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烧成温度对同一坯、釉配方试样的显微结构及其基本性能的影响。试验证明,当烧成温度达到1210℃以后,继续升高温度(但不过烧)胎层中的莫来石含量有所增加,且存在于胎层中的莫来石有一次鳞片状和二次针状的两种形态;釉层中的气泡随着温度升高,由小变大,气泡个数由多变少。气泡小,气泡顶至釉表层距离越大者,其釉面光泽度越好;釉面的白度随着温度升高稍有降低;瓷胎的透光度则随温度升高相应提高;胎、釉的线膨胀系数(20~900℃),随着试样温度升高,都有所降低,但釉的降低比胎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实验探究了n(Fe_2O_3)/n(MgO)和n(CaO)/n(MgO)对茶叶末系釉釉面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SEM-EDS和色度仪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Fe_2O_3)/n(MgO)的提高可获得米白、蛋壳黄、茶叶末、仿古铜等艺术效果釉面;XRD与EDS结果表明釉中晶体为Ca-Mg-Fe-Al型混合辉石。随着n(CaO)/n(MgO)的增加,釉中晶体数量减少,分相作用增强,釉中分相结构由分散蠕虫状变化到连通蠕虫状再到孤立的圆点状液滴。当n(CaO)/n(MgO)大于2时,釉面b*值减小,这是由于分散相的瑞利散射作用,釉面泛蓝色。结晶与分相存在使得茶叶末系釉具备多种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莉  张培志 《陶瓷》2012,(6):22-25
主要研究了釉料的组分、细度、烧成制度等工艺参数以及釉料的高温性能对釉面针孔缺陷形成机理的影响,并借助高温热台显微镜观察釉熔体中气泡的产生、发展及消除全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气泡在釉层内部的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出针孔、波纹缺陷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超  张力 《硅酸盐通报》2020,39(12):3971-3976
针对传统结晶釉产品普遍存在的烧成温度高、保温时间长、连续化生产难等问题,以钾长石、方解石、氧化锌、玻璃粉为主要原料,在1 220 ℃成功烧成K2O-Na2O-CaO-ZnO-SiO2-Al2O3系陶胎结晶釉,重点研究了窑炉冷却制度和着色剂对釉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过程中,1 100 ℃“定点保温”3 h,2%(质量分数)NiO和2%(质量分数)CuO的着色剂组合可使陶胎釉面呈现直径约4.5 cm、白色花边、绿色内簇的花状粗晶;在速率为125 ℃/h的“缓速冷却”制度下,可生成内部绿色放射状晶簇、宏观尺寸约8 mm、美观自然且边界清晰的“梅花状”晶体。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仪(EDS)、XRD等分析对典型“梅花状”晶体的显微结构、化学组成等进行了表征,发现其内部存在着六边形柱状、针状等同晶异构硅锌矿晶体。六边形柱状晶体主要聚集在“梅花”中心,由于垂直釉面方向空间受限而长大缓慢,其尺寸普遍在2 μm左右;针状晶体主要平行于釉面并向“花瓣”放射生长。底釉非晶玻璃相中存在大量纳米级分相微球结构,呈现出豆绿乳浊效果。Fe2O3、CuO、MnO、NiO的两两组合可使陶胎釉面呈现窑变多色的釉面结晶效果,其中Fe2O3与MnO,以及NiO与CuO的着色组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分析了釉泡的结构和矿物组成变化。作者认为釉泡是由于熔块中仍含有未熔融的硅酸锆晶体,使得高温时釉面局部粘度变大,致使气泡被裹挟未能完全排出所造成。提高熔块质量,调节烧成制度是克服釉面釉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日用瓷釉中气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振宏  赵达峰 《中国陶瓷》2000,36(5):15-17,36
本文通过国内外日用瓷显微结构的观察,釉中气泡和石英的统计,定量给出了各国瓷釉中气泡的分布概率。研究了釉中气泡的大小、分布、釉层厚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提出了提高釉面质量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长石质透明釉的显微结构与釉面光泽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各氧化物对釉面光泽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釉层中的气泡、未熔解的石英颗粒及晶体越少,则釉面光泽度越好;增加K2O,Na2O,CaO,MgO,ZnO的含量,亦有利于光泽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整釉式中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摩尔数,制备了一系列在较低的温度(1180℃~1220℃)下快速烧成的无光釉。采用扫描电镜对釉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无光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釉层中存在微细的晶体,从而造成釉面无光。  相似文献   

9.
张玉冰 《河北陶瓷》1998,26(2):38-40
论述了长石质透明釉的显微结构与釉面光泽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各氧化物对釉面光泽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釉层中的气泡、未熔解的石英颗粒及晶体越少,则釉面光泽度越好;增加K2O,Na2O,CaO,MgO,ZnO的含量,亦有利于光泽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包裹型镉硒红在三种不同基础釉中的发色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三种不同的熔块作为基础釉,研究ZrSiO4晶体包裹Cd(SxSe1-x)色料在其中的发色及外加不同含量Zn、Ca、Mg、Si、Na对发色和釉面质量的影响,并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刘干平  张海滨 《佛山陶瓷》2024,(1):14-18+29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逐步外加碳酸钡配制7种釉,分别施于龙泉窑白胎和铁胎上进行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烧制实验,通过观察釉的成熟度、玻化程度、平滑度、光泽度、透明度、气泡、裂纹、晶体分布、呈色等性状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图,推论出外加氧化钡对釉的始熔温度、高温粘度、热膨胀系数、析晶和光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逐步外加氧化锌配制7种釉,分别施于龙泉窑白胎和铁胎上进行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烧制实验,通过观察釉的成熟度、玻化程度、平滑度、光泽度、透明度、气泡、裂纹、晶体分布、呈色等性状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图,推论出外加氧化锌对釉的始熔温度、高温黏度、热膨胀系数、析晶和光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德化陶瓷工业常用原料,采用正交与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釉料配方中黑泥、瓷石、长石、锆英粉的量以及釉层厚度、保温时间、烧成温度、干燥方法等因素对釉面流纹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釉料配方及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釉料组成是影响流纹釉效果的内在因素.当面釉中黑泥加入量为8%时,可使釉面在干燥时开裂;瓷石加入量为61%时,会...  相似文献   

14.
范金岭  李新伍 《陶瓷》2013,(21):22-25
在卫生洁具生产过程中,釉面针孔和气泡缺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缺陷。因此,如何减少釉面缺陷成为生产环节控制的重点。笔者从理论和生产实践方面介绍了泥釉用原料、泥釉配方、泥釉制备、生产工艺过程、烧成操作等方面对卫生陶瓷质量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卫生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此类缺陷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张培志 《陶瓷》2012,(11):22-25
主要研究了釉料的组分、细度、烧成制度等工艺参数以及釉料的高温性能对釉面针孔缺陷形成机理的影响,并借助高温热台显微镜观察釉熔体中气泡的产生、发展及消除全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气泡在釉层内部的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出针孔、波纹缺陷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建陶行业全抛釉气泡存在的难题,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全抛釉气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揭示了坯体、底釉以及全抛釉的相关性能与气泡的关系。结果表明:全抛釉始熔点应与坯体的烧结性能以及底釉的融熔特性相匹配,严格控制全抛釉的高温黏度及表面张力有利于控制抛釉层中的气泡的数量和尺寸。全抛釉中形成一定量的晶体对气泡的控制和稳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出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青花瓷样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无损分析.结果表明,龙虎山大上清宫青花瓷胎中Al2O3含量均值为22.2%,明显高于景德镇周边瓷石原料,应为使用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青花瓷釉采用了釉灰加釉果的配方,釉灰和釉果的使用比例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证明,元、明代青花瓷胎的配料大致是高岭土10——25%,瓷石90——75%,而清代配料是高岭土30——60%,瓷石70——40%。历代青花瓷釉是由釉石加釉灰配成,它们的组分变化与年代关系较少。对于官窑青花来说,在瓷釉配料中釉灰的加入量与瓷胎的厚度有一定关系,一般厚胎釉灰加入量高(9——16%),中胎居中(7—13%),薄胎较少(1—10%)。  相似文献   

19.
微晶玻璃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使用,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使用微晶釉来取代传统釉从而改善陶瓷制品的表面性能。微晶釉主要是通过控制釉原料在烧成过程的析晶而得到的,因此深入地了解晶体的成核与长大过程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综述了釉中常见的三种晶体,硅酸锆、氧化钛和堇青石的析晶过程,同时也简单探讨了析晶的机理以及晶体和结构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鉴定了十五种历代德化白瓷和影青典型样品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物理和陶瓷性能。为了了解古代德化白瓷和作为重要技术因素之一的原料之间的关系,尚对两种当地产的瓷石作了研究。 从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发现: 德化瓷胎和釉中钾含量高,此与当地原料的特性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适应于素雕而避免烧成过程中变形的优点;德化地区的瓷石与景德镇地区所用瓷石是相似的,它主要是由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和长石等组成;明代制釉的釉灰用量是宋代用量的一半,德化白瓷釉应属典型的钾-钙质釉;在德化地区北宋和南宋时期仅使用还原气氛烧成,元代以后,特别是明代才熟练地掌握了氧化焰烧成技术;在明代的“猪油白”瓷器胎中的钾含量与釉中相近,有时甚至超过釉中含量,这就是为什么明代德化白瓷看起来有象玉石一样的半透明感的缘故;近代德化白瓷的氧化铝含量比古代瓷器中高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