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衡器》2021,50(7)
冶金企业为满足生产计量要求,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产线电子秤,许多电子秤由于量程大、结构特殊等原因存在加载砝码困难的问题,导致秤的调试校准难以准确进行。本文介绍了针对此类产线电子秤的调试校准方法,有效解决了此类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秤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日趋广泛:近年来冶金、化工等行业对能在250℃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的高温电子秤需求愈发迫切。一般的常温传感器只能在55℃环境温度下工作,无法应用在高温电子秤上。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温称重与测力领域中所用的电阻应变式耐高温传感器(以下简称高温传感器,工作温度范围为0~250℃)基本依靠进口,不但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且产品使用性无法满足各种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罗伏隆  孙亚飞 《衡器》2018,(2):19-24
称重计量行业中的称重数据采集,大都是采用有线连接的常规方式。但有线连接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采用无线数传技术,使用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来实现远距离控制。余通牌称重数据无线传输系统,集智能称重技术和数字无线传送为一体,适用于行车电子秤、车载电子秤等可移动的称重传输系统。接收仪将重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可方便地满足生产控制的需求。无线称重技术将是今后称重仪表在无线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朱琳  刘志国  沈忠仙 《衡器》2005,34(Z1):31-31
电子秤不仅在商贸计量中使用十分普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于生产过程中,本文主要对电子秤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希望为提高电子秤的检定调试效率,并对使用电子秤的用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郭境 《衡器》2013,(12):35-38
电子秤倾斜带来的示值误差是电子秤检定和使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检定结论和称量结果的准确.引起电子秤倾斜的原因有多种,本文结合一些电子秤生产状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寇振伟  罗伏隆 《衡器》2021,50(5):6-14
冶金试验和生产过程的配料生产,需要使用配料电子秤。应用微计算机技术的程控配料电子秤,适用于工业自动定值配料,可实现对多种物料的配料系统实行自动配料称重与控制。程控电子秤控制器为微机化称重仪表,采用单片机CPU,模块化结构,结构整凑,可靠性高。应用微处理器的称重仪表,称重系统准确度提高。称重仪表的复杂程度降低,硬件设计简化,使用操作也变得简单容易。配料电子秤应用微计算机技术,实现计量自动化,配料时间缩短,劳动者强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民用天然气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灌装电子秤是广泛应用于行业的自动充装灌装设备。在灌装企业充装信息闭环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普遍存在设备功能单一、灌装误差较大、没有网络功能,数据不能保存、上传、查询,不具备分析能力,无法溯源,无法监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在分析灌装电子秤称重原理与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抗干扰技术、数据处理算法等技术设计一款物联网环境下的新型灌装电子秤,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新设计的新型灌装电子秤,灌装精度较高,系统运行稳定,可以为从业人员、监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符合市场及监管部门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更新切削理念,加大工具的投入,以高速、高质、高效率加工振兴冶金重型企业已成当务之急。冶金等行业的设备要求不高,其使用设备及刀具相对落后。然而这些行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关系到国济民生。由于长时期资金不足与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9.
厉志飞 《衡器》1999,28(2):7-7
近年来,随着称重传感器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法制计量管理的完善,电子秤也得到快速发展。电子计价秤取代木杆秤,电子汽车衡取代地中衡,在贸易结算中实现电子化称量,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近几年来,对杭州市电子秤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电子秤的质量在稳步提高,称量准确,没有出现严重的质量滑坡现象。但电子秤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主要是: 1.企业规模偏小,骨干龙头企业偏少。生产条件相对简陋,企业的计量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产品质量工作重视不够。一些企业为了参与低价竞争,大量地用劣质的零配件组装电子秤。企业单纯追求降低成  相似文献   

10.
冶金行业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冶金行业的发展水平,注重冶金设备的高效运用是必要条件,针对冶金设备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其中冶金设备信息化管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重点围绕冶金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分析了现阶段冶金设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探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拖令系统运行特点,对比分析了电缆小车橡胶缓冲器的计算冲击力与现场实测冲击力的差异及原因,比较了橡胶缓冲器和聚氨酯缓冲器的优缺点,提出电缆小车缓冲器的设计选型原则。  相似文献   

12.
针对立体车库载车器过放缓冲定位不精准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立体车库载车器液压缓冲系统。利用节流阀过流面积可变函数使载车器缓冲位移可控,实现了载车器过放缓冲定位精准,给出了立体车库载车器过放缓冲机理,搭建了立体车库载车器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基于AMESim建立了载车器液压缓冲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载车器液压系统缓冲特性,分析了载车器过放速度、质量、节流阀过流面积可变函数及其零点值与载车器缓冲位移的关系,最后进行了缓冲系统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过放缓冲过程,载车器速度先迅速降低,后缓冲减速;载车器过放速度和质量变化,载车器缓冲位移不变;载车器缓冲位移即为过流面积函数零点值;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吻合度极高,对仿真结论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装缓冲器是减少供水管道系统振动的主要措施之一,根据搭建的管道系统模型,确定了缓冲器的结构和尺寸,并对其进行了测试。计算和测试结果在实际工程改造中的应用表明,该计算方法简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许世俊  侯燕 《衡器》2012,41(5):50-51
起重设备吊运货物放置到电子秤上称量时,往往会对电子秤附加一定的冲击载荷,这个冲击载荷将严重影响电子秤特别是称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为了降低冲击栽荷对称重传感器的破坏性,就需要在电子秤的承栽结构中增加缓冲器以吸收冲击载荷。本文详细介绍了缓冲秤的结构特点和对缓冲器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5.
对两种缓冲方法应用于具有不同网络特征的项目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生成具有不同网络特征的大量项目实例,分别用两种缓冲方法制定鲁棒性调度计划;然后,采用仿真实验方法模拟在不确定环境下执行所制定的调度计划;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两种缓冲方法所建计划的鲁棒性绩效指标,归纳出缓冲方法的适用性特征。研究表明,追求解鲁棒性的项目调度适用分散缓冲法,追求质量鲁棒性的项目调度要依据项目规模、网络复杂度及不确定性程度的具体情况选择缓冲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某型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缓冲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免疫算法优化缓冲器关键结构的方法。建立了某型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数学模型,运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微分方程,得出缓冲特性曲线并分析不同参数对缓冲特性影响;基于此,以缓冲器缓冲效率为目标,以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优化变量,采用免疫算法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缓冲效率提升4%左右,最大缓冲力降低15.6%左右,最大缓冲行程增加15%左右,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典型线路下重载机车使用的缓冲器QKX100出现的胶泥泄漏现象,使用铁科院纵向动力学计算软件进行典型线路下重载货运列车的纵向动力学计算;结合胶泥芯子的结构原理,分析钩缓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持续的陡坡线路上,变坡度会引起车钩力的剧烈变化,而在进行循环制动时,列车的中后部出现较大纵向冲动;而在此种线路条件下,QKX100弹性胶泥缓冲器的作用也越频繁,因此缓冲器动密封圈的磨损就会加大,胶泥泄漏的也就越大。为了改善缓冲器工作状态,应采用适当的机车操作、合理的列车编组以及更严格的缓冲器生产管控。  相似文献   

18.
基于Windows/NT环境下的数控系统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Windows环境开发数控系统驱动程序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的通讯,中断处理。  相似文献   

19.
就带摩擦阻尼装置的弹簧式缓冲器中环形弹簧的刚度、预压力和阻尼摩擦装置的阻尼摩擦力三个主要参数的变化,研究其对缓冲器性能的影响,并采用MATLAB软件得到仿真曲线,为研究高性能带摩擦阻尼装置的弹簧式缓冲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O形线性缓冲器有限元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类无法使用液压或橡胶缓冲器的机械冲击场合,提出采用一种线性特性好、体积小、刚度高并且结构简单的O形弹簧代替普通机械弹簧做缓冲器.分析缓冲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就O形弹簧与普通圆柱螺旋弹簧、碟形弹簧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形弹簧具有体积小刚度大的特点.建立O形缓冲器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对不同几何尺寸的缓冲器的静载强度和屈服极限进行数值分析,并使用TableCurve 3D软件对结果做数值分析,得出缓冲器几何尺寸与弹簧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O形线性缓冲器刚度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缓冲器壁厚,而不是增加缓冲器宽度或减少缓冲器外直径.对比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两者吻合较好,证明了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