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前言 气体碳氮共渗工艺和渗碳工艺比较,不但可简化生产工序,而且能显著地提高零件疲劳寿命,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很大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普遍认为共渗层组织和疲劳性能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高碳氮浓度渗层中,碳氮化合物的分布、残余奥氏体的量对零件疲劳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弯曲疲劳试验,并应用电子显微分析,定量金相和X-光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碳氮共渗层组织和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电解提取-化学分离-X射线衍射逐层相分析和电子衍射等方法,研究了18CrMnNiMoA钢的气体碳氮共渗层中碳氮化物的类型与分布,进而通过对由钢的渗层中提取的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碳氮化物电化学及化学性质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逐层定量提取、分离、测定钢的气体碳氮共渗层中固溶体和碳氮化物含量与组成的相分析方法,并借以探讨了合金元素在渗层基体与各相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碳氮共渗齿轮的使用性能(弯曲疲劳强度、接触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在许多情况下,主要由渗层中的碳氮浓度分布、组织及残余应力状态所决定。因此,如何保证渗层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倘若工艺控制不好,渗层中便会出现一些组织缺陷,如:网状和带状屈氏体、网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中温涂料碳氮共渗的涂料配比及共渗处理工艺,试验了碘及稀土在涂料碳氮共渗中的催渗作用,研究了不同催渗剂量、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共渗层深度的影响,并试验了加催渗剂后,试样的冲击韧性。试验结果表明,此工艺具有渗速快、硬度高,冲击韧性显著提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在催渗剂作用下 ,温度和氮势对 40 Cr钢氮碳共渗后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共析温度以下进行催渗氮碳共渗 ,化合物层随温度升高而增厚 ,致密性提高 ,渗层深度和硬度增加。提高氮势 ,化合物层致密性增加 ,渗层深度有所减少 ,渗层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形变能能够诱发马氏体相变。形变马氏体由于形成温度高,产生滑移分切应力小,可以实现形态控制,具有高的强韧性。 钢在渗碳和碳氮共渗时其渗层的诱发相变特征不同,前者表层及次层均发生了马氏体相变,使渗层脆化;后者,由于氮的渗入,次层相变减弱,保留了残留奥氏体松弛应力和延缓裂纹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高浓度碳氮共渗已在重负荷齿轮的生产上应用多年。实践证明,该工艺不仅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且显著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高浓度碳氮共渗层的主要特点是:表层为数量较多的碳氮化合物;次层存在着大量的残留奥氏体,渗层约为原渗碳层的1/2左右。 由于试验和分析手段的缺乏,有关共渗表层碳氮化合物和次层残留奥氏体对其表面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 言 碳氮共渗工艺是目前广泛用于提高齿轮类零件的表面耐磨性能和接触疲劳抗力的一种热处理方法。由于碳、氮原子的同时渗入,碳氮共渗层,通常存有较多数量的残留奥氏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残留奥氏体对渗层承载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因此,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高温回火(淬火前)、冷处理和重新加热至较低奥氏体化温度再次淬火等工艺  相似文献   

9.
<正> 气体碳氮共渗与单纯渗碳相比,具有更高的耐磨性、耐蚀性和疲劳强度,因而气体碳氮共渗应用广且发展快。但由于渗速较慢不适宜更深渗层要求的工件,又限制了共渗工艺的应用,所以,提高渗速,降低能耗仍然是热处理工作者奋斗的目标。本文就是采  相似文献   

10.
前言气体碳氮共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表面硬化工艺.一些齿轮类零件以碳氮共渗代替渗碳处理后,不仅减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零件的热处理变形,而且提高了产品的耐磨性和接触疲劳性能。但是在镍铬钢齿轮类零件的生产中有时发现部分产品的渗层中存在粗大的片状马氏体。这种粗大组织在原渗碳层中是不曾出现的.由于粗大的高碳马  相似文献   

11.
齿轮碳氢共渗时,采用低氮工艺设计,以装炉工件吸碳总表面积大小计算介质供量和设备改装上采取强化干燥氨气等措施后,共渗层获得了细小均匀分布的碳氮化合物,抑制了黑色相的出现,改善了性能;在适宜控制炉内气氛的同时,合理分配共渗周期中的排气-强渗-扩散时间,可以加快共渗速度,缩短工艺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 低温气体氮碳共渗是属气体软氮化工艺类型,氮原子是由氨气通过热分解供给,碳原子是由热分解能产生活性碳原子的气体或液体供给,低温气体氮碳共渗主要是渗入氮原子。据T.贝尔,S.Y.李气体氮碳共渗一文中介绍。在570℃氮碳共渗温度下,氮在铁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40Cr、45钢离子氮碳共渗工艺、组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渗层厚度与处理温度和时间关系符合由扩散过程控制的动力学规律;共渗气氛存在一个最佳丙烷含量,大约为1%~2%;得出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560℃×2h,1.5%C_3H_8。用此工艺处理的40Cr试样得到了以ε相为主的渗层。该渗层有足够的硬度(HV≈800)及良好的耐蚀性,满足了对工件使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 碳氮共渗与单元渗碳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共渗温度低、渗入速度快、渗碳性能优异且便于共渗后直接淬火,无论从节能的观点还是从强化材料角度衡量,它都是取代渗碳的有效手段。然而,液体氰化有剧毒,气体碳氮共渗也污染环境,设备投资大,不  相似文献   

15.
二维超声磨削纳米复相陶瓷表面残余应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进学  赵波  吴雁 《兵工学报》2010,31(5):636-640
采用二维超声振动磨削和普通磨削方式,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复相陶瓷和氧化锆陶瓷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及大小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残余应力是磨削条件、相变应力和裂纹释放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得到结论:在相同的磨削条件下,超声磨削的切向残余拉应力比普通磨削方式的小,法向残余压应力则比普通磨削的大;磨粒尺寸越小,残余拉应力越小;材料以塑性方式去除时,残余应力表现为压应力;超声磨削的m相变率比普通磨削的小。  相似文献   

16.
孔德军  谢春洋 《兵工学报》2015,36(3):571-576
采用热浸渗法对Cr12MoV冷作模具钢进行渗硼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能量色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渗硼层表面-界面形貌、化学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对结合界面进行线扫描和面扫描分析,讨论了热浸法渗硼机理,并对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渗硼层表面存在着细小气孔,与不溶于硼化物的原子扩散相关;渗硼层表面形成的高硬FeB按照(002)方向择优生长;渗硼层结合界面化学元素发生相互扩散,元素分布均匀;渗硼处理后表面残余应力由拉应力变为压应力,同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改善了冷作模具的摩擦与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经碳氮共渗热处理后自行车飞壳齿顶棱角掉块疵病,从渗层深度和金相组织两方面着手分析,确认了产生疵病的内因是飞壳晶粒粗大,外因是受到一定强度的冲击力。并提出了避免过热和对已过热的飞壳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某履带式装甲输送车18Cr2N i4WA主、被动螺旋伞齿轮碳氮共渗油冷淬火后热处理畸变的问题,通过对18Cr2N i4WA钢性能的分析和油冷、风冷后组织性能的研究,提出了碳氮共渗风冷淬火的新工艺方案,有效控制了主、被动螺旋伞齿轮的热处理畸变.  相似文献   

19.
<正> 鞍山钢铁公司在生产中碳铬锰钼稀土钢板时发现,该钢锭在开坯后试轧钢板时钢板表面产生锯齿状横向裂纹,低倍断口中有椭圆状冶金缺陷。有人认为这种缺陷是钢中白点,属于氢损伤所致。也有人提出疑议。 我们采用金相、电子光学分析仪(STM、TEM、X射线能谱、离子探针)、电解分离夹杂物法、钢中残余气体(氧、氮、氢)和化学成份测定等手段,弄清了钢板产生裂纹原因和冶金缺陷本质,同时提出了消除此种缺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碘催渗快速固体软氮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论述了以木炭和尿素做为固体软氮化渗剂,以碘为催渗剂进行快速固体软氮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快速固体软氮化的催渗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该法具有渗速快、硬度高的特点。碘催渗的主要原因是碘原子具有强烈吸附于钢表面的能力,碘的吸附,在钢表面形成显微正电区,促进了碳氮原子的吸附和扩散。碘原子进入渗层,造成基体金属晶格的畸变,使位错密度增加,促进碳氮原子沿位错管道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