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易同生  高为 《煤炭学报》2018,43(6):1553-1564
六盘水煤田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中煤层、页岩、砂岩叠置频繁,统筹勘探不同储层中的天然气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开发效益。通过对煤系气储层岩相、厚度、源岩地化、储层物性及空间赋存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六盘水煤田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和煤系致密气成藏潜力,讨论了煤系气的空间叠置关系和勘探前景。结果显示:区内晚二叠世煤层煤种齐全,厚度较大,变质程度普遍偏高,含气显示优越;页岩和砂岩累计厚度大,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物性参数良好;不同岩性的区域和层位分布差异较大,组合类型多样,空间配置关系有利于发育垂向多套天然气藏。煤系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层位为龙潭组下段,煤层气和煤系致密气最有利层位为汪家寨组和龙潭组上段;以此为基础,总结提炼出"源储一体型"独立煤系页岩气藏、"源储紧邻型"煤系"三气"组合气藏、"下生上储型"煤系"两气"组合气藏共3种气藏类型。初步认为晴隆向斜深部为煤系页岩气优先勘探区,青山向斜深部适合煤层气和煤系页岩气共探共采,盘关向斜和格目底向斜深部适合煤层气和煤系致密砂岩气共探共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的研究,分析了沉积作用、构造动力条件、变质作用、煤层自燃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与影响。沉积作用、构造动力条件为煤层气藏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生气层、储集层和盖层;构造活动对储层破坏程度较小,并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能;在煤变质初期阶段及受煤层自燃的影响,煤层生气量大;矿区水动力条件较差,不利于煤层气运移与扩散,使得煤层气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秦胜飞  李金珊  袁苗  杨春  杨雨  赵长毅 《煤炭学报》2018,43(11):3178-3186
致密气成藏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天然气在致密储集层中能否大规模运移是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天然气地球化学角度,以川中须家河组典型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用天然气组分参数对川中须家河组致密气进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来回答天然气能否在致密储集层中发生大规模运移的问题。川中须家河组气藏平面上大面积断续分布,纵向多个独立气藏互相叠加。研究表明,在横向上,川中须家河组相邻气田之间,相同层系的天然气组分参数有明显差异,天然气没有发生横向运移现象。在纵向上,须家河组内上、下气藏之间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符合天然气运移分馏规律,说明天然气也未发生明显的垂向运移。换言之,须家河组致密气是原地或近距离聚集成藏,天然气没有经过大规模运移。  相似文献   

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主煤层埋深较深、致密砂岩产气层数较多的特点,分析了区内煤储层特征,评价了深部煤层气及致密砂岩气的资源潜力。研究表明,区内构造简单,以单斜构造为主,东中部局部地区发育断裂,煤储层相对稳定,储层压力呈欠压-常压状态,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深部5号和9号煤层以半亮型的肥煤到焦煤为主,储层物性较好,且9号煤层资源潜力较大,是深部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煤层;致密砂岩展布主要受控于煤系地层沉积特征,在北部地区相对发育。研究认为,该区有利于深部煤系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多层共采,而中南部地区为煤层气单采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成藏要素及其特征、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关系、油气成藏机理等多项研究,总结了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的3个主要要素,即成藏期古构造、烃源岩和储层。齐家地区长期受西北高、东南低古构造格局控制,物源主要为北部物源影响,青二三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部,且深部优于浅部;高台子油层储层北部相对较厚,而物性特征则浅部优于深部。油气成藏主要受3个要素成藏期空间配置:受先致密后成藏、压实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影响,以及油源供给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油气主要分布于储层物性较好、多油源汇聚古凹陷周边斜坡带;同时,运移输导量越大、砂地比越低、盖层越发育,越有利于形成纯油区;另外,活动断裂可作为油气垂向输导运移的通道,开启断裂附近油柱高度高,油水界面上移,导致上部储层油水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构造、沉积、煤岩煤质、含气性、保存条件入手,详细阐述气田的气藏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织金煤层气田具有宽缓的次向斜构造、断层发育少;地层处于潮坪-三角洲-泥炭沼泽有利的成煤沉积环境;主力煤层具有"层数多、物性好、保存条件好、含气量较高、储层压力高、资源丰度高"的赋存特点。龙潭组下煤组四套主力煤层(20、23、27、30号煤层)地质条件最好,资源丰度最高,为Ⅰ类储层,中煤层2套主力煤层(16、17号煤层)和上煤组2套主力煤层(6、7号煤层)资源丰度次之,为Ⅱ类储层,综合评价气田为中型、中丰度、浅层气田。  相似文献   

7.
基于天然气赋存特征与勘探开发存在密切关系,为了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U-1井上古生界沉积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储层物性条件及含气性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U-1井含煤地层非常规天然气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主要发育潮坪-三角洲沉积,盆地持续沉降形成气藏,源内、近源成藏组合构建垂向多套天然气成藏。研究区发育页岩-砂岩-页岩、页岩-煤-页岩和页岩-煤-砂岩-页岩三种赋存模式,其中页岩-煤-页岩模式总含气量较高,适合煤层气开采;页岩-煤-砂岩-页岩模式次之,适合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综合开采;页岩-煤-页岩模式适合致密砂岩气藏开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塔勒德萨依勘查区CS-1井所获得的煤储层参数和排采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勘查区内的煤储层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CS-1井煤储层具有煤层埋深大、主力煤层间距小、顶底板封盖效果好、煤体结构较破碎、储层压力高、渗透率中等、含气饱和度与临储比高的特点。CS-1井主力煤层含气性和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具有较好的煤层气产能前景。勘查区内构造简单,煤层分布稳定,CS-1井在本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该井的分析研究,显示勘查区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双城地区构造、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沉积环境,大量排烃期前形成的断层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研究区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双城地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区内扶杨油层的油气成藏受构造、储集条件、断层和储层匹配形成的有效圈闭和优势运移通道4个因素控制。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作为东北亚中新生代残留盆地群中最重要的盆地之一,是大庆油田外围勘探主力探区。绥滨坳陷烃源岩、储层发育,油气成藏期早,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储层致密,具有良好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但构造演化复杂,盆地在晚白垩系盆地遭受抬升剥蚀,原生气藏遭受破坏,所以恢复剥蚀前构造特征是寻找残留油气藏的重要手段,通过Ro、地层趋势等方法恢复了剥蚀厚度,指出了原生致密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煤系"三气")资源丰富,研究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共生聚集机制有助于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煤系有机地化与储层物性相关测试数据,分析了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生烃物质基础与储层特征;基于典型钻孔的沉积序列、岩性组合和气测资料,建立了三类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模式并探讨了其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特征;通过成藏过程和成藏动力分析,评估了盆地内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共采前景。研究认为: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生烃物质基础雄厚,天然气生成、运聚的宏观动力条件和储层条件时空配置得当,共生成藏条件良好;石炭-二叠系山西组与太原组发育"三气"共生和两种"二元"气藏共生组合,联合勘探开发前景较好,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单独开发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煤系气共生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系气共采成为可能,而煤系气共采的前提便是煤系气的共生,所以探讨煤系气共生的问题对共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煤系气生储盖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岩芯观察及野外地质考察,总结了煤系气的共生组合模式,综合沉积、构造和成岩作用,初步探讨了煤系气共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本溪组8+9号和山西组4+5号煤层为主要的烃源岩,暗色泥岩也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砂岩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值6.2%,渗透率平均值0.14×10~(-15)m~2,属于致密砂岩范畴;致密砂岩层、泥页岩层和煤层可以互为盖层;致密砂岩、泥页岩和煤层两两之间的组合模式具有14种,煤系气的共生组合模式具有4种。其中的两种或多种组合,构成了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的混合共生;沉积作用对煤系气共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成岩作用对煤系气的共生具有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油气勘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以砂岩地层为主,但砂岩储层表现为薄砂薄储,埋深大,物性差,勘探难度大,效益开发风险大,制约了川西油气勘探进程。川西须家河组主要为砂泥岩互层,泥页岩单层厚度和累计厚度均较大,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碳量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Ro在1.1%~2.3%,处于生烃高峰期,生成的天然气一部分运移到砂岩储层中,形成构造气藏及致密砂岩气藏,大部分天然气以游离和吸附状态存在于泥页岩中,为页岩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分析认为,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具有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共生的特点,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开发手段都以压裂造缝为改造工艺,具有相似性,为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砂—泥岩一体化勘探提供了条件。研究得出,对川西须家河组非常规气勘探不能“单打一”,应有针对性地对砂岩、泥页岩实行“组合拳”式的综合勘探,从而发现更多的天然气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河北省煤系天然气资源潜力,揭示其耦合成藏作用,采用等温吸附、TOC含量测试、X衍射、岩石热解、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显微组分镜鉴、脉冲渗透率等试验测试,对源-储地化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各赋煤构造区煤系沉积-构造演化史,进行煤系天然气资源评价并揭示其成藏作用。结果显示:河北省煤系天然气资源丰富,煤层气资源量39 015×108m3,页岩气资源量33 447×108m3,致密砂岩气资源量24 000×108m3,石炭二叠系占绝对优势;烃源岩有机质以Ⅲ型为主,成熟度Ro介于0.5%~3.0%,以成熟—过成熟阶段为主;煤对煤系天然气藏起决定作用,富有机质泥页岩起关键作用,泥页岩的厚度优势弥补了有机质"欠缺";煤系储层连通性较好,属低孔低渗型,二次生烃作用是煤系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共生调节机制煤层气表现为层间调节,页岩气为层内调节,砂岩气为协调调节;基于共生调节机制和空间叠置关系,将煤系天然气藏分为"远源"致密砂岩气藏、"自源"页岩气/煤层气藏和"自源+他源"叠合气藏3类,后者包括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梁冰  石迎爽  孙维吉  刘强 《煤炭学报》2016,41(1):167-173
煤系地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煤系地层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认识还较薄弱,资源勘探开发程度也都比较低。根据气藏合层开采经验,把煤系地层视作一个整体,综合勘探开发煤系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不仅可以减少勘探开发成本,增大非常规天然气总储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还可以提高气井使用效率和单井利润。将煤系地层中的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称为"煤系三气",从煤系地层岩性分布特征、煤系气体成藏机理、不同类型含气储层特征和开采特征等方面分析煤系"三气"共采可能性及共采急需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陈梦思  张浩 《中州煤炭》2018,(11):119-123,129
透镜体砂岩油藏是指由同时沉积的泥岩所包围的、完全充满着油气或部分充满油气的断续条带状砂体或透镜状砂体构成的。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及其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变化都与岩石的形成过程相关。针对砂岩透镜体油藏的非均质性严重、相变快等特点,采用相控建模软件,结合确定建模与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出油藏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参数分布模型。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沉积相概率分布与井沉积相基本符合,储层的三维模型垂向砂体识别精度相对较高,在与井栅状图对比修改之后总体的符合程度很高。以沉积相作为约束条件时,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正态变化图形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相似程度较高;拟合出的渗透率、孔隙度及净毛比的图形与井栅状图相互对比修改后总体符合程度高,为油藏的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地区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油砂,累计厚度达7.5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9.27m,最大单层厚度3.5m,埋深在40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岩屑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经构造抬升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并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17.88万t。  相似文献   

18.
秦勇  梁建设  申建  柳迎红  王存武 《煤炭学报》2014,39(8):1559-1565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律,讨论了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勘探前景。结果显示:区内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十分普遍,区域和层位显示差异较大;砂岩气发现几率相对较高,页岩气品位相对较好;下石盒子组具有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太原组具有页岩储层厚度品位,山西组具有砂岩储层厚度品位。研究认为,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层位为太原组,砂岩气最有利层位是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也有一定的砂岩气和页岩气勘探潜力。以此为基础,初步划分出独立砂岩气、独立页岩气、煤-页岩-砂岩互层气组合3种气藏类型,认为砂岩气和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总体上沿复向斜轴部呈NNE向展布。其中,沁源区块中—南部、郑庄区块-马必区块-沁南区块结合部、柿庄北区块西北部3个核心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