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冲  张璐 《华中建筑》2024,(3):164-169
闽西客家“崇宗敬祖”的文化特征和“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居祀合一”的建筑形式逐渐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现有的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缺乏对整个闽西地区平面类型的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客家民居平面类型的演变过程,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首先将客家民居按照其平面特征分为“堂厢天井式”“杠屋”“院落组合式”和“堂横屋”四种类型,从中寻找出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其次将117栋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基本型为样本,按平面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厘清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探索闽西客家传统合院式民居平面类型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分析 对湘西“南侗”与“北侗”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从平面形制、构架体系、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湘西“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的差异,同时对“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究。“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而“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传统民居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是“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峥  翟辉 《室内设计》2017,(2):108-112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 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 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 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 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 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 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 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陆琦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09,27(1):256-258
2008年11月21日至11月25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民居会议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是一次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建筑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街村、民居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传统民居特征在新民居新建筑上的运用”,“民居建筑研究和学术活动二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等主题展开交流,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其中“礼制”作为中国儒家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它与民居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着重从“礼制”对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的影响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深厚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颗印”是昆明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从建筑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颗印”作为住宅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总结“一颗印”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处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一颗印”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昆明生活的适应性,以及“一颗印”式民居的保护继承问题和更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邹开泽  杨宇亮  高凡清 《住区》2022,(1):148-157
针对“谱系化”不够鲜明的民居的独特价值与未受重视的现状,本文提出“非典型民居”的概念,以纵向岭谷区北部为研究范围,以多学科交叉视野,探讨“藏+傈僳”、“藏+纳西”两类“非典型民居”的宏观、微观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非典型民居以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性意义而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两类非典型民居在宏观地理空间中呈现核心-边缘、交错分布与带状渐变的宏观格局,在微观建筑空间则以藏族民居特征为主,并保有本民族民居的特征;宏观格局通过地理环境、族群互动、心理认同、营造技艺四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微观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8.
陈超  杨毅 《室内设计》2016,(2):102-108
时至今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 展尽管逐渐克服了“假古董”肆虐的阶段,但 是如果所谓的“风貌整治”仅仅只留下物质躯 壳,取消民居本身的居住生活功能,进行简单 的功能置换,面对量大面广的民居建筑是不 现实也不可能的;而忽略居住本质的做法, 笔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文章通过对建水 古城范围内以生活为主的传统民居进行住户 访问及田野调查、归纳分析,依据住户居家需 求、物质形态调整,结合空间分类提升,以南 正街112号民宅生活功能延续更新为例,依据 不同类别的各自情况提出相应的更新应对方 法,从而得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 适当策略可使传统民居生活功能得以延续更 新的设计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苗”和“熟苗”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维度探究其民居构架,基于田野调查法、数据图示分析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传统民居构架细部,提炼传统民居的核心要素,逐一分析“生苗”和“熟苗”传统民居的构架形制,重点研究湘西内部族群民居之间的构架差异以及内在联系和逻辑,探究“生苗”与“熟苗”民居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民居构架特点进行延展和细化研究,总结与归纳苗族传统民居构架的特征,从而对苗族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丽江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设计“原型”,即业已长期存在的传统建筑、室外空间、民居聚落及其生活方式、地方文化等进行探究与梳理,试图为地域建筑的现代表达找出内在关联.以玉龙新城及“丽江带”商业核心区、丽江和府皇冠假日酒店、丽江悦榕酒店等项目为例,分析、探寻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上活跃的"中国式"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住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重新品读当代的"中国式"住宅,以期望寻找到"中国式"住宅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蒋佳 《山西建筑》2009,35(36):15-17
通过调研分析重庆地区干栏民居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以位于重庆渝中区的“十八梯”老街民居为例,探索旧区改造中的民居建筑的生存矛盾和可行的改造方式,以促进传统民居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香樟里·那水岸”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景观,将住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将原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色相结合,营造出安全、舒适、方便、健康的人居环境,使该小区成为真正适合人居住的原生态宜居住宅。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亦充分展示了宜居住宅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鲁思明 《山西建筑》2011,37(19):20-21
从《周易》中"节"的思想出发,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体现,具体论述了对民居的选址、材料和技术做法上的影响,期望通过分析探索中国传统民居中"节"的措施对当今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文基于地域性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的视角,就当代江苏居住区景观环境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其在依托自然环境、传承居住文化、延续地方特色、塑造丰富空间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环境观与艺术观,并且呈现出由"和谐"向"美丽"发展的鲜明动势。  相似文献   

16.
彭长歆 《华中建筑》2010,28(6):153-157
"东山洋楼",是广州城市近代化历程中特定区域及特定时期住宅建筑发展的产物。通常而言,泛指形成于20世纪初,由华侨、富商及政府官员等社会上层人士在广州东山一带营建或购买的、具有良好通风采光并满足新的生活方式需要的独立式住宅建筑。该文回顾了近代广州东山的开发与新式住宅的建设,对"东山洋楼"这一约定俗成的地方性建筑类群进行了历史成因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居住小区“私密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住宅科技》2009,28(1):25-27
文章从私密性概念出发,针对当前居住区开发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居住者对私密性要求的客观现实,从居住区总体规划、建筑单体设计、住宅外环境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有助于居住区环境私密性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张奕  舒畅 《华中建筑》2014,(5):174-177
湖北襄阳市太平店镇因水而兴,历经数千年,古镇风貌仍保存完好。该文以太平店古镇区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太平店古镇"因汉水而兴,因商贸而盛"的历史背景和古镇地理位置、区位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分析了古镇"一水一心一轴·新老并置"的空间形态与格局,阐述了垂直于汉江的"T字型"的古镇街道空间序列以及主次分明的街巷结构,研究了古镇的建筑特色及其成因,并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天井式住宅的基本形制和建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景观设计》2014,(4):94-97
该项目场地位置独特,横跨著名的大使馆街,位于距植物园仅有一箭之地的纳比雅路,仅“纳比雅”这个名字就能使人们回想起19世纪早期的新加坡。新加坡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能够将阳光、空气、绿植以及空间等元素完美地融于城市建设中,而该项目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元素,成为人们享受城市时尚生活的绝佳之选。该项目的色彩清新、雅致,并且搭配合理,材料选择极具品味,再配合其独特的空间概念,最终打造出了一个可以适应各种生活方式的居住区,并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勒·柯布西耶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上的13号独立住宅和14-15号双拼住宅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多米诺”与“雪铁龙”结构体系追溯、“核”空间与自由平面探讨、几何形体与内外空间融合等三方面的解读,探析结构体系、平面组合、体量形式的成因,追溯柯布早期住宅创作的源泉,揭示其住宅作品中对欧洲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延续关系,指导我们完整地理解其住宅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