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早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为政府的事务,由政府、文保专家和规划师等少数精英来推动,他们基于文化自觉建构了自上而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市场化改革、产权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个人、企业、发展型政府的逐利诉求,保护体系逐渐异化,出现了不少"保护性开发"的实践。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出于文化认同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受到第三方组织、社区居民乃至市民的关注,启动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基于此,本文依托社会治理理论,以广东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社会参与网络是如何建构的,以及这个网络在推动历史文化保育实践中的影响力与局限性,提出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8):161-163
该文深入发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量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使评价因素集新增了"公众参与"和"社会经济措施"等关键因素,从而推进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体系的量化评价的发展,使评价因素的选择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空间与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新已成为许多历史城镇研究的重点.西南地区由于区位弱势、地形阻隔、资源有限、人口流动等使得历史城镇面临严重的物质衰败、社会网络断裂等问题.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西南典型历史城镇重庆市偏岩镇、中山镇、宁厂镇和西沱镇四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立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过程如下:构建历史城镇居民户"点"单元与社会关系"线"联结的语义模型,借助Ucinet6. 0平台构建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尝试建立由网络结构稳定性、脆弱性与均衡性构成的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对网络密度,k核和切点等6个指标进行计算比较,确定保护情况.SNA模型的结果显示偏岩镇具有较高的稳定值和均衡值,西沱镇较低;研究结果也表明,居民邻里与地缘关系更加稳定和健康,相对不容易被破坏;最后依据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从社会网络结构和物质形态规划两个层面提出历史城镇社会网络的保护对策,指导历史城镇的三区划定、重点建筑的识别与保护、公共空间与等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规划更新.如按照网络结构"k核"指标划分历史城镇的核心保护区,依据"非k-核"确定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综上可知,历史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注重社会网络保护和原住民维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实施不力等问题,本文以韩国首尔北村韩屋密集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北村韩屋保护的演进历程,解读韩屋保护的相关制度,从而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国际经验借鉴。研究表明,构建居民广泛参与的保护制度体系,明确保护规划在管理制度中的地位,形成政府政策管控引导、居民介入及第三方平台监督的多元协作等是重要的制度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6.
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历史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广东省5厅局联合举办“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文创大赛”是以中国南粤古驿道为载体,以政府为支撑、大赛为平台、文创为主题、协会为组织、院校为基础、乡村为对象、宣传为导向、转化为目标的文化创意平台。“三师”在建筑、规划设计专业组织统筹下,将多方创意以“跨界”设计的方式,与作品产品连接起来;大赛借力高校学生和行业社会,激活大众参与,提升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与旅游用户粘连度。文章从“文创大赛”组织者的角度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跨界大设计”模式。希望通过这种以大众文化感知为导向,以“跨界、大设计、美观、实用”为理念,以“可相通、可感知、可触摸”为形式的赛事模式,改善乡村环境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形成文化品牌和活化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推进文化遗产活化一个可行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8.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总体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依据。在广东省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各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编制深度不一,提出的保护内容和有关措施也存在巨大差异,操作性不强,规划得不到具体落实。此外,作为城市总体规划补充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等各类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导致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往往在出现问题后才提出补救措施,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被动局面。因此,通过把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专题模块化,为我省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工作者提供思路;也希望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得到落实,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探索,国内已建立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保护系统与理论,非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却一直缺乏完善的构建.建立历史风貌保护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历史风貌保护纳入城市空间管控平台,划定历史风貌空间保护线,形成保护共识.厦门的实践是在历史风貌保护中通过对“多规合一”空间管控思维的思考,以及历史风貌保护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确立历史风貌核心保护价值,建构历史风貌保护系统,完善历史风貌保护要素,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平台和设置历史风貌动态维护机制”五个规划策略,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并完成纳入“多规合一”空间管控体系的基础支撑工作,为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探索,国内已建立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保护系统与理论,非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却一直缺乏完善的构建.建立历史风貌保护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历史风貌保护纳入城市空间管控平台,划定历史风貌空间保护线,形成保护共识.厦门的实践是在历史风貌保护中通过对“多规合一”空间管控思维的思考,以及历史风貌保护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确立历史风貌核心保护价值,建构历史风貌保护系统,完善历史风貌保护要素,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平台和设置历史风貌动态维护机制”五个规划策略,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并完成纳入“多规合一”空间管控体系的基础支撑工作,为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松 《城市建筑》2009,(6):94-96
本文通过探讨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城乡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措施,强调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文化遗产与地方风土、传统风貌与社区结构进行整体性保育,关注遗产保护遗迹开发利用带给文化生态格局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兼顾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管理,关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问题。通过对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梳理,基于博物馆保护区在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对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保护区划和基本分类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从整合机制和管理机构设置两方面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保护区制度,将为完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社会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的力度。但由于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因为保护方法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建筑“保护性的破坏”。认知是保护的前提,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分别从文化遗产本体和人类文化活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再将两个观察的视角叠合,把历史建筑和其作用对象进行关联思考,力图剖析其文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体验者个体或群体上生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强 《城市规划》2007,31(5):93-96
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在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赵毅 《山西建筑》2011,37(31):27-28
对山西省冷泉关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了简单介绍,从防御体系、风水形式、历史风貌、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村价值特色,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并强调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依靠政府和专家,还有赖于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7.
英国对历史公园的遗产价值认知起源于上世纪中页,到现在已拥有完善的保护管理体制和先进的保护理念。本文在介绍英国历史公园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和管理机制特征的基础上,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为实例,分析邱园的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如何在保护强化了其遗产价值的同时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角色转型,进而取得了遗产保护与当代发展的双重成功。希望通过探讨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我国历史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期面临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而深圳的历史文化则少有人知,其改革开放文化十分突出,以及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需要重新考虑城市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机,本文对新时期深圳城市文化保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是全球范围的共识和 共同议题。改革开放40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制度建 设和实践发展方面,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这2条线索一直相伴 相随,但整体上专业领域的分离是比较明显的。近年来,国内 相关研究开始关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诸多国家的空 间规划实践也将“美丽宜居国土”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尤其关 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多学科技术支持和多 部门协商机制确保美丽国土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强调,为整 体塑造更具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 相融合是必然的努力方向。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改革 开放40多年来保护制度和理论技术演化的方向;第二部分分析 借鉴国际空间规划领域的实践特点;最后一部分提出加强自然 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具自然与文化 价值的国土空间策略,包括推进多学科和多主体参与共建,创 新全过程的工作方法与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国家遗产空间保 护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李晶 《华中建筑》2014,(12):119-123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相对较早,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棘手问题。因此,引入RBD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通过理论梳理与认知,探究RBD模式的历史街区再生性保护方法,进而以实例论证,最终为我国的城市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再生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