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水学与居住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风水学即“藏风得水说”,古代经典著作《葬书》解释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古人又叫“堪舆”。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风水总的来说是为活人住的阳宅和死人住的阴宅择地、选址的一种方法。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千  相似文献   

2.
风水学即“藏风得水说”古代经典著作《葬书》解释说“藏气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古人又叫“堪舆”。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千余载。讲求风水.即建筑环境要符合风水要求.如风向水流的地势等.这主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筑上。这种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选择利用相结合.以综合地构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风水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欧美各国及港澳地区兴起.有许多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建筑环境学。  相似文献   

3.
阳宅,是风水学中对于某些建筑的一种称谓,有别于阴宅,是指活着的人所居住、使用的房屋。有关阳宅的建筑形式与风水好坏的学说被称为“阳宅风水学”。 近两年来,风水之说日盛,特别是在我国南部的省份及东南亚地区。尤其在文化水平较低、生活走向富裕的乡镇农村,风水学说被加入了很多迷信的条条框框,如认为自家的  相似文献   

4.
风水,又称堪舆术,是我国古人在营建活动时所形成的朴素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的总结。我国古代建筑中对建筑风水学的运用极为广泛。随着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继续将风水学与当下的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历史文脉,造福社会大众。该文主要探讨风水在建筑设计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论风水美学与传统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生态、景观等一系列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定,以及相应的规划和建筑措施的总括。那么,风水学有着显著的美学特征,尤其注重自然美、象征美、构图美和人文美的创造,其美学理论千百年来对传统建筑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风水学的自然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统一,因此,理想居住环境描述为“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 (杜甫诗)。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其实又称为“四神地”,  相似文献   

6.
风水学是我们祖先历代积累的宝贵的建筑理论精华,是一种建筑物选址与布置的艺术。现代建筑应将古代风水的宝贵财富应用于现代建筑,营造出符合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景观和家居空间。  相似文献   

7.
1、风水文化概说 风水学说历史悠久,它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成为人们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技艺。 风水源于古代确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哲学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借鉴先祖选地定居的经验,形成了地相术,古称勘舆术,占卜之意。其理论分着眼于山川形胜选择(形法)和注重方向及布局(理法)两种。在古代,风水术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了左右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风水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在这一整体即在人与动植物、水、空气、土壤组成的大气生物圈中,大气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气流即风,故风水从造址到布局都考虑到是否通风,又如何避风等问题。除空气外,人类生  相似文献   

8.
吕巧丽 《建造师》2010,(6):201-203
风水是居住环境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在某些程度上,它是可掌握的。想要有好运势,也有很多改变风水的装修技巧。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本文对室内设计与风水学进行了介绍,从客厅、门窗、厨房、墙壁、书房、天花板、卫生间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风水学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其他一些应注意的风水问题,指出对待风水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让风水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9.
建筑风水的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冠  赵鹏 《山西建筑》2009,35(22):64-66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建筑风水学热潮逐渐兴起的同时,对建筑风水学,即现在所说的建筑生态学的科学性进行了思考,提出在当今社会对待建筑风水的一些新态度以及在建筑中运用建筑风水的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风水理论形成于前科学时期的中国古代.其前提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用理性的整体思维,具有科学的成分和合理的内核。文章从十个方面探索建筑风水学中值得肯定的科学道理,旨在为现代建筑规划设计提供更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