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事风流     
衣水 《饮食科学》2012,(7):38-38
我正经地喝茶,缘于紫藤;紫藤与我成为朋友,又缘于茶。我认识的那些舞文弄墨的男女,多是茶君子。这就让我纳闷,小文人为什么好茶呢?这话我在QQ上给紫藤说过,她说,大文人也好茶,比如苏东坡。我哑然。紫藤居浙江嵊州,她说她是江南  相似文献   

2.
有朋友邀我去品茶,茶室位于山脚,阳光很好。落座,茶已泡好,壶盖溢着丝丝暖意。微风里清香缕缕,时而酽酽的,时而淡淡的。朋友笑语:“喝喝看,这是何方好茶。”我喝了一小口,因为没有品茶的经验,道不出产自何地,只是觉得清香里有一种“沧桑”的味道,尽管是淡淡的。朋友便告之,这是武夷岩茶。哦,我恍然大悟,既是岩茶,当然会有沧桑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3.
品茗     
凡怡 《饮食科学》2008,(9):60-60
远方的朋友出差来安徽.给我带来一盒精品铁观音茶。茶对于我而言.只是一种消遣.我没有太多的讲究.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我平时不太喝茶.究其原因.是怕麻烦的心理在作祟——其实我是想喝茶的.但是自己却不懂茶道.老是认为喝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问朋友:  相似文献   

4.
正旧时霞浦与福鼎同为福宁府,山水相连。这些年,我为白茶常去福鼎,霞浦朋友见了,总问":你去福鼎,怎么不到我们霞浦来看看?"那年清明刚过,朋友获悉我又去福鼎看茶,要我一定去霞浦看看,我恭敬不如从命。从福鼎到霞浦不到一小时的路程。一下高速,一块"霞浦元宵茶"的大广告牌出现在我眼前。我知道闽东各地都产茶,与福鼎毗邻的霞浦当然不例外。惭愧的是,霞浦产什么好茶,我却惘然。我问朋友:这"元宵茶"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是一种绿茶,因为在正月十五左右就开始采摘,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唐国祥 《饮食科学》2009,(11):60-60
朋友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常舞文弄墨不亦乐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他的感染,对于书法这一道,我也渐渐颇有心得,兴之所至.常常去他的办公室.碰上他写字.便拿起狼毫,随兴涂上几笔,聊以自娱,却不料常常引得朋友大呼小叫.惊道:“又有进步了。”让我喜不自胜,以为自己颇有悟性.心情就会好上好几天。多的时候.看时间空闲,便会坐下来喝一会茶.随便东聊西侃.醉心在说不出的意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一日几位好友相约,到一位朋友家喝茶,这位朋友虽然对茶不太了解却非常喜欢喝茶.外出时经常带些茶回来,他的朋友们知道他喜欢茶,经常送些好茶给他。落座后。主人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茶叶拿来。让我挑选一份为大家冲泡和讲解。我每拿起一份茶叶。  相似文献   

7.
蔚霞 《饮食科学》2007,(2):56-56
茶是一种极普通的饮品。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喝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从我尚未完全记事就开始了。茶是我离不开的朋友,一年四季.喝茶不断.它给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健康、苗条。  相似文献   

8.
“茶香浅蓝浅蓝。”多年以前我很惊诧,诗人陈所巨在《祁红屯绿》里竟然是这样咏茶的.咏得灵气十足“茶香土黄土黄”这是多年以后。我想念乡下年已古稀的父母时的感受。土黄色的茶香,氤氤氲氲的.流啊流.流浓了我的思念.流湿了我的泪水。  相似文献   

9.
鸽子 《饮食科学》2006,(8):51-51
作为一个爱茶的人,我常自称为茶痴:听到有人说茶会动心.闻到茶香清盈四溢,见到好茶当然眼睛会发亮,好朋友有了好茶总是千方百计要去蹭点来喝喝。自然,离家出差总爱自带茶自备茶,对宾馆酒店里备好的各种袋装茶我总是嗤之以鼻:”那还叫茶,那能叫茶!要茶形没茶形.要茶味没茶味,能叫茶吗?”是啊,从行李箱里轻轻翻出自带的茶,或绿茶,或普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打开.贪婪地深吸一口:这才是真正的茶啊!未泡茶,我那副迷醉的神仙样早让同事们欣羡不已!人生匆匆忙忙,这家伙还能有如此闲心如此乐趣!是啊,有茶相伴的日子是快乐的、悠闲的,离开家在外的日子也是最想念茶的日子。想念茶的日子.日里梦里都想见到茶!  相似文献   

10.
晓甜 《饮食科学》2007,(1):56-56
我生长在茶叶之乡.奶奶和姑姑曾是茶厂工人,与茶的缘分也许就是这样在地利人和的环境中结下的。印象中,每当父母下班回家,一杯醇厚的红茶就这样冲泡出家的温馨,杂谈琐事,闲聊絮语,往往伴随喝茶的工夫而自然消磨。童年的记忆也许不比好茶耐久的一泡.很多事情在脑海里过滤,只留下一些片段细细回放。也许是和茶有缘分,但毕竟没有这份茶心.  相似文献   

11.
茶心     
金敏 《饮食科学》2008,(6):59-59
我满心欣喜地打开一盒黄山野毛峰,泡好。喝下第一口,失望得很.这茶没有自己期待中的那种香味。这茶与从前我喝过的那七泡铁观音从味觉上无法相比。不过这茶至少在叶形上占了上风——泡在水里宛如清纯脱俗的少女.而铁观音的叶子泡开后.变幻成了风情万种的少妇。  相似文献   

12.
茶缘     
张云 《饮食科学》2007,(7):50-50
和茶结缘。算来已有四十多年的时光了。 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铁道兵某部服役.在川西修筑成昆铁路时.结识了一位茶场技术员朋友.每次去茶场造访时,朋友总会沏了上乘的清茶让我品尝。  相似文献   

13.
喝茶的氛围     
郁舟 《饮食科学》2006,(6):53-53
古有叶公好龙.我是“叶公好茶”,我之好茶,并不是自己懂茶识茶,其实是喜欢那种喝茶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闻香识女人     
我与妻是在茶馆里认识的。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喝茶,一次有个文学社团搞活动.选择了春忆茶社.那时的她就在这里打工。穿着典雅的旗袍.亭亭玉立.行着款款莲步来到我的面前,纤纤玉手轻掂茶器.动如行云流水趋奉茶汤.敬如初苞含露。当其时.令人心醉神迷.当她沏好茶端给我.我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她发现了我。于是,和我打了个招呼.就这样认识了。她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是愉快而轻松的聊天,关于书,关于音乐,关于两个人所在的城市。我不是那种好奇的喜欢“查户口”的人.她也不是。临分手时.她礼貌而有分寸地问.能给她一个联系方法吗?我给了她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5.
何昕 《饮食科学》2007,(4):52-52
齐鲁之乡向来重礼仪,我的家乡便有一种礼节:那就是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不管来的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管是上午、下午、晚上,只要客人坐下,主人一定要泡上一壶茶.即使茶叶只有几元钱一斤,即使主人不喜欢喝茶,也要殷勤地给客人一次坎的添茶.否则,就是很大的失礼。而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格外热情,因为他喜欢喝茶,喜欢喝着茶闲聊,客人的来访于他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特别是他的好朋友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的茶水倒在杯子里,父亲总忘不了问问那时还只有桌子高的我:“你喝不喝?”而我也总是毫不客气地端一杯,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茶苦冽的味道。一直到现在,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惦记着父亲烟酒不沾,只嗜好茶.逢年过节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上一包茶叶.比父亲自己买的要好一些.劝他换换口味.父亲却不认账,一直坚持说我买的还不如他自己喝惯的好。于是.我便会想起父亲多年淡泊如茶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加坡,当地朋友非要带我们吃"肉骨茶"。听着这名字挺新鲜,以为是什么当地的新鲜茶,欣然应允。我们来到一个特色小店,敞开的店堂,任由夜风慢慢地吹进来。虽然没有空调,只有几个老式电风扇在头顶慢慢地转着,却不由让人产生一种怀旧感。不一会"肉骨茶"上来,我大吃一惊,棕色的汤水,热腾腾散发出浓郁的中药味,陈皮、甘草、八角等香料的味道隐约可闻。排骨、猪肉就在碗中间。这哪里是"茶",还配有油条,加上勺黑黑稠稠的酱油,朋友叫我趁热先尝尝。原以为我不会喜欢这样的吃食,没想到喝了几口之后,却发  相似文献   

17.
正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我在回答朋友们对于茶的问题时,尽可能在历史源流中寻找答案,客观看待问题。常有朋友问我:"有些茶煮着喝觉得好喝,什么茶可以煮,什么茶不能煮呢?"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先给大家分享唐宋时期的三首茶诗。  相似文献   

18.
陈茶和老茶     
正又到年底,有朋友说手头还有不少朋友送的或者买的茶没有喝完,该怎么处理?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这些茶该怎么存放?扔了可惜,喝又不放心。现在还听说有的茶可以长期保存,难道年份越久越好?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对很多信息或者知识都了解,但都是听这说听那说,最后发现还是一头雾水。对于朋友的这些问题,我希望能相对系  相似文献   

19.
林华 《中国食品》2004,(14):0-11
最近在和朋友闲聊中.我经常被问起这样一句话.”吃过‘鸭王’烤鸭吗?那里的莱真叫地道,那里的鸭子——嘿,绝了!”搞得我不知说什么好了——几年前我就采访过北京鸭王烤鸭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鸭王”).我当然知道鸭王烤鸭好吃了。那时朋友问我去哪里聚餐.我向他们推荐“鸭王”时,他们还不知门朝哪开呢.现在却反过来问我了,好生奇怪!  相似文献   

20.
外国带鱼     
有朋友在信中教茶盲一些极简单的办法,来分辨茶的好坏。我只记得一点,看茶的好坏可以等茶冷了,再来分辨。如果凉茶余香犹存,那就是好茶。相对于茶盲的水平,我可以算是一个米的爱好者。热气腾腾的饭,散发出温暖的香气,像老婆的温柔——这个比喻有点荒唐。的确,温柔自然应选情人牌的,就像香水自然应该选香奈尔牌来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