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丽霞 《中外电器》2014,(22):169-169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环节,而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问题,导致学校课堂的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并论述了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庄静芳 《中外电器》2010,(14):39-39
信息能力已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让农村孩子跟上时代步伐,具备信息素养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条件好的农村小学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让农村孩子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3.
陈国钰 《中外电器》2010,(6):89-89,9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教育时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来推动学科课程改革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近几年来,本人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整合作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张力华 《中外电器》2014,(12):131-131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薛瑞芳 《中外电器》2014,(4):180-180
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学校教育现状。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课程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焕发出了烁烁异彩。但是,面对新型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导致信息技术手段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反而阻碍课堂有效性的生成。由此,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每个教师所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蔡伟  施若谷 《中外电器》2010,(8):40-41,85
师资问题能否解决好是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名教师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中,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开发、虚拟实验等特殊能力。为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特殊能力应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参与教育技术中级能力培训、与大学共同培养专家型教师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赵忠华 《中外电器》2014,(24):190-190
社会不断地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不断地发展,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的体育教学而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展示的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之中去感受我们的学科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以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分析点,提出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以后,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在新一轮课程方案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但是,多年来,基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状况,该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保留着独立的课程形态、教材体系,甚至也采取独立的评价方式(如会考)。基于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9.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表现形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阐述了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要求、制作流程与应用方式,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朱道元 《电器评介》2013,(10):167-16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随着新课改事业的不断推进,这就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笔者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阐述,阐述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望能对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董方田 《中外电器》2010,(13):25-26
20世纪90年代信息素养理论引入我国,迅速成为指导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经典理论。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把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渐发展,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有了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将信息技术素养替代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那么,信息技术素养概念到底有何内涵呢?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应该采取哪种说法作为核心价值呢?本次解码特别约了两篇稿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并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界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朱晓宁 《中外电器》2014,(24):143-143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教学带来了质的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逐渐变成我国教育界研究和应对的对象。本文在进行数学课堂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对新课标的理念、学习特点、信息技术的功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涛 《中外电器》2014,(12):78-78,80
当前,微型课程在高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型课程能很好地解决繁杂、独立的传统课堂所产生的问题,同时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实际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研究基础,以高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和课程知识为导向,对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讨,进一步探索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张德洪 《中外电器》2011,(19):83-85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深入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呈现出多元化、人性化的趋势,并积极回归到重视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理性思维上。但目前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从感性认识层面,还是理性实践层面上来讲都不是很乐观。本文结合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重点阐述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倩 《中外电器》2008,(11):45-46
教材内容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搭上风驰电掣的列车——信息与信息的处理》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学生进入初中课堂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节课,它与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有所衔接,对于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新知识点是讲授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丰红 《中外电器》2011,(12):40-40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大规模的实施和完善,我们百色市的中小学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装备了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为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设施,也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条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与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衔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街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提出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整合,通过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对高校和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要素重新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各级教育机构遍地开花。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各层各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却都基本处于“零起点”状态。这种状态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组织内容,如何应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如何定位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李玲玲 《中外电器》2014,(12):22-23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的是体现在学制上的衔接,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文章从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例,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供职业教育工作者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颖 《中外电器》2012,(12):126-127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小学课程中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并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呈方兴未艾之势。作为普及信嫩术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实现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浅要探究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下,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与中小学课程实现有效的整合,从而廓清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担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