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温米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时间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 ,开展沉积微相分析 ,研究储层结构特征和储层的宏观连通关系。然后分析储层成岩作用和非均质特征 ,划分出成岩储集相和岩石物理相。细分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和研究其分布规律 ,确定流动单元 ,最后建立流动单元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含油储层可细分为 4类流动单元 ,它既表征出了液体流动特征 (快慢、方向、部位 ) ,又为井位调整 ,生产动态控制及挖潜等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对大量岩心样品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流动层指数(flow zone idex,Ifz)的基础定义和物理意义.结果认为:Ifz值相近的岩心样品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大的渗透率变化范围,但不一定属于同一类流动单元.Ifz值并不能准确的表征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单纯采用Ifz值作为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采用渗透率、层内渗透率纵向非均质参数(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差)、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作为标准划分流动单元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蒙古林砾岩油藏储层,结果表明:这些参数能够较为准确的描述储层内部油水运动规律相似的储集带.  相似文献   

7.
针对H油田延6段进行精细分层对比和沉积特征研究。采用基于Kozeny-Cayman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利用SPSS13.0数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流动单元分类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根据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储层特征确定剩余油分布,调整后期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8.
针对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不断发展过程中流动层带指标法和孔喉半径r_(35)法可能存在的弊端,通过深入研究这两种方法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发现它们都是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孔喉的大小对流动单元进行分类和评价,是同一物理性质的不同表达形式.同时,由于它们只反映了储层的一个物理因素,势必导致用这两种方法划分流动单元具有局限性.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出发,提出只有从连续(通)性、相似性和独立性三个方面对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评价,才能准确有效地对储层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高含水期,油田没有取心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新井测井曲线特征,参照相邻老井的岩心资料,对储层的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获得了流动单元划分所需的参数,进而对关键井流动单元进行划分。依据对关键井流动单元划分的结果,运用逐步判别程序,确定了非关键井的流动单元判别函数,达到流动单元研究的定量化研究。实践证明,根据这种方法所制定的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该油田的综合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石油能源的采出程度,明确双河油田江河区V下油组剩余石油能源分布,并进一步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本文采用了FZI划分方法、聚类分析和数学的综合判别方法,对取心井段的样品点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对双河油田江河地区V下油组进行了流动单元研究,为该油田的剩余石油能源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11.
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属于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术研究方向.对国内外近20年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和现状作了简要述评,概述了不同角度提出的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对流动单元概念的理解及其基本研究思路;并在流动单元与岩石物理相的关系、关于流动单元的动态性、定量描述流动单元参数选择、应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等方面也提出了认识和意见,以期能更深入有效的开展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12.
QL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总体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更趋复杂.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静态参数(地质因素)出发,根据储层沉积相带及其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构造和砂体分布形态等建立流动单元的地质模型,准确、合理地划分出流动单元.结合动、静态资料,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的水驱油特征与水淹模式,对水淹后油气水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指明了挖潜上产的有利区域,指导油田挖潜实际效果显著.对同类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是在侧向上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的影响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层单元,是油田开发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靖安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河流三角洲储层为例,在建立地质模型基础上,对8个表征流动单元的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同度的降维处理,优选出砂厚、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作为研究对象,对工区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并引入动态参数γ,对储层进行综合评判,评价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认为对流动单元的研究要综合考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生产动态等资料.  相似文献   

14.
1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划分流动单元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 3油藏构造相对简单、完整,油层厚度大,层内非均质严重,开发效果差的特点,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基础,通过对钻井、测井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流动单元,进而通过基准面旋回对比完成流动单元的对比.最终将储层细化为19个小层,细化后,使得无法解决的部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为开发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运用储层层次性分析原理,解剖河流相储层的内部建筑结构.并进一步划分流动单元。系统地总结了河流相各种微相的岩石相及测井相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储层建筑结构及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H油田沙二段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油田沙二段储层内部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不均等问题,对其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隔夹层进行了层次结构特征研究.将本区隔夹层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层、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夹层及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4类,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划分了隔夹层物性和电性标准,结合该区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行了隔夹层展布分析.结果表明隔夹层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不同部位关系密切,隔层厚度从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到中心依次减薄,而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分叉口部位和河道边缘部位发育程度较高,水下分流河道中心主流线部位夹层发育程度较低,进而影响了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的欢127油田,研究了全区水侵量、水侵速度及水淹方式、原因等特征,认为水淹以底水锥进为主,其次为顶水下窜、断层水侵入,不同部位,油井水淹规律和水淹程度不同,边水未造成油层水淹;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动态测试方法研究了该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厚度大、原始储量大的部位,剩余地质储量依然较大;有效厚度相对比较大的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大;油藏边部及生产效果差的局部井区剩余油较多。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堡子湾区的主要产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藏.通过深入研究该区长4+5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找出了此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该区呈现主力层油水同层较厚,非主力层油层或油水层分散,以及纵向分带性较强等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水分布特征.沉积微相控制油气的聚集规模和范围,成岩相制约了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物性非均质性是油水微观分布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柔性单元生产系统的特性与工程实践,建立系统的柔性单元生产系统重构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网络层次分析理论,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建立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柔性单元生产系统重构方案的综合评价决策模型.模型克服了AHP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了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通过算例分析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