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轶华 《规划师》2002,18(5):8-11
文章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儒家学说,墨子、管子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佛教文化、风水理论5个方面浅谈了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引证,结合古代城市规划的建设实践,从祈祥、避邪两方面入手分别对城市选址、城市布局、居住形式、园林规划以及色彩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吉祥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马青 《规划师》2006,22(4):89-90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4.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2,(8):9-13,31
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舆图”即地图,是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的地图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舆图按类别主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宋启林 《华中建筑》1997,15(2):23-27
从“风水”的文化内涵,“总体设计”的角度揭示了我国古代城市的风水格局。使我国历代以来的旧城具有很高的城市美学,适用和安全价值;对于今天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营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构思参考价值。城市风水的核心是强调整体的有机谐调;它赋于山 生命动势,通过对龙,砂,水,六四要素的恰当选择和奇妙组合,使我国广大的古人城乡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之间得到高度的谐调,是中和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梅 《中外建筑》2002,(4):19-2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追溯,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予以思考,指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哲学思想核心——人与自然有机整体统一的思想方法,以期在强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在思想方法上“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与城市意象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唐长安和南宋临安城市意象元素的分析,归纳里坊制和坊巷制两种不同规划制度下的城市意象模式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古典坊制和里制瓦解所造成的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从区域模式向道路模式转型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0.
高元  武廷海 《城市规划》2018,(6):30-35,67
中国传统寺院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多重价值,山前区域的寺院多与自然环境相呼应。本文以广德寺为例,从城乡规划角度切入,探讨山前传统寺院的空间规划设计。广德寺营建的本质思想是寺城同构,按照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规画传统,从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和因地制宜六个方面,探索了隆中广德寺及周边区域空间的形成规律和布局方式。广德寺结合周围地理环境,依城而建,遵从皇家规制,不仅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空间设计观,而且体现了寺-田-村-林的整体创造观。通过历史空间格局价值的挖掘,提出历史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框架,划分发展分区,并提出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武廷海 《城市规划》2021,45(1):80-93
定量复原《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图,揭示其中规中矩的空间特征,以及作为方圆相割图的一个特例的属性。方圆相割图源自井田格网,蕴含十二方位体系,体现早期宇宙观,影响着古代都邑的规画。中国古代都邑规画通过画圆以正方,具有立极、为规、正方等程序性特征,讲究形数结合,富有哲学与文化蕴涵。"立极—为规—正方"与从"地"到"城"的"规画六法",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规画术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2.
依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和内涵,坚持因地制宜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则,针对高地下水位城市的特征和主要问题,研究提出高地下水位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以供此类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也已成为城市的主要规划模式。但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与策略可以全面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结合悦来生态城规划模式,从复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角度探索山地型复合生态城规划策略,力求探索出一些符合山地城市特点、适应山地条件、在城市开发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杨超 《城市规划》2022,46(5):81-92
“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是我国历史城镇的普遍样态,汤阴老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深入探究隐于其后的价值内涵并从存在论的哲学层面予以根本性阐释,指引出一种适宜于“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即文化景观空间体系。其意义有二:一是创建起老城遗存的整体价值范式与空间发展模式,在通达更为宏观的“大文脉”价值伦理的同时,揭示出一种深度融合遗产、人、社区、产业和城市的普适性构造机理;二是紧密结合实践,探索出此类老城更新城市设计的系统方法;其理论框架的开放性与指导实践的具体性有益于补充和完善我国历史城区空间规划体系中缺失的部分、延伸有机更新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孙诗萌 《城市规划》2021,45(1):20-29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众多,但影响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机制可概括为三: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官方传统”;二为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民间传统”;三为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士人传统”.基于地方志文献和地方城市案例研究,分别阐述三个传统的内涵及特点;总结其分工与合作;最后略论其与当代城市规划的关联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朱谦 《城市规划》2012,(6):17-22
以厦门市城市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座谈会为例,讨论公众参与环评座谈会召开前的信息发布状况,介绍了公众参与环评座谈会代表的产生过程及其代表性,分析公众参与环评座谈会中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阐述了公众参与环评座谈会表达意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例,以"交通引导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设想,并探讨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规划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形态和空间绩效两方面构建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方法和体系。通过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判断规划期中某一阶段或某一时间节点城市空间发展是否与远期规划目标相一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方向是否落到实处,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规划调整建议,为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