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油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油层未动用是蒸汽吞吐阶段主要问题,研制开发了分注分采系列工艺技术,通过该系列技术的实施来改进注汽井的注汽方式,调整吸汽剖面,改善注汽效果。该系列技术适用于油层渗透率错综复杂且符合射孔完井、油层井段固井质量合格、套管无重大变形、吸汽剖面资料比较明显的油井。并根据各油层或各组油层的不同特性进行配汽,同时也就大大平衡了油层纵向吸汽不均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欢17兴隆台油层经过30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采出程度已高达47%,区块已进入了吞吐后期,油层纵向上储量的动用程度不均,含水大于90%的油井38口。文章通过实施高温调剖堵水技术,解决无法分注的油井因注汽汽窜和高含水导致注汽效果差的问题。对边底水油藏、水窜、汽窜的油井能起到很好的降水、增油的作用,达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改善稠油井吞吐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稠油油藏的开发的油层保护工作需要避免钻井过程中储层伤害,避免各种作业入井液对储层的伤害,注蒸汽采油过程中的伤害,论述了降低注汽压力技术,振动解堵注汽降压工艺,地层防膨技术,针对矛盾对注汽压力高的井进行降压治理,加快稠油油藏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稠油注汽井,注汽压力不能预测的问题,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注汽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计算,确定油层条件下的最佳注汽能数。矿场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预测的注汽压力,符合率较高,能满足现场注汽的需要,为治理注汽高压力,提供有效的手效。  相似文献   

5.
在蒸汽吞吐或蒸汽驱开发方式中,为了分析稠油井注蒸汽效果,通常需要在井筒中进行吸汽剖面测试,并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油层吸汽量计算、油层动用程度等分析解释工作。本文对实际工作中常年使用的油层吸汽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使用盖层、隔层段获取的流量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来计算每个油层的相对流量,同时应用多套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来精确每个油层的吸汽量。结合200余口注汽井的吸汽剖面测试数据对本文方法进行了试算,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油层的实际吸汽情况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化学吞吐技术是在多年化学驱油机理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蒸汽吞吐提出的一项注化学剂开采稠油的新工艺。它是向油层中注人大量的化学吞吐液,该吞吐液可将稠油乳化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毛细管阻力,激发深部稠油的流动,还可改善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预防和解除近井地带由于重质有机物沉积造成的堵塞,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同时利用化学吞吐剂对油层岩石表面的吸附和润湿作用,延长化学吞吐降粘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7.
化学吞吐技术是在多年化学驱油机理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蒸汽吞吐提出的一项注化学剂开采稠油的新工艺。它是向油层中注入大量的化学吞吐液,该吞吐液可将稠油乳化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毛细管阻力,激发深部稠油的流动,还可改善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预防和解除近井地带由于重质有机物沉积造成的堵塞,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同时利用化学吞吐剂对油层岩石表面的吸附和润湿作用,延长化学吞吐降粘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8.
王杰 《中国科技博览》2013,(14):163-163
总结分析了曙光稠油薄互层油藏特点及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油藏基础研究人手,通过研究曙光油田薄互层油藏纵向及平面动用程度,分析油藏剩余油潜力。再针对剩余油分布及油藏特点,在油井精细注汽管理上下功夫,对单并、单层进行细致研究,提出从平面上采取轮注的方式,选择采出程度较高、日产能力较低的井进行轮注;从纵向上选取动用程度较差的油层实施选段注汽或从平面上选取动用较差的区域实施助排类措施;选取平面上动用程度较大的区域,且生产井段较长的油井或纵向上渗透率较差的油层实施选段注汽加助排措施。多项措施并举,不但节约注汽量,而且提高吞吐效果,达到提高油井产油和延缓区块递减的的目的。对于同类油藏以及处于开发同期的油藏均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稠油区块,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含水逐渐升高,水淹现象严重,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此引进了氮气泡沫调剖工艺,通过注汽过程中注入氮气泡沫,调整吸汽剖面,提高蒸汽波及面积,封堵高含水层,抑制边底水,从而达到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互层状超稠油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井间汽窜严重是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之一,且随着油井周期吞吐轮次的增加,汽窜矛盾更为突出。汽窜直接影响吞吐井注汽质量,受窜井亦因汽窜导致含水上升产油下降,进而影响区块整体开发效果。为此,从汽窜机理分析入手,收集汽窜井相关情况,结合储层参数和监测资料,摸索汽窜规律,研究了相应治理对策,提出了一套汽窜防治可操作性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化学吞吐技术是在多年化学驱油机理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蒸汽吞吐提出的一项注化学剂开采稠油的新工艺。它是向油层中注入大量的化学吞吐液,该吞吐液可将稠油乳化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毛细管阻力,激发深部稠油的流动,还可改善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预防和解除近井地带由于重质有机物沉积造成的堵塞,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同时利用化学吞吐剂对油层岩石表面的吸附和润湿作用,延长化学吞吐降粘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12.
葡北地区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综合调整挖潜是保证油田稳油控水的关键,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合理的注水结构调整,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延长高产稳产期,配套的产液结构调整,使薄差油层开发状况得到改善。注水井采用多种增注措施压裂、酸化、调剖、纳米、表面活性剂解堵,同时油井实施压裂、补孔、换泵、堵水、拔堵、微生物吞吐技术,从而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达到储采结构进一步调整,逐步探索提高油井采油速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因钻井、完井、作业、注汽等环节造成油井近井地带堵塞污染是相当普遍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油井产液量下降、供液不足,严重的造成油井不出液或停产。目前常规的解堵方式主要以化学方法和物理法解堵两大类,化学解堵以酸化为主,物理法以高能气体压裂解堵为主,存在的问题是化学解堵实施后存在一定的二次污染,高能气体压裂解堵,投入成本高,对套管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强负压解堵技术属机械解堵方式,对油层不产生任何伤害,地面无需配置附加设备。该技术既能解除油井近井地带的堵塞,同时具有导流的作用,投入成本低,能恢复油井生产能力和提高油井产量,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油井解堵方式。  相似文献   

14.
欢17兴隆台经过20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采出程度已高达45%,特别是目前处于吞吐后期的情况下,随着吞吐油汽比的逐年下降,吞吐效果逐年变差,在现开采条件下,针对不同油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实施配套的油化措施,优化注汽工艺,提高老井注汽效率,区块开发形势得到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锦5块的边底水及断层水非常活跃,由于开采时间早,油井吞吐周期高,边底水侵入严重,造成该井区大多数油井高含水生产或停产。通过分析建议应用大位移侧钻挖掘井间剩余油,应用负压采油技术挖掘预留避水层潜力,螺杆泵技术挖掘层间剩余油,通过对该块的水淹形势及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证明该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问注汽未波及区域,以及初期投产时底部预留的避水层。  相似文献   

16.
单家寺油田单家寺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和滨县凸起之间的过渡带上,属于超稠油油藏,目前采取蒸汽吞吐的方式开采。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该油田应用的一种泡沫封堵汽窜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原油粘度并且抑制边底水的影响,较大程度的改善稠油油藏由于注汽引起的汽窜问题,对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曙光油田超稠油油藏采取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井间汽窜干扰严重。通过分析汽窜发生的原因,采取了以优化生产注汽运行为主,同时抓好工艺措施的规模性和配套性汽窜综合治理方法,并研发了小直径封隔器、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水平井双管注汽等新工艺,有效的降低了汽窜干扰,提高了超稠油油藏开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欢喜岭油田的油藏特征及油品物性,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的油层处理剂,达到蒸汽热能与化学处理剂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改善吞吐效果和提高井下流体流动性能。该技术适合稠油开发的需要,对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提高油汽比及回采水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注聚前井组间注入状况差异大,发育较好、水淹程度高的高渗透层存在低效无效循环,造成中低渗透油层吸入厚度比例低。为了对高渗层实现有效封堵,针对井组的油层发育特点和开采矛盾优化调剖体系,选取采油用堵水剂CT-5增强型体膨颗粒堵水剂与采油用堵水剂(调剖)wK相结合的调剖体系和YF复合离子凝胶体系多段塞调剖体系,评价其开发效果。通过对比表明,注聚前调剖能够有效地改善注入井的吸人状况,实现增油降水的目的,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英 《中国科技博览》2014,(28):245-245
杜239断块为厚层块状边底水稠油油藏,目前进入吞吐后期。本文通过水侵规律研究认为:杜239块水侵能量较弱,地层压力快速下降是导致边水入侵的主要原因,边水入侵后,一线油井迅速水淹,但二线油井在数周期内可采到一定经济油量;利用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平面上水侵指间带、纵向上层内上部水淹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高,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富集,吞吐后期可利用指间补孔技术、整体吞吐技术、选配注技术等挖掘剩余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