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某型电动挖掘机LUDV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减小溢流损失、提高节能的角度,结合异步电机调速性良好的特点,介绍一种液压系统流量匹配方法。液压系统采用泵阀同步控制方式,预设多路阀的主阀压差为1.4 MPa,手柄信号同时控制定量泵的转速和LUDV多路阀的过流面积。提出挖掘机工作机构所需流量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挖掘机执行机构单一或者复合动作时,泵的输出流量为期望值,泵的出口压力比最高负载传感压力高1.4 MPa;当系统流量饱和时,主阀压差减小,各执行机构流量按需求流量成比例分配而不发生干涉。  相似文献   

2.
陈叙  陈奎生 《机床与液压》2019,47(14):54-57
负载独立流量分配(LUDV)因其抗流量饱和及节能广泛应用在液压挖掘机上,但因阀口开启或负载交替变换成为系统最高压力时,会产生一定的液压冲击。针对这一问题,分析LUDV控制原理,并根据LUDV系统以AMESim为平台建立模型,给定交替变化负载信号,对多路阀、补偿阀进出口压力流量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适当增加压力补偿阀弹簧刚度、适当减小补偿阀阀芯最大位移及适当扩大节流口直径可减弱液压冲击,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压差补偿调速液压系统结构复杂、动态特性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差传感计算流量反馈的流量控制方法.给出了流量控制原理图,并利用AMESim中的HCD模型库构建了带阀芯位移传感器节流阀的模型,进而建立了基于AMESim和Simulink平台的液压控制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阀口流量对压差的阶跃响应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挖掘机大量采用的正流量液压系统,介绍其体系结构和性能特点,从液压系统的功率形式推导出其功率控制方式;分析正流量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性能优势和控制缺陷,针对其控制缺陷,指出挖掘机液压控制系统的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大型液压挖掘机,进行电控正流量挖掘机技术的研究。建立挖掘机液压系统的AMESim模型以及电控系统的Simulink控制策略模型,重点针对双变量泵的功率匹配控制提出改进全功率控制策略,建立能够模拟电控正流量液压挖掘机真实情况的复杂虚拟样机,并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得到挖掘机系统执行元件的输出特性。结果表明:执行机构在外负载下的运动变化符合实际运动规律,同时通过与分功率控制和全功率控制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全功率控制策略优越性,进一步验证了所建虚拟样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负流量控制技术功率可调节范围窄的弊端,提出负流量极限负荷控制系统,利用电控极限功率调节技术,可有效提高液压泵的功率利用率。并在某公司生产的液压挖掘机上进行试验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倪立学 《机床与液压》2019,47(20):74-77
为了满足液压系统对流量控制的高精度要求,设计一种具有压力和温度电反馈补偿的流量控制阀。该阀可采用手动和数字信号两种控制方式,利用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对流量阀进行压力和温度补偿,能够消除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引起的输出流量的波动,从而提高控制精度。通过结构和原理分析,认为该方案能够弥补现有流量阀压力和温度补偿方法存在的精度低和压力损失大等缺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负载敏感液压控制系统在多执行器复合工况下,液压泵容易出现流量饱和工况,使得系统的负载敏感特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混合型压力补偿液压控制系统,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型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系统定差阀前置支路具有大流量优先特性,且液压泵出现流量饱和时,在满足流量优先的条件下,剩余流量能够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实现抗流量饱和。研究结果为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液压挖掘机是典型的重型工程机械,其液压系统的优劣对整机性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阐明了常见挖掘机液压系统的组成、类型以及流量、功率特性;对引起液压系统功率损失的因素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为液压挖掘机的节能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液压机快速大流量液压系统的无级调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大流量调节与控制的流量反馈型电液比例流量阀.摒弃了大流量比例流量阀结构中在先导控制级和流量调节级之间设置一级液压随动增力放大装置--控制缸的三级控制方式,而采用二级控制.克服了体积大、制造工艺结构复杂、频率响应低、故障多等缺陷,达到了电流与流量控制的直接比例关系,扩大和补充了比例流量阀的调速选用范围,增强了液压传动作为压力机动力系统应用的性能保障.  相似文献   

11.
常映辉  周杰 《机床与液压》2022,50(10):129-132
矿用设备系统主要采用负载敏感系统来实现液压系统的节能,负载敏感系统中多路阀是主要的控制元件,在每一联多路阀处一般都配置压力补偿阀,而根据压力补偿阀在系统中的位置可分为前置补偿和后置补偿。分析现有前置压力补偿多路阀的特性,提出一种不使用调压弹簧的前置压力补偿技术,在保证前置补偿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具备流量抗饱和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王灏  黄越  罗刚  黄家海 《机床与液压》2018,46(11):82-84
现有调速阀基本都是采用机械压力补偿器或是流量传感器进行压差补偿,该方案会导致系统结构复杂性增加、能量损失大和流量控制精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采用数字压差补偿方案对流量进行精确控制。建立Valvistor阀数学模型,分析获得系统输出流量、先导控制电压、根号下压差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双线性插值法为工作原理的流量补偿控制器;建立基于双线性插值原理的比例调速阀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阀的静态控制精度较高,并且具有较好的等流量特性,负载扰动时具有较高的流量补偿精度且动态响应较快。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负载敏感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压差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压差液压控制系统进行了AMESim软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负载敏感控制系统在系统流量足够的情况下,即使负载变化较大也可以保证各执行机构的流量需求,随着执行机构流量需求的不断增大,各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依然保持一定的协调,即使在负载最大的时候执行机构的运行规律依然有序,这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传胜  王灏  黄家海 《机床与液压》2018,46(17):129-132
传统调速阀是在节流阀基础上串联定差减压阀或是并联溢流阀构成,其存在节流损失大、流量控制精度易受负载干扰、结构尺寸大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压差-位移校正的两级插装式比例调速阀,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主级压差计算出主阀芯位移,并与反馈位移做闭环PI控制以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通过分析插装阀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建立流量控制器,在Simulation X中建立该阀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阀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表明该阀具有优越的静态控制精度和较好的静态负载特性,且其动态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空作业车双缸同步控制精度不高和多执行器同时动作时出现流量不足的现象,采用压力补偿阀使双缸的负载相同,在多执行器同时动作时充当负荷均衡阀使系统对流量具有抗饱和性能。用电液控制阀调节执行器的速度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运用AMESim软件进行仿真,为优化压力补偿在系统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液压系统流量、压力闭环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液压系统中流量和压力的控制精度,消除流量、压力的相互干扰影响,提出了流量和压力闭环PID控制策略。将测量值与设定值的差值输入PID控制器,调节PID控制器输出控制电压值来整定系统实际流量和压力。通过改变交流伺服电机转速调整系统实际流量,改变磁粉制动器的加载力矩调整系统实际压力。实验结果表明:流量和压力闭环控制策略控制效果好,抗扰动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杨敬  都佳  李骞飞 《机床与液压》2020,48(17):64-69
目前,起重机普遍使用的传统抗流量饱和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存在响应速度慢、速度精度差、能耗大的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建立以电子压力补偿原理为基础的起重机双阀芯泵阀协同压力流量复合控制液压系统。对起重机典型负载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以手柄开度信号为阈值的多模式控制策略。建立传统抗流量饱和负载敏感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建立起重机双阀芯泵阀协同压力流量复合控制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抗流量饱和负载敏感系统相比,双阀芯泵阀协同压力流量复合控制液压系统在变幅油缸单动作微动模式下使用主阀和小流量伺服阀速度精度更高,速度跟踪误差分别降低26.2%和56.5%,卷扬马达单动作微动模式下使用主阀和小流量伺服阀速度跟踪误差分别降低46.1%和69.8%。  相似文献   

18.
王刚  陶柳 《机床与液压》2021,49(22):164-168
阀后补偿负载敏感液压系统中关键元件压力补偿阀通过阀前后补偿压差来调节流量,因而会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降低系统效率的同时元件使用性能及寿命也大大降低。鉴于此,提出一种以串联液阻分压来降低补偿压差的节能阀后补偿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下,改进后的负载敏感系统,能够降低工作时压力补偿阀的能量损耗,提高系统及元件的性能及使用寿命。所得结论为阀后补偿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