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岗北扶余油藏是一个岩性油藏,地质特征复杂,岩性变化大、储层物性很差,是典型的特低孔低渗油气藏,剩余未动用储量难以进一步落实动用。岩石物理相能较好地反映储集层储集性能的成因特征,指导储集层的评价,为油田开发措施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序贯指示方法对岩石物理相控建立油藏模型。利用Petrel软件体积计算模式,可得到整个油藏的储量。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因此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某特低渗透油藏纵向上主要发育K1、K2两层,层内隔夹层发育。但经历20多年的开发后,受层间隔夹层和非均质性影响,前期采用以老裂缝充填和延伸为主的重复压裂工艺动用层间剩余油不明显,措施后含水率上升且单井增油量逐年下降。基于储层剩余油分布类型,剖析了储层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界限和增产潜力,开展了储层纵向上地应力和储层物性变化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比评价了影响重复压裂裂缝高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力喷射器+K344单底封”重复压裂工艺,并应用全三维压裂软件优化了储层关键参数。在某区特低渗透油藏现场应用10口井,试验井日产油是投产初期的近1.5倍。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岩性地层油藏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岩性油藏主要受构造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范围和区域盖层等因素控制.烃源岩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环境对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控制作用,盖层控制岩性油藏发育的规模.该区有3种成藏模式,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洼陷带,砂岩透镜体、砂岩上...  相似文献   

4.
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压低孔低渗岩性油藏,大部分储层为油水同层,传统的注水评价方法在延长油田适用性较差。通过结合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和岩心相渗曲线,将童氏图版的统计常数7.5修正为9.5,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延长油田注水开发评价图版。  相似文献   

5.
靖安油田塞392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异差,叠合程度高,油层厚度大,驱替难度大.为解决该油田储层改造难题,在现场实施多级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于超低渗透油藏和特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开采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利用核磁共振,研究了超低渗透油藏和特低渗透油藏气驱的渗流机理。利用吉林油田岩样,设计了不同原油混相气驱、非混相气驱岩心注入工艺实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气驱混相驱、非混相驱驱油效果与驱油机理。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混相气驱和非混相气驱都能提高岩样的驱油效率。从孔隙结构可以看出气驱驱走了岩心大部分大孔隙中的可动流体,并有一部分原油进入小孔隙成为不可动流体;相对于非混相气驱,混相气驱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高是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根本原因;注采压差的提高,增加小孔隙中不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是在混相气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低渗透油藏采用注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油机理研究,提出近混相驱油机理.利用长细管试验和数值模拟,确定CO2驱在特低渗透油田能够实现增油降水并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CO2气驱渗流机理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超低渗透油藏和特低渗透油藏注入CO2开采,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利用吉林油田超低渗透和特低渗透砂岩岩样,设计混相气驱、非混相气驱、高压水驱和低压水驱4种岩心注入工艺实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孔隙角度分析CO2混相气驱、非混相气驱和水驱渗流机理.研究表明:气驱驱走了岩心大部分大孔隙中的可动流体,并有一部分原油进入小孔隙成为不可动流体;相对非混相气驱,混相气驱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高是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根本原因;注采压差的提高,增加小孔隙中不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是基于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气驱优于水驱,混相气驱优于非混相气驱.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芦子沟地区长6油层属特低孔、超低渗油藏,单井产能较低.宏观上,该区储层在层内、层间、平面上均质性相对较强;微观上,溶蚀孔分布不均匀,喉道分选性差,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决定了砂体的韵律性、砂体横向的稳定程度及隔夹层的发育频率与厚度.席状砂体均质性最强,河口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次之.差异性的溶蚀作用是造成微观非均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坪北油田“五配套”精细注水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坪北油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表相对高差大,地面条件复杂,注水压力波动大;属典型的特低渗透裂缝性岩性油藏,注水水质要求高;主要油层为C6和C4+52,层位少,单层注水量小。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多年摸索,发展和完善了从水处理、注水泵、注水管网、地面配水、井下管柱等配套工艺,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坪北特色"五配套"精细注水工艺技术,实现了油田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1.
浩口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油田大部分可采储量已被采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对油层进行细分层对比,重新认识浩口油田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油水井的试油试采及生产情况分析油井的见效见水方向,研究浩口油田目前油层平面剩余油分布现状;根据产液和吸水剖面的测试资料,研究层间出力状况;通过运用地层精细对比,对浩口油...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盐间非砂岩油藏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自生自储油藏。了解盐间非砂岩油藏生产井完井、试油、试采及生产方式,对分析盐间非砂岩油层驱油机理及储层影响因素,找出盐间非砂岩油藏开采规律很有帮助,以便寻找试验研究增加储量和产能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子寿命测井进行剩余油饱和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确定油层水淹程度,找出高剩余油层段是保持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中子寿命测井在高矿化度地层中寻找高剩余油、监测油水界面和剩余油饱和度变化,以及鉴别低阻油层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作为定量评价标准其准确度受到泥质含量、岩石骨架的俘获截面值、孔隙度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马2断块地层沉积相、构造及油藏类型的分析介绍,参考马2断油藏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开发动态、油气显示和数值模拟最新研究结果,根据马2断块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马2断块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储集沙全及断裂系统的发育和断裂性质是该区块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并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建议,为马2断块油藏的控潜和勘探目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荧光镜下的油水特征实验,分别得出油、油包水、水包油、含油水、水的荧光特征,然后对 吐哈盆地单井储层的油层、水层荧光特征反复实验,并与试油结果对比,归纳总结出了油层、水层及油水 界面的识别标志。油层特征主要为荧光发光较好且均匀、大面积油包水;水层特征主要为荧光发光不均 匀,可动水普遍,并出现水包油现象;油水界面特征主要为荧光从均匀发光过渡到不均匀发光,孔隙由可 动油充填过渡到由可动水充填。提出了吐哈盆地储层含油规律性,从而为探井试油、油层划分提供了准 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 2断块油藏开发历史长 ,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存在着水驱控制程度低 ,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 ,低渗透部位的剩余油难以开发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对各种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进行预测和优选。研究表明 ,对马 2断块现有的开发状况进行调整是必要和有效的。在马 2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 ,及时调整注采比及采油速度 ,不仅可以提高开发效果 ,而且能提高最终采收率 ,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CO_2吞吐多指标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指出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为原油饱和度、天然裂缝密度、原油黏度、油藏厚度等;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致密油藏CO_2吞吐多指标综合评价函数计算的代理模型。根据油井基础参数,利用该代理模型可快速对油井CO_2吞吐效果进行预测并排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场油田北区为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具有埋深大、油层厚度变化大、物性差、变化快等特点,属低效开发单元。基于对王场油田北区开发状况的认识,按细分层系,从砂体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王场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规律,并提出以提高井网适应性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中心,以油砂体为单位,分区划片,分年度实施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