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密闭容器内部超细水雾与甲烷/空气爆炸火焰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大涡模型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分别对爆炸火焰流场和甲烷/空气燃烧过程进行计算;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连续相和离散相方程进行耦合求解,实现气液两相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传递。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详细分析了水雾导致爆炸增强与抑制的机理。结果表明:水雾吸收的汽化潜热大于显热,且两者均远大于液滴的动量吸收作用;水雾吸热和汽化膨胀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增强和抑制爆炸两种相反的结果,液滴粒径、速度和水雾质量浓度将影响火焰面的温度、导温系数、脉动速度和湍流尺度,进而影响火焰传播速度和容器内部的热增速率。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超细水雾作用下甲烷-空气爆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模型计算爆炸流场瞬态流动过程;考虑了水雾的蒸发、汽化过程以及气液两相间的质量、动量和热量交换,通过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分别对连续相与离散相进行计算,交替求解离散相与连续相的控制方程实现气液两相间的耦合求解;分析了水雾粒径对爆炸火焰反应区作用程度以及热量交换速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抑爆粒径并解释了粒径导致抑爆效果差异的原因;水雾粒径通过与火焰反应区的作用程度和蒸发速率影响气液两相间的热量交换速率,进而影响火焰传播速率和爆炸强度;为实现爆炸强度的有效抑制,水雾粒径选取的条件应保证水雾在反应区完全汽化。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超细水雾抑制甲烷爆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受限空间内二氧化碳-超细水雾对甲烷爆炸的影响,通过自行设计的120mm×120mm×840mm半封闭透明的甲烷爆炸实验台,开展不同气雾比二氧化碳-超细水雾对化学当量比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抑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和超细水雾结合的抑爆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抑制剂效果之和;CO2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甲烷气体的爆炸压力、压升速率和爆炸火焰的传播速度均随着超细水雾体积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当单独加入体积分数为2%CO2和1.4mL超细水雾时,两种工况下压力峰值下降之和为72.3mbar;而在两者共同作用下,9.5%甲烷爆炸的超压峰值下降了92.95mbar,说明二氧化碳-超细水雾抑制甲烷爆炸时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5.
超细水雾-多孔材料协同抑制瓦斯爆炸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超细水雾与多孔介质在协同作用下对多孔介质淬熄效果以及多孔介质上游爆炸超压的影响,自行设计并搭建了尺寸为80 mm×80 mm×1 000 mm透明有机玻璃瓦斯爆炸管道实验平台,研究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多孔材料孔径及孔隙率对9. 5%甲烷压的协同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改变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多孔材料孔径以及孔隙率,在多孔材料上游,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和最大爆炸超压有着显著变化,随着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增加,火焰锋面传播速度峰值和爆炸超压逐渐减小,爆炸超压峰值出现时间随之缩短,而随着孔径的减小,火焰锋面传播速度也逐渐减小,压力衰减率明显增加。同时,超细水雾和多孔材料的组合方式对瓦斯爆炸具有耦合抑制作用,管道内通入超细水雾可吸收反应区大量热能,降低反应速率与火焰传播速度,此外多孔材料的存在吸收了部分前驱冲击波,破坏正反馈机制,因此两者协同抑制优于单一抑制效果。放置在管道中的多孔材料使得传播火焰淬熄,且添加的超细水雾降低了多孔材料上游的超压,但是一旦多孔介质淬熄失败,火焰湍流加剧,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事故发生。此外,与9. 5%甲空气预混气相比,孔隙率为87%,孔隙密度为20 PPI和超细水雾质量浓度为1 453. 1 g s,下降比例达到44. 23%,且多孔材料上游的最大爆炸超压为6. 13 kPa,降低了40. 62%,抑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7.
超细水雾抑制瓦斯爆炸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超细水雾冷却效率高,吸热效果好的特点,对“瓦斯—空气”混合气体在不同量超细水雾氛围内的爆炸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超细水雾氛围内,瓦斯爆炸的火焰传播速率明显降低,起爆阶段的火焰传播加速度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火焰在实验管道内的传播时间显著延长,并且发生了火焰驻停现象,但爆炸感应期变化不大。这表明超细水雾较高的吸热效率有效地消耗了瓦斯爆炸燃烧生成的一部分热量,削弱了火焰传播的能量。如果在超细水雾中再加入某些能够起到化学抑制作用的添加剂,形成含添加剂的超细水雾,就能更为有效地抑制瓦斯爆炸火焰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荷电细水雾抑制瓦斯爆炸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荷电细水雾对瓦斯爆炸的抑制效果以及抑爆机理,根据静电感应原理,自行设计了小尺寸的荷电细水雾发生装置,并开展了荷电细水雾抑制瓦斯爆炸的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了在不同荷电极性、荷电电压以及雾通量下,荷电细水雾对瓦斯爆炸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荷电细水雾较普通细水雾能更有效地降低瓦斯爆炸压力峰值以及火焰传播速度,且随着荷电电压的增大,荷电细水雾的抑爆效果显著增强。同时荷负电荷的细水雾较荷正电荷的细水雾抑爆效果更好。当荷电电压为8 k V时,荷电细水雾使瓦斯爆炸压力峰值下降64.7%,升压速率下降33.03%,火焰传播速度下降34.9%。 相似文献
9.
10.
11.
超细粉体云幕抑制大型管道内瓦斯爆炸火焰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357 mm、长32.4 m的管道中,以电离探针作为爆炸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检测手段,利用自主研制的爆炸抑制装置,开展了超细粉体云幕抑制体积分数为9.5%的瓦斯爆炸火焰传播的研究。结果表明:触发时间为125 ms条件下,采用超细ABC粉体抑爆剂,能使爆炸火焰传播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抑爆剂充装量为800 g时,爆炸火焰得以完全熄灭;就抑爆介质而言,其爆炸抑制效果依次为:超细ABC粉体、超细SiO_2粉体、普通ABC、超细Mg(OH)_2;抑爆装置触发时间大于一临界值时,仅能够减弱火焰传播,而不能将其完全熄灭。 相似文献
12.
张莉聪;李斯曼;徐景德 《煤矿安全》2025,56(4):19-25
为探究N2−水雾气液两相耦合对甲烷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基于自行搭建的中尺度激波管道,首先分析了不同喷射压力的N2对甲烷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然后通过Fluent对N2−水雾在不同喷射位置下的火焰传播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N2抑爆的性能与其喷射压力密切相关,在喷射压力为3.5 MPa时,火焰传播速度大幅度降低,爆炸开始被抑制;喷射进入管道的N2受火焰运动的影响,大多被推动到管道下游与甲烷预混气体混合,稀释甲烷浓度;N2相对水雾会率先扩散稀释甲烷浓度,之后两相耦合抑制火焰波与压力波相互促进的加速机制;水雾和N2交错喷射时的抑爆效果优于平行喷射和对向喷射。 相似文献
13.
The principles of fine water mist explosion-extinguishing system was introduced The defects of current systems were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a new water column curtain and the explosion-extinguishing mechanism were given. Using water column curtain to suppress methane explosion in experiment pipes was conducted. The photos were written with schlieren photograph system.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effect is perfect. 相似文献
14.
刘丽;孟祥豹;陈记合;张延松;王桐;石磊;吴阳;吴琦岩 《煤矿安全》2025,56(3):75-83
磷酸铵镁(MgNH4PO4·6H2O)是污水处理管道中易生成的一种含磷管道堵塞物,为研究其对甲烷/煤尘复合爆炸的抑制效果,对磷酸铵镁晶体颗粒进行机械化学改性,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磷酸铵镁粉体(S-MAP),并用改进的哈特曼火焰传播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20%、40%、60%、80%)的S-MAP对甲烷/煤尘复合爆炸火焰传播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S-MAP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火焰传播速度、高度和亮度;随着S-MAP质量分数的提高,火焰传播高度由高于900 mm降低至134 mm,火焰传播平均速度由8.76 mm/ms降低至0.51 mm/ms;当S-MAP质量分数达到80%时,整个火焰传播过程只呈现微小火焰,可抑制住火焰的传播;抑爆机理方面,S-MAP分解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起冷却作用,热分解产生的中间体能够吸附爆炸自由基以阻断爆炸链反应起吸附爆炸自由基作用,热分解产物能够稀释爆炸空间内氧气和可燃气体的浓度,同时热分解产物能够吸附在煤尘表面而隔绝氧气和热量的传递起窒息作用,三者的耦合效应抑制了甲烷/煤尘爆炸火焰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5.
煤矿瓦斯爆炸水幕抑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水幕抑爆系统,并对其抑爆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研究表明,水幕抑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抑制井下瓦斯爆炸过程。水幕抑爆系统在喷嘴主要参数、安装方式、水幕间距确定情况下,抑爆效果主要与各装置安装位置、喷雾压力、喷雾强度和水幕带长度有关。水幕抑爆系统的研制,为有效抑制井下瓦斯爆炸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特别是对煤矿发生的二次爆炸或多次爆炸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而且可以降低由于爆炸反应升高的环境温度,保护水幕设施后的人员和设备,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的二次爆炸。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