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世界遗产的大运河作为中国的金名片,其保护与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而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是大运河有机组成的重要部分,凝聚着当地的历史信息,蕴藏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反映出了鲜明的地域性与深刻的场所感。但根据笔者在运河沿线城镇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历史街区现代适应性较弱,许多历史街区脱离了城市,成为了独立的"病区"。文章根据专家及使用者意见,确定了历史街区现代适应性评价因子,提出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现代适应性评价体系,为将来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现代适应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徽建筑》2019,(11):18-20
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支流水系丰富,是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紧密联系文化、商业、交通等要素的重要遗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展开对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尤其是对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南通拥有江苏大运河遗产的很多支流航道,主体有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等,星罗密布的水系河流组成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带,对沿线城镇建设、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选取大运河南通段重要历史遗存展开调研,分析南通大运河文化带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大运河文化带视角下的传统建筑再利用策略,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沿线建筑遗产保护提供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拉开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序幕——江苏省大运河带沿线文化资源丰富,是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手段,目前在大运河带沿线景区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大运河带沿线景区的"空白应用"背景下,针对景区的现况、运河文化的特点,在人工智能视角下提出了一种良性的、融洽的经营模式设想。  相似文献   

4.
朱明海  洪艳 《华中建筑》2011,29(9):209-212
基于对运河沿线城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探讨沿线历史建筑现代适应性的评价因子,以杭州段为例,提出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现代适应性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分类,为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指向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运河文化带和沿线特色小镇地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运河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如何完整地挖掘、传承遗产,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是本文关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尽管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也颇有成果,但传统的保护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不利于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对苏州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采用数字化保护的方法,以此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促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上篇见本刊6月上半月号)  相似文献   

8.
历史声景资源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高运河人居环境与文化公园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建设实践过程中却被忽视甚至遗忘。鉴于此,文章以声景观为切入视角,运用“资源-场景-声音”转译法及场所主题声景识别法对大运河杭州段三个时间段的声景资源进行历史地图转译,并结合史料文献、实地调查等,对其历史变迁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声景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实现历史声景的物理与文化属性复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政策导向与公众参与度在大运河声景历史变迁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3)20世纪以来,运河声景历史演变总体呈现单一化、缺失化、遗产化的特征,需提高运河声景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8):10-13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沿线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地理位置优越,大运河为沿线城市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运河城市工业的发展。文章旨在保护历史文脉和尊重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江苏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情况,以江南运河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文物保护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大运河江苏段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将工业遗产保护与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设符合江苏地域特征的京杭大运河文化带。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分为区域-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区-相关企业及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并主要从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运河水系、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的长期演化与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动态关联?这是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在开展之前、所必须面对和破解的一项课题。本文聚焦于在历史视野下运河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通过"三脉并重"的研究策略和"历史性地图"解析发现:常州的城市格局、产业布局和运河水系的关系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前运河时期、大运河时期、后运河时期和新运河时期4个阶段;其中运河水系经历了从形态演变到功能演替的变迁,城市格局经历了从内生式发展到外延式扩展的变迁,产业布局则经历了从运河指向到综合指向的变迁,而三者之间互动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形成,互动单一"到"内在关联,面临挑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河流水系、交通网络与城镇聚落的发展、演化的相关性是区域系统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带动并影响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清中后期以来不同时期运河沿线城市聚落及南北水陆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过程、耦合关系及相互作...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中国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已上升至国家层面。从公众视角出发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反馈与感知可以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支撑。以10个典型运河相关公园及景区为研究对象,将其网络文本数据作为数据源,使用ROST CM6、NetDraw软件中的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语义分析功能,从公众关注点、使用情况和公众态度3个感知维度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有利用模式及其公众感知特征,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大运河保护工程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向动态化、巨型化、线型化和生活功能化等方向扩展的趋势"。其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也几乎涵盖了当前遗产保护领域所有的新热点与难点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的制定工作以及江苏省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涉及管理体制方面,也涉及技术层面,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引起对这一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超田林 《古建园林技术》2019,(144):19-22转47
山东段大运河上的古桥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取位于山东省境内现存的月径桥、会通桥(临清)、问津桥、迎春桥、水门桥、会通桥(济宁)、太和桥、夏桥、大石桥及漕井桥这十座运河古桥作为研究对象,从类型、尺度关系、材料材料、构造特征以及艺术处理这五个方面对山东运河古桥的拱券进行研究,总结出山东运河古桥拱券的五点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中国遗产行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 下,大运河遗产应被作为线性文化景观以及所在区域水文化 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认识。以19世纪末浙东运河及 其所在的宁绍平原为样本,探析适应环境的浙东运河河道主 干特征,并对运河与周边天然环境、城镇环境以及农业环境 形成的空间格局以及产生的过程联系、功能价值进行剖析, 也揭示了运河塑造与强化区域景观独特性的作用,并归纳了 大运河环境关联机制解析的原理性框架。最终,从多种全线 连贯策略、多类型沿运环境规划策略以及依托运河构建全域 自然与文化资源网络3个层面对当下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 与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传承的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运河纵贯千年,价值意义极其突出,是国脉肇始,是兴都之廊。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但是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建设诉求与部分遗产资源被侵占破坏、滨河空间文化彰显不足等现状对比鲜明。从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提出"HSES"分析模式,基于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通过历史演变的空间叠合、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沿线景点的调研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运河水系恢复、遗产保护利用、公园景点塑造、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在北京大运河的景观规划层面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文明。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生态空间的适应性发展研究对空间生态安全、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山东段的台儿庄古镇为例,在景观格局优化视角下,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适应性发展框架,提出实践研究思路及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ArcGIS软件对台儿庄古镇水环境生态空间的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运河沿线与龟汪、西塘湾、庙汪的交汇区域为极高敏感区,运河沿线景观绿带区域及古镇水巷区域为高敏感区,古镇商业性建设用地及北部、东部的民居区域属于中低敏感区,基于此构建水环境生态安全体系并划分水环境生态空间管控分区;2)台儿庄古镇下垫面径流量为0.828,应适度增加透水性材料,提高水环境系统的生态循环功能;3)增加古镇空间界面中的水环境景观,提升景观空间活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为大运河沿线的古镇聚落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镇江地区以江南运河为主的人工水系变迁过程及其与江南文明互动发展的研究,提出江南地区的运河产业遗产应当包括与大运河主航道密切相关的庞大人工化水网系统。大量相关河道与相关遗产是江南文明核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区别于已有世界遗产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京杭大运河["2011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17日首次发布了"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的名单,杭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申遗"日渐临近,运河的全方位保护与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在杭州,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成为继西湖之后又一个城市热点,运河沿线休闲设施相继落成,成为城市休闲廊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问题出发,以设施"主题化"为视角,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年龄段市民休闲活动的特征,解析休闲人群对休闲设施的需求,探讨运河休闲空间"主题化"的营造策略,以期对提升运河休闲的吸引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