、空间融入度总体低下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融入策略,希望能为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重新定义了当代城市的空间与时间,轨道线网对于城市空间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决定着城市空间的效率。如果说轨道交通是大城市运转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对于城市如同心脏一样重要,保障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决定整个城市运转的效率。正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交通重要性与复杂性,规划设计实践中交通组织以及交通效率成为重点,枢纽对于城市的催化作用以及枢纽本身空间的多重职能却往往无力顾及。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理论也因视角的多重性和体系的离散性,让人很难既抓住核心又理清脉络。本文从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工作的核心出发,将轨道交通枢纽理论分为交通视角与城市视角两个方面,通过对轨道交通枢纽研究的梳理和比较,阐释当代轨道交通枢纽的内涵与本质,梳理分类与特征、枢纽选址、空间布局和换乘效率等问题,旨在通过多重视角的轨道交通枢纽分析,揭示未来轨道交通枢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句法理论释义城市空间,从非同传统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的内在逻辑。以城市空间网络为关注对象,通过考察城市内部空间组构来发现城市经济、社会构成,认为城市是作为“运动经济体”而存在,以此揭示城市形式与功能的潜在关联、城市自组织过程、城市深层次的空间结构及其中心性和文化表达。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的描述有机结合了人类活动与空间形态,这种空间理论的释义更接近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行业的资本支配视角,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总部—分支法,识别和解析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包括层级、格局、方向和腹地维度。验证了城市关联网络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企业关联网络则是城市关联网络的有效表征。城市体系研究不仅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不仅要关注城市作为场所空间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城市在流通空间中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  相似文献   

11.
姚亦锋  朱诚 《中国园林》2006,22(2):15-20
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古都景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素有“虎踞龙蟠”的赞誉,成就了南京城多次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探讨特定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古都风貌格局保护规划,目的是将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之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自然景观网络,进而把风景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南京具有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特色。  相似文献   

12.
曾筱雁  尹豪 《风景园林》2017,24(11):99-104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地名研究侧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针对植物地名的专项研究不多。本文单独提取植物地名,通过数据整理和文献考证,从地名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和景观风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地名在北京中心城区高度密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辖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植物地名的增长变化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地名词源和反映的植物景观不同,植物地名所表达的景观类型主要有4类:街巷景观类、园圃景观类、山水景观类、荒野景观类,反映了北京旧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个性化提升已尤为重要。青年人是城市公园游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他们对园林植物景观往往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因此,将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载体,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青年人所关注的园林植物景观因子进行研究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提取并命名5个青年人关注的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因子,分别是:植物景观的社会性、特色植物的选择与养护、植物景观的空间形态、植物的个体特色、景观空间的功能性。通过深入分析这5个因子,得出在营造契合青年人需求的园林植物景观时,设计者应注意营造富有一定内涵的植物景观以及开敞的植物空间;此外,还要注意开花植物的选择和植物色彩的搭配。本研究结果可为设计符合青年人需求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边境城镇作为国家对外的窗口,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城镇景观对推动经济与政治更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道路景观城镇景观是最为直接的景观形式之一。城镇的道路景观设计融入在城镇景观体系之中,结合了城镇的地形、地貌、道路功能的性质、城镇历史文化特色等进行景观设计,创造出宜人生动,同时又具有边境城镇特色的个性化的道路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夏文莹  杜雁  王玏 《风景园林》2021,28(6):100-106
研究城市历史形态与自然环境在演进中的作用关系是认知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汉正街区为例,基于文献与场地研究,选取边界、街巷、商业中心、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历史形态的四要素,按时间发展视角分析其与水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汉正街区历史形态和水环境经历了高度耦合—较高耦合—较高耦合—中度耦合—较低耦合的过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对城市历史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市景观特征的保护要重视发现形态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