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二次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已经停运3个月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二次启动,研究了二次启动过程及各个运行参数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连续进水,调节适当的pH值、碱度,逐步提高负荷,控制水浴保温35±1℃,研究UASB反应器二次启动过程.结果经过42 d的运行,完成了反应器二次启动,此时COD质量浓度为10 120 mg/L,COD容积负荷达到19.4 kg/(m3.d),COD去除率高达84.7%,沼气产量高达每去除1 kg COD产生0.44 m3.结论控制启动过程中各种运行参数,可以在短期内恢复到最大负荷,完成二次启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中低变温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低变温(9~27℃)条件下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启动过程以及启动过程中主要运行条件的影响.方法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消化池的剩余污泥接种,通过控制进水适当的pH值(6.5~8.2)、碱度(>800 mg/L)、升流速度(1.06~3.62 m/d),对各种影响因素以及整个启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运行266 d污泥实现颗粒化,COD去除率最高达87.4%,其COD容积负荷最高达到10.1 kg/(m3.d),沼气产量最高达到去除每千克COD产气0.65 m3.当温度降低到最低室温(9℃)时,依然有60%以上的去除率.结论启动过程要控制较低的水力负荷,随温度降低,根据挥发酸升高情况降低容积负荷.  相似文献   

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涤纶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涤纶废水的试验结果.反应器容积为28L,温度为35±1℃,进水 CODer为5000-8000 mg/L,有机负荷为8~10 kgCODcr/(m3·d),HRT为18~20h,产气率达到0.3m3/kgCODcr,甲烷含量60%,CODcr去除率达到75%、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为厌氧法处理涤纶废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ABR反应器与MBR反应器相结合,构建ABR/MBR优化组合工艺(CAMBR),并用于处理城市污水(pH6.5~8.5,温度25±1℃)。结果表明,CAMBR反应器在HRT为7.5 h,回流比为200%以及DO为3 mg/L时,反应器运行稳定,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COD、NH4+-N、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0.4、10.6、0.31 mg/L;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3%、99%、79%和92%。膜池强化了系统去除功能,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13%、10%和18%。  相似文献   

5.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废水处理 .介绍了采用该装置处理抗生素废水的试验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 ,该装置工艺运行稳定 ,颗粒污泥大量形成 ,去除负荷达到 6 .0kgCOD/m3 ·d ,产气量达到0 .5 5m3 /kgCODcr,为废水治理工艺路线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短时厌氧环境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氧区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同理研究表明:短时厌氧葛(HRT=2h ̄3h)并不能增加污水中挥发性有机脂肪酸的数量,在厌氧区投放料将明显增加该区VFA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工程设计中的污泥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污泥龄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总污泥龄与好氧污泥龄的区别,并且该系统厌氧、缺氧与好氧各个反应阶段的污泥龄比系统总污泥龄更重要.在进行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工程设计时,厌氧污泥龄和缺氧污泥龄一般为1~1.5 d和1~4 d,好氧污泥龄不宜盲目取大,可用满足硝化功能的最小污泥龄乘以适宜的安全系数求得,而系统总污泥龄以15 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针对缺氧/厌氧-好氧复合式生物反应器(A2/O-HBR)进行除磷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2/O-HBR具有一定的生物除磷能力,但其生物除磷能力受系统水力负荷影响较大,当处理系统理论水力停留时间(HRT)在13.3 h、9.4 h、6.0 h、4.5 h时,其TP去除率分别为75%、61%、60%、50%;为解决高水力负荷条件下系统除磷问题,开展了辅助化学除磷强化系统除磷能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三氯化铁投加量为5 mg/L、8 mg/L、15 mg/L(以Fe3+计)时,系统除磷率可分别达到56%、81%、85%;两种不同加药方式不会对系统除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啤酒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在UASB反应器流态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假设UASB反应器分为下部完全混合的厌氧污泥床系统,中部完全混合的污泥悬浮层系统和上部推流式三相分离区系统,在运行中的COD降解规律符合Monod方程,推导出UASB反应器的动力学方程式.从中可知,反应器运行情况和反应器的高度有关,反应器的最佳优化高度为4.5~6m,其中污泥床高度2~2.5m较为合适.试验结果证明,UASB反应器内存在明显的颗粒污泥区和污泥悬浮区,稳定运行COD的容积负荷可达6~6.5kg/m^3,COD去除率75%~80%左右,并具有启动速度快,颗粒污泥容易形成.耐冲击性负荷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磷冲击负荷对活性污泥系统特性的影响,采用厌氧-好氧运行的SBR进行试验,通过改变进水磷含量,研究了在进水碳磷比(质量浓度的比)为330/8、330/12、330/16和330/20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特性、污泥沉降性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碳磷比降低会强化聚磷菌活性,改善污泥沉降性,显著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当进水碳磷比由330/8改变至330/20时,系统好氧段比吸磷量由9.502 mg/g增加到了17.764 mg/g,提升了86.95%。在磷浓度升高冲击作用下,聚磷菌厌氧释磷会吸收更多的有机物,试验出水水质得到提升。厌氧期间pH值下降速率与释磷速率显著相关(R2为0.667),pH值曲线反映了系统中厌氧生物呼吸的特征。氧化还原电位(ORP)在厌氧阶段不断下降,在好氧阶段出现了2个平台期,通过在线监测ORP变化可以指示出PO43--P的质量浓度变化过程,并可确定厌氧释磷结束的时间点。在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不变时,提高进水磷浓度可以使微生物活性增强,污泥沉降性能和系统脱氮除磷性能提高,给活性污...  相似文献   

11.
厌氧膨胀床反应器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厌氧膨胀床生物膜反应器视为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讨论了与之相关的许多理论及应用问题,对反应器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复合式UCT-MBR对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方法 针对生活污水特点,采用除磷能力较强的UCT(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process)与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相结合的工艺,在反应器内投加立体弹性填料,构成复合式UCT-MBR,形成悬浮污泥与附着污泥共存的复杂生物相体系.结果 在HRT=8~12 h,SRT=30 d,膜出水量为10 L/h,气水比为40∶ 1条件下,经过42 d的污泥驯化,挂膜成功,其后60 d的稳定运行中,对CODCr、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7%、97.7%,出水ρ(NH3-N)<2.4 mg/L.回流比为300%和400%时,TN去除效率分别为78.9%、84.1%,出水ρ(TN)<15 mg/L,并且由于生物膜的作用在好氧区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当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TP的去除效果最佳,为83.2%,出水ρ(TP)<1 mg/L,满足一级B标准.结论 采用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国家生活杂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和A^2/O工艺流程,并对该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Z^2/O工艺流程的改进措施。对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设计与运转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型GS-MBR工艺生物强化除磷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GS-MBR对校园污水生物强化除磷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小试装置采用全泥龄操作,正常运行92d。SBR运行条件为厌氧5h,好氧5h,沉淀1h,出水与进水合计1h,进水COD、NH4^+—N、TP和TN分别为202-550mg/L、7.66~16.46mg/L、1.25~3.28mg/L和10.56-38.26mg/L,去除效率平均分别为95,2%、95%、96.4%和50.5%。进水COD/TP=148,出水磷浓度仅为70μg/L。分析表明:进水COD/TP是本装置生物强化除磷的关键因素,在进水COD/TP较高的条件下,无需排泥也能达到强化除磷的目的。此外,膜污染以无机盐为主,酸洗效果优于碱洗。  相似文献   

15.
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氮亏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氮素物料衡算提供依据 ,针对氮亏损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指出氨逃逸是导致氮亏损的原因 ,而反应器中的氨氮浓度C0 、温度t和pH值是影响氨逃逸的因素。基于双膜理论和热力学原理 ,构建了氨逃逸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测定模型参数KNH3=0 .6 92L/h ,采用模型计算的氮亏损量与反应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测的氮亏损量吻合良好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 6 .6 1% ,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氮亏损。进一步对影响氨逃逸的因素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 ,结果表明 ,pH值对氨逃逸速率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新型高效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发展了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内循环式厌氧反应器,厌氧上流污泥床-过滤器和厌氧序批式间歇反应器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本文综述了这些厌氧反应器的形成,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比较了这些系统的运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及这些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藻菌小球在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脱氮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包埋于聚乙烯醇中制成藻菌小球,用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光照度为3500~4500 lx、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情况下,固定化小球的填充量影响着反应器效率的提高.运行初,氮、磷的去除率随着填充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填充率为10%时对氮、磷去除率均高于填充率为5%、20%时的去除率.包埋于小球中的最初藻和活性污泥的量影响其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在藻细胞数量一定下,包埋活性污泥的量越少,去除效果越好.固定化小球对氮、磷的去除率还与系统中的有机负荷量有关,有机负荷量每增加约94mg/L,氮、磷的去除率就增加12%~21%.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污水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系统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细菌种群进行了多样性研究.从16S r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110个克隆子测序并进行了BLAST比对.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GSBR)系统中细菌群落具有高度多样性,包含14个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5.18%;细菌类群优势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uncultured Bacteroidetes、Candidatedivision TM7、δ-proteobacterium、Firmicutes、Planctomycetacia、Actinobacteria、Sphingobacteria、Flavobacteria、Cytophagia、Uncultured bacterium和Uncultured anaerobic bacterium.初步分析了不同细菌类群在脱氮除磷系统中的作用,其中,Proteobacteria纲中部分为聚磷菌,Acidovorax sp.、Planctomycetacia、Cytophagia、Flavobacteria对氮的脱除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借助序批式反应器(SBR),通过采用厌氧/好氧/缺氧(AOA)的运行方式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结果表明:AOA-SBR系统运行稳定后,磷酸盐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7.77%和88.89%;对运行时间优化得到最佳运行工况为厌氧(含进水)1.5,h,好氧2.5,h,缺氧3,h,静置沉淀1,h以及排水闲置0.5,h.缺氧段外碳源浓度及投加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投加优势明显,最佳投加浓度为60,g/L NaAc.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机理研究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对象包括BOD5、SS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脱氮与除磷而言,由于各自过程的要求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讨论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了脱氮与除磷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对磷氮磷合并去除工艺进行了比较,并对以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