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等网络技术(Peer-to-Peer,P2P)已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P2P网络的基本结构和P2P网络的测试方法,以及P2P系统和网络的测量内容,讨论了P2P网络和系统测试的主要指标和对象,给出了Gnutella网络的测试情况,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P2P文件共享系统中对等点发现机制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莹  危韧勇 《信息技术》2005,29(10):53-56
由于P2P网络的动态性,如何有效和准确地进行对等点定位成为P2P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分析现在P2P网络中几种常见的对等点发现机制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IP多播技术和JXTA平台实现的对等点发现机制,并讨论了其在P2P文件共享系统中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P2P技术及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描述了P2P的定义,体系结构,网络模型及P2P技术的应用。在比较了网格计算与P2P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网格计算与P2P计算的融合,向电信级P2P演进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李广华  朱志祥 《通信技术》2009,42(5):169-171
P2P网络的出现,成功地实现了可扩展的网络应用设计,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然而,P2P也面临着如何高效和公平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挑战。特别是,缺乏明确地与网络供应商进行沟通,P2P的应用程序可能会消耗太多的带宽,使网络运营商负担不起,导致供应商采取很多限制P2P的措施。文章提出了一个简单,轻量的P4P结构,以便更有效地与网络供应商合作,最终更加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5.
P2P文件共享网络的不良信息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2P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为信息传递提供更宽广的舞台的同时,也给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新途径。近年来,P2P网络上的淫秽、色情和反动等有害信息传播盛行,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这使得监管机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如何时P2P网络上不良信息实施监控亟待解决和完善。Gnutella网络是无结构化P2P网络的代表,其同时在线的用户数目已超过100万。本文根据Gnutella网络结构的特点,对Gnutella网络上所共享的淫秽色情信息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对Gnutella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为P2P文件共享网络的不良信息监控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P2P流量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流向,并从运营商网络建设的角度,提出了P2P流量优化方案,包括BRAS节点的分布部署、IPv6地址的加速引入、分布式地址转换技术的应用和对P4P技术的关注,为运营商在智能管道时代在流量管理方面获得主动。  相似文献   

7.
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是通过在系统之间直接交换来共享资源和服务的一种应用模式。在P2P网络结构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同时具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双重功能,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P2P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集中体现了互联网平等、开放、自由的本质和特性。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P2P技术所谓P2P,其实就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对等互联”,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点对点”技术。简单地说,P2P就是一种用于不同计算机之间、不需要中间的中继设备就可以直接交换数据的技术。其特点是网络中的每个运行P2P软件的主机,本身  相似文献   

9.
P2P应用技术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众所周知,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因此,P2P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从最初的即时通信软件ICQ到现行的SKYPE.P2P的应用技术有了传统意义上三代的改进和发展.以下我将简单的对P2P应用和发展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编码是信息论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不同于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将网络编码应用到P2P网络中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具有分布式特点的随机网络编码可广泛应用于P2P网络。对具有非实时性的P2P文件下载应用,为降低随机网络编码引入的复杂性,可对文件分块进行分代,然后采用代内或代间网络编码技术。对具有实时性的P2P流媒体直播和点播,则需要采用具有优先级意识的网络编码技术,包括分层网络编码,或与推拉技术相结合来实现高效率的P2P流媒体分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民用市场中中小企业和家庭视频监控规模呈爆发式增长,针对上千万摄像机的监控需求,产业界普遍采用点对点(peer to peer,P2P)网络视频监控技术,综合阐述了P2P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原理,分析了主流的P2P 网络视频监控所采用的流媒体控制技术、传输技术以及私网穿越技术,最后提出了大规模部署的P2P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用户注册和评估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对等联网(peer-to-peer network,P2P)技术是目前国际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领域发展较快的一项新兴网络应用技术.在P2P技术的推动下,因特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针对目前P2P网络模型中缺乏管理和监督机制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建立新型P2P网络模型并引入用户注册和评估系统,实现了对P2P网络用户及其网络行为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翟继友 《电子工程师》2007,33(12):68-70
P2P(peer to peer)网络是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理想途径,为了解决流媒体与带宽之间的矛盾,提出将P2P技术应用于流媒体传输。在流媒体中融入P2P技术,用户可以突破当前网络带宽瓶颈并提高节目播放质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具体的P2P流媒体直播系统的实例。构建了满足现代网络教育的P2P流媒体实现平台,重点叙述基于此平台的网络教育系统基本结构和解决方案,使系统可以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视频直播。  相似文献   

14.
Cache技术在P2P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ache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非常普遍,文章将Cache技术和P2P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运营商内部网络P2P大流量缓存系统P2P Cache,在不影响客户P2P应用体验的情况下,为运营商优化现有网络,降低出口流量。  相似文献   

15.
对等网络(P2P)是一种构筑于底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虚拟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具有互操作性的自组织系统。现在,运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技术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它也浪费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为了让P2P系统更高效的运行,同时降低网络的流量,本文介绍了P4P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对P2P技术的研究,指出了P2P应用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CDN与P2P结合的技术在流媒体分发和交付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分析了CDN技术和P2P技术在流媒体分发和交付系统中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CDN与P2P技术相结合,提出CDN+P2P架构,并阐述了该架构实现流媒体分发和交付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应用需求,产生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针对P2P网络技术协同网络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流媒体传输与控制技术、Java Media Framework (JMF)媒体框架技术、RTP/RTCP流媒体传输与控制协议、P2P结构分析和P2P工作原理,建立P2P结构的系统框架和基于时间戳的RTCP流媒体同步机制,设计了基于JMF类及P2P结构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P2P网络的技术发展,详细分析了4种典型的P2P网络结构,论述了P2P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对P2P网络的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P2P网络更深层次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流量检测技术可分为基于流量特征的识别方法(TLI)和基于深层数据包识别方法(DPI)。TLI通过对传输层数据包进行分析并结合P2P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流量特征,来识别某个网络流是否属于P2P。DPI采用协议分析与还原技术,提取P2P应用层数据,通过分析其载荷所包含的协议特征值,来判断网络流量是否属于P2P应用。DPI由于具有准确性高、健壮性好、具有分类功能,是P2P流量识别的主要方法。如果能够结合TLI和DPI的优点,就有可能设计出一个准确、高效的P2P流量实时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20.
P2P流量的检测和管控是随着P2P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导致各种新的P2P流量检测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以及其存在的缺陷,然后重点提出了用于检测网络层数据包的多尺度分析模型.多尺度分析模型通过提取疑似P2P流量可以缩小P2P流量的检测范围,提高P2P流量的检测效率,提高P2P流量检测效率,并且结合决策树对疑似P2P流量进行协议分析达到有效识别和分类的目的.最后提出了P2P网络流量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