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区高等级公路石方爆破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按工程类型、地形和地质条件、爆破方法等因素对山区高等级公路石方工程进行了全面分类.根据现代控制爆破理论,提出了山区高等级公路石方爆破施工的系列关键技术,并运用于八达岭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山区地形上非测距三维基于距离向量的定位算法存在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山区复杂地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NLA-MT).该算法有效地利用了山区地形环境的特点,用局部平面拟合山区地形表面,并将三维空间定位运算降为二维平面的定位运算来进行节点定位,有效提高了节点的定位精度.不同通信半径、不同锚节点比例、不同节点总数的多角度仿真实验结果显示,NLA-MT定位算法在山区地形场景中表现良好,有效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非测距定位算法精度.  相似文献   

3.
山区地面起伏比较大,造成雷电多发,大大增加了输电线路雷击的概率。雷电绕击受地形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山区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比较困难。为此需要对地形进行一些近似,将山区地形分为4种,分别为山顶、沿坡、爬坡和跨谷。在各类地形的前提条件下利用电气几何模型对山区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进行推导和计算,特别是对跨谷地形进行了合理近似,量化了该地形下输电线路的绕击跳闸率,证明了跨谷地形的绕击风险相对比较高。以通化地区220 kV输电线路为例,通过故障实例的计算和分析,验证了该绕击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比较了输电线路所处地面倾角和地形对其绕击跳闸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输电线路因雷击引起的跳闸故障较多,本文对铜陵地区220kV输电线路雷击跳闸进行统计,分析影响线路反击、绕击跳闸的接地电阻、绝缘配置、杆塔高度、地形、保护角等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因数,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对地形复杂的山区近地层水平流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包括地形、热力、摩擦等因素在内的,能较真实反映复杂地形下大气运动基本特征的近地层水平流场二维数值模式.并结合四川长寿化工厂环境影响评价课题,用该模式对这个地区中性和稳定条件下的近地层水平流场进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6.
绕击是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山区绕击跳闸率计算相对平原更为复杂.为提高线路绕击率的计算精度,提出了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研究了山区复杂地形下输电线路的绕击特性,总结出了包括山顶、山谷、沿坡、爬坡、跨沟等各种典型的山区复杂地形下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山区施测一级GPS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环境和交通制约着施测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山区一级GPS测量网形设计、外业实施等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保证精度、减少误差、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减小山区地形对GPS测量的不利因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西部山区地形的斜拉桥风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跨越峡谷等复杂地形的大跨度桥梁建设日益增多,而现有的抗风规范对于复杂山区地形风速剖面的计算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地形影响修正方法.针对山区地形地表类别不易确定,风环境复杂这一问题,结合山西省禹门口黄河斜拉桥这一实际工程,利用自行开发的桥梁风场特性分析系统对桥址处一年多实测风速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了桥址处平均风速和风向、湍流度、湍流积分尺度、功率谱密度等强风特性,并将分析结果与FLUENT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主桥风洞试验及颤振、抖振分析和结构分析时风荷载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缺水基岩山区的找水定井难度较大,单一地球物理方法很难达到准确找水的目的。为了弥补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浅,受地形影响较大等问题,采用高密度电法联合瞬变电磁法对基岩山区地下水进行探测,高效经济地实现山区地下水资源精准勘查。在探讨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合探测可行性的基础上,介绍了联合探测的找水前提和依据,结合河北承德地区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的工程应用,讨论了地形对高密度电法的影响,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联合探测结果,综合两者低阻异常对应区域最终确定了基岩裂隙含水区,并通过钻孔验证了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基岩山区找水的有效性,为今后在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勘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山区、重雷区配电网雷击损坏的事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特别分析了山区农村电网的雷电活动、雷击变压器的损坏、配电网和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如避雷器的选型、安装以及变压器的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状况.针对山区重雷区配电变压器在防雷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综合的防雷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某110 kV变电站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经过对主变进行相关试验、油化验检查,以及开关柜一一排查后,分析了在相间接地故障情况下,主变差动保护正确动作。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完善变压器保护的运行和维护。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变电站技术给站域保护与区域保护的保护性能提升带来了新方案,可解决站域保护与区域保护中站间通信建模复杂、区域保护改扩建难度偏大和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使用"区域虚拟变电站"架构建模代替真实变电站建模的保护技术方案。方案以智能网关机为核心,通过数据翻译功能和延时可测功能实现了真实与虚拟变电站数据的转换以及数据同步性的可靠性,达到了降低站间通信建模难度,提高数据同步的可靠性等保护性能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ZHU Guangfu;PENG Wei;LIU Liu(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P.R.China)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放开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机制的要求,采用权重系数法分别从分项费用、工程类型、电压等级以及不同区域4个方面对前期工作费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对前期工作费各子项费用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将其与重庆地区已完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混合绝缘气体充气、补气是混合气体绝缘设备运维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分压充、补气方法,难以精确控制气体混合比例,不能满足混合气体绝缘设备大规模推广的技术要求。为此结合SF_6气体现场充、补气技术经验,提出以动态配气原理为基础的SF_6、N_2等组分精确加压配气技术方案,研制新型混合气体加压配气补气装置,装置能够实现SF_6气体与N_2等两组分混合绝缘气体的现场连续精确配制,气体混合比例范围0%~100%可调,配气误差小于1%,满足不同设备精确配比加压充补气要求。同时提出混合绝缘气体现场补气比例的计算公式,可根据混合气体绝缘设备实际比例,获得合适的补气浓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500 k V高压输电线下人体内外感应电场和内部感应电流密度做了仿真研究,提出了运用模拟电荷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计算输电线下人体内外电场分布情况,说明了两种方法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参照人体尺寸的相关标准并考虑人体不同组织的电特性,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了简化的三维人体模型,通过模拟电荷法结合有限元法仿真计算了人处在输电线下时其周围和内部的感应电压、感应电场以及人体内部的感应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7.
SF_6或SF_6/N2混合绝缘气体的密度直接决定着气体的绝缘性能,因此对气体密度的监测尤为重要。SF_6混合绝缘气体被认为是短期内最具发展前景的SF_6替代介质,国家电网公司目前正大力推广GIS母线用SF_6/N_2混合绝缘气体的应用。由于SF_6混合绝缘气体具有新的特性,原有的SF_6气体密度继电器无法反映设备内SF_6混合绝缘气体密度,为此,亟需开发SF_6混合绝缘气体的密度监测装置。文章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原理的SF_6/N_2混合绝缘气体密度监测技术,并探讨了具备混合比监测功能的SF_6/N_2混合绝缘气体密度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促进清洁低碳能源结构转型、推动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简要概述了安徽省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从用户环节、电源结构、电网环节、政策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因素,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消纳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文章最后立足国内发展现状,结合国外主要新能源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应对安徽省新能源未来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集中监控模式下500 kV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管理中闸刀远方遥控操作后位置"双确认"的检查,文章提出了双位置遥信判断、视频监控辅助判断、压力传感器辅助判断、激光感应器辅助判断等方案,并就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简单探讨。提出了适合安徽500 kV变电站闸刀远方操作后位置检查的方案,有助于提高远方操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地区电网电压合格率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无功电压管理现状和面临形势,提出完善支撑手段为管理前提、强化实时调整为管理核心、开展专业分析为管理保障、优化电网结构为管理根本、实施考核评价为管理手段,"五维一体"建立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地区电网电压合格率的管理新模式。将该管理模式在某地区电网实施应用,电网母线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 96%,提升了电能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他地区电网企业电压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