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文军  伊浏 《世界建筑》2020,(7):76-83+125
位于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取得第二次国家独立,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现实与发展可能。文章从历史和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在社会变迁中的国家精神、自由意识和经济进步等因素推动下的爱沙尼亚当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其代表性作品的解析,呈现爱沙尼亚当代建筑实践在建筑象征、人文精神、历史文脉、场所环境、更新改造及商业表现等方面所进行的尝试,以阐释爱沙尼亚当代建筑在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同时所彰显的多元的创造性与独特的建筑品质。  相似文献   

2.
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不仅落后于工业、交通、金融等领域 ,而且也滞后于城乡集体建筑企业。业内人士认为 ,关键在于国有建筑企业缺乏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 ,若干深层次矛盾影响了国企改革的进程。一、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建筑企业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步履更加蹒跚1、深  相似文献   

3.
张明泉 《建筑》2001,(12):32-33
历史造就了国有建筑企业 ,但也使它们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迈向新世纪的施工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但是作为国有建筑企业领导者 ,对此不能怨天尤人 ,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历史责任 ,勇往直前近年来包括铁路、公路在内的国家重要基础工程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些企业也抓住机遇 ,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市场竞争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有建筑企业仍然没有迈出步履维艰、负重爬行的困境。高债权高债务是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 ,不得不向银行贷款 ,每…  相似文献   

4.
当探讨的命题触及建筑或城市再生时,思维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被牵扯进历史与时间的拷问之中:历史的厚重沉积可以呈现为现时的坚实基石,也可以沦落为前行中的沉重桎梏。为了避免曾经摧枯拉朽式的破坏性实践,如今人们更倾向于保守谨慎的改造策略,这种源自于历史的某种反思  相似文献   

5.
世纪见证者     
正位于捷克共和国的斯拉夫尼采是一座以粉雕闻名的小城,这里的石膏中封存的不仅是艺术和美,还有二十世纪的故事和历史。整个伤痕累累的世纪,艺术品,连同老旧的建筑,恐怕是那段人类不堪回首的历史最好的见证者。那些建筑悄无声息地隐忍着战争的硝烟与沉重的历史,也饱尝过昔日阳光雨露中的平静快乐,在一次次改造中经历了新与旧的洗礼,最终呈现给建筑师的是最饱满的内容和日益衰落的建筑外壳。这所由德国人在二战之前建造的房屋,是当时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二战后德国人被驱逐了,房子的原有用途也渐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过去15年里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人们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批见证城市历史文脉的特色老建筑纷纷倒在无情的推土机下,城市正在失去着“记忆”;反观欧洲,由于城市规划和建筑保护制度的成熟,大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街道被列为保护对象,对其开发和再使用的态度是谨慎而富有创新精神的,通过旧中有新、新中有旧的对比调和,最终达到城市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状态。为此,2006年杂志新辟栏目“旧建筑改造”来探讨这一在国内日渐受到重视的建筑保护和再生话题,希望为国内建筑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立国仅200年的美国,传统的文化根底很浅,身上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耻借鉴先进文化,勇于实践,凭它得天独厚的科学技术,最能以全新的姿态体现新时代对建筑的要求,也最能代表建筑的新观念,产生新理论,出现新作品。 美国建筑师协会一年一度从全国最优秀的  相似文献   

8.
正Sojitz Reit咨询公司隶属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信托基金NIPPON REIT。其新办公室坐落在日本东京一栋有着36年历史的建筑中,原有办公空间的设计拘谨、陈旧,给人一种过于沉重的感觉。Canuch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在接手项目之后,对于原空间的建筑结构和室内布局进行重新考量。他们秉持着最大限度发挥空间内在潜能的宗旨,将室内原有的装饰墙面和冗繁的构造进行了拆除。新的室内设计打破原建筑空间的局限,将平面布局重新整合。设计师从大处着眼,又不  相似文献   

9.
以“海纳百川、刻意创新、没有历史的沉重感”的新海派住宅风格的特征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聚居区,舒适安全便捷的集聚居住空间,少装饰,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向往,轻松愉快的居住氛围。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实用、方便和经济性,讲究个性和建筑细部、多元化的建筑形象。对生态环境和大自然的追求,对住宅科技含量的追求,是新海派住宅风格的内涵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企业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斌 《建筑》2002,(10):9-11
中国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 ,在国内市场中虽已经受了锻炼 ,但大多数企业尚未改制 ,众多企业仍在沉重的历史积淀和窘困的资金拖欠中拼搏。现在直面中国加入WTO ,严峻形势逼着建筑企业凤凰涅 般木 ,不在竞争中壮大 ,便在竞争中败灭。建筑企业如何在三、五年的过渡期内奋进突变 ,实在是关系生死存亡的一场战略决战。加入WTO ,是全国的整体形势 ,不是哪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应对的。虽然我国开放市场有一个过渡期 ,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先后不一 ;虽然我国对建筑市场的承诺是加入WTO三年内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 ,五年内允许设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上海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中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提出在城市更新实施细则中,进一步细化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创新历史风貌片区成片统筹模式、探索历史建筑成套改造与历史建筑肌理保护相结合的模式、确立“保留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的更新方式、制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技术标准、建立上海历史建筑大数据平台、成立上海建筑遗产资产管理中心、建立新型历史建筑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上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3,(12)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历史建筑保护问题,从我国历史建筑的价值、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鉴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人们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创造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历史建筑,传承建筑文化,有必要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阐述了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类型,分析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存在的意义,提出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的审美呈现形态,包括历史人文遗存呈现形态、当代视觉呈现形态、文化意像呈现形态,并探讨了如何呈现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袁铮 《华中建筑》2008,26(9):126-128
当代大学校园里,在众多主体建筑的光环下,餐饮建筑不再只扮演配角,也日益脱掉沉重的外衣、脱颖而出,展现出亮丽的一面。该文通过对武汉大学信息学部一食堂设计的介绍,阐述了在不破坏校园原有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出新建餐饮建筑的个性特色,取得与校园原有环境和谐与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文化渊远流长。大力培育和发扬中国建筑的民族审美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近现代中国建筑民族风格 (形式 )的探索延续至今 ,欲从审美价值及创作实践方面再议这个沉重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悠久的历史建筑,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减缓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速度,急需全国范围内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的人文差异,人们普遍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不高,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矛盾。文章以浙江省衢州市历史建筑普查为例,探寻历史建筑保护机制,通过对历史建筑分类、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为其他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华中建筑》2021,39(6)
作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中的一部分,历史建筑逐渐受到重视,而历史建筑的评估工作作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基础至关重要。该文对我国历史建筑评定工作的发展进行梳理,并从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评定年限、价值倾向及地方差异等方面,对各地方评估标准的发展及其差异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标准中历史建筑的年限限制在逐渐减少;历史建筑更加倾向于体现社会和文化价值;地方标准更加倾向于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历史建筑地方标准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历史建筑及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近年来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历史建筑的不同定义,比较历史建筑与近现代史迹型文物建筑在认定标准、保护策略方面的异同,澄清了在划定历史建筑时的一些认识误区。提出科学认定和保护历史建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筑》2010,(20)
<正>现实有时很沉重。比方说,为什么建筑师的想法在国内难以实现?为什么中国建筑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为什么当代中国建筑领域少有大师?这是体制弊病、行业痼疾……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悲观抱怨,反而会在现实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20.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城的历史建筑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类建筑在历史建筑中占据很大比例。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居住类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使用功能而被其他功能所替代。如何进行功能的置换和空间规划使这些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对苏州古城区居住类历史建筑整理归类,对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历史建筑存在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义,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出分析,以098号控保建筑沈宅、东北街李宅、054号控保建筑季宅为例,针对性地提出对居住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策略和改造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