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装饰》2006,(11):126-126
他们是设计工作室,平凡生活中“珠联璧合”的和谐搭档,他们在并肩创作,设计的同时把各自生活也经营得风生水起。他们在设计中优势互补,他们在特立独行上互相欣赏,他们在个性张扬中琴瑟相和,他们在真理辨析时舌剑唇枪。但一说到对方,他们便和风细雨、心照不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2)
中职学生基础差,生活中缺乏关爱,缺少自信,有很多不良习惯,所以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在授课中依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步影响改变他们,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中有的人眼睛不再明亮,生活与黑暗相伴,只能用心来感受七彩的世界;有的人双腿永远不能站立,不能正常行走,更不能飞奔在足球场上;有的人则不能开口讲话,不能聆听,只能永远生活在寂静的世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名字:残疾人。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生命的花杂不能尽享灿烂的阳光。  相似文献   

4.
摄影     
《中华民居》2014,(10):125-125
随波逐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身居都会的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对于自然的虔诚和依赖。 那日,我们乘船到达位于暹粒的空邦鲁浮村看日落。沿途,是小孩子们猎奇而欢快的眼神,他们在甲板上跳着当时盛行的"骑马舞"。当地的导游说,浮村人的生活算不上优越,但这并不阻碍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7)
结合新课改工作的相关要求,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而将课堂内外有效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最终推动他们的长远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利用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便他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进而从整体上增强他们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生活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提高素质的主阵地。文中,笔者着重对如何建设这个主阵地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2)
<正>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在关注生活时深入探析,引导他们在主动表达中获得深度感知。这种感知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丰富自身认知视野和情感的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中,多关注他们的童趣,多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引导,鼓励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收集相应的素材,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富有生机活力。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就要让学生在主动关注生活和深入探知中发现更多的趣味,真正点燃作文的激情,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注入源源不断动力,满足他多样化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8.
温暖的现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大批年轻的知识精英浮出水面,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于生活的享受。在物质匮乏时代,家只有简单的功能作用,而到了他们这里,家的定义完全改变了,他们需要家满足他们对于舒适、温暖、自然和有品质的生活的诉求,本案的设计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作文基础方面的薄弱。作文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制约他们整体成绩的关键因素。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安排几篇小练笔,令人失望的是,他们所写的练笔没有什么内容,甚至是照着作文书上抄的。对于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视若无睹;对于每天都能见到的生活素材,他们也认为难以形成文字运用到作文中去。对生活不在意,他们的作文也缺乏情趣,极其干涩。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教师想走点"捷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作文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作文书上的优秀范文。种种现象表明,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将自己的生活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当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也就会逐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了。这对学生的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少数民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火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大,做饭、种地、照明、御兽都离不开火。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他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特别是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堂屋里常有火塘,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火,吃睡都在火边,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大。由此自然产生了火神崇拜及不少关于火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