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它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旨,传到中国后就成为中国文化式的佛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在禅宗思想里有着美学的思维,见性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为佛,只要自见本性就可。它是在尊重人的生命基础上的精神的超越,达到宇宙与自我的同一,实现超越于动物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不仅是人做为人的自我认同,更是中国大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之一。外来的佛教遇到中国本土文化,经过冲突、融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性质,发展至唐朝,形成了最中国化的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把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和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最终成为一种追求自然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宗派。佛性思想是佛教的核心问题,儒家的根本问题则是人性论,它们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讨论了禅宗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思想之间的关系,并简述中国的禅宗佛性思想对佛教人生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之后,积极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超越和和谐,他们在佛教和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存在的意识形态,其启示的和谐之路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禅宗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教旨与教义所构建。的境界学说最有代表性,其境界学说对禅宗中国化做出了贡献,使禅宗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纵观禅宗所讲的境界学说,以期达到得大自在、无有障碍的境界,同时强调人的本性即佛性,佛性的开启就是如来藏(真如)的开启,这样才能有助于境界的提升。由此可知,禅宗境界突显出佛教所宏旨的本源境界,乃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本源阐释,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复归。  相似文献   

5.
顿悟是禅宗"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顿悟的实现就其忽然默契来看,是刹那间的当下体验;就其修行的过程来看,却是极其艰难的。在顿悟中参禅者获得了生存智慧,它是在日常工夫中才体现出的涅槃般若。顿悟作为本体智慧与日用工夫的合一,它不是参禅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它也不单单是个人的解脱和精神逍遥,而是指向着一个开悟的世间状态。  相似文献   

6.
忽必烈经略江南佛教有明显的政治意图。通过设立地方僧官系统对江南佛教实施系统管理,任用僧人杨琏真加废毁故宋宫室陵墓以建梵刹,实现畅国威、隆国势之目的;压制作为江南社会思想文化之重要代表的禅宗,利用江南禅教寺院归属之争,易禅为教;通过杨琏真加主导的禅教廷辩使得教冠於禅;设置江南御讲三十六所,扶植教门,压制禅宗。尊教抑禅使江南禅宗地位下降,发展受到抑制,元初禅宗出现衰落气象,扶植了佛教其他宗派在江南社会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李猛志 《饰》2005,(4):34-36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的哲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它传入中国周边国家以后,同样影响了那里的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情趣。这其中最深远的莫过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日本文化艺术,因为禅宗的传入开始有了新的面貌和特征。禅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中对建筑、园林的影响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以原始佛教的戒律为基础,逐步创制了以禅宗《百丈清规》为核心的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后来,这种制度逐渐成为佛教各宗派遵守的规范,从而逐渐演变为佛教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文化需求已超越实用性需求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需求。自我表达需求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需求,它产生于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选秀与博客的出现充分实现了人的自我表达的需求,同时,自我表达需求使文化呈现大众化和低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后,禅林经济形成,成为佛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禅林经济以普请劳作制、自行开垦土地、自给自足等为主要特色。后来随着禅宗的发展,一些禅林世俗地主化了,依赖佃户为主要劳动力,但总的来说,禅林经济还是一种自我经营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语言表现思想和情感往往通过各种语言手段的变异偏离来实现的,变异语言挣脱了语法和逻辑的桎梏,表现的是人最初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是那种在常规世界之外捕捉到的东西.这种超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接受者那儿产生的是特殊的艺术魅力.它在超越语法逻辑规则的同时顺应了美学的基本要求,使它成为超越普通语言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和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水平都在不断地 向前发展,因此对于一件产品的设计,并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使用功能上,而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感受和美感。 “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 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 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 返观自身即是“禅”。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从此对日本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产生了无比深 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乐仲》塑造了乐仲这一违背佛教常规、蕴藏复杂佛教理论的佛教徒形象。通过对乐仲、琼华形象的溯源,以及对二人行为动机的分析,着力于探讨文本背后掩藏的"在欲而行禅""不二法门"和"自性即佛"等禅学思想,厘清文本与"丹霞烧佛""磨砖成镜"等禅宗典故,以及《维摩诘所说经》在人物设定和"不二法门"禅学思想等方面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和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水平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对于一件产品的设计,并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使用功能上,而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感受和美感。"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禅"。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从此对日本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关于人生的宗教,追求对于生死的超越。它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存有意义上对生命做了苦的价值判断;而在本真的意义上,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能够实现永恒,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关于生死关系的论述,强调生与死相非相即相入,并且相互转化,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斩断生死的因果联系,达于涅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其后期山水诗所表现出的宁静、空明、禅趣、冲淡的审美风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关于人生的宗教,追求对于生死的超越。它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存有意义上对生命做了苦的价值判断;而在本真的意义上,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能够实现永恒,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关于生死关系的论述,强调生与死相非相即相入,并且相互转化,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斩断生死的因果联系,达于涅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海云 《商品与质量》2012,(15):50-51
传统糕点的发展过程弥漫着儒、道、佛教等宗教思想,固而无论就其形制与纹饰来说,还是就其品种搭配而言,无不留下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烙印。民以食为天,而中国人的家居生活也正是以食文化为载体,随着火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中国人的生活也从温饱型转向健康饮食。火的使用由人类烹煮食物逐渐发展到如今的烘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大进步,烘焙食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烹饪的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转变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经过长期的磨合、撞击、调适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的平等思想吸引了中国普通妇女,但佛教与妇女的关系也受着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歧视女性的现象,总的说来,佛教发展离不开女性,女性是佛教世界中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佛教禅宗"色空观"理论的解析以及中国画的独特性——"留白"现象的阐释,进一步从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说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与深层缘由是基于"色空观"理论所给予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