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探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文章对“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分析,阐释新时期食品产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产学研三赢合作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高等院校面向人才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马磊 《纺织导报》2016,(11):148-148
服装行业新业态背景驱动下,针对低层次设计人员趋向饱和,急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导向,浙江理工大学依托30多年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经验成果,确立培养服装设计拔尖人才为培养新目标。通过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明确服装设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解决企业与人才培养无缝链接问题,促进并拉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既是提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真正实现应用学科教学价值,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新时期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华 《西部皮革》2023,(3):72-7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这对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近几年来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发生的变化,文章以服装设计为例,从当前时代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入手,详细分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细致地阐述了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并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和思路进行了解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卓静 《纺织报告》2023,(12):87-89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链正处于快速革新与发展阶段,在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数字化人才成为当前产业的迫切需求和痛点。高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不断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数字化智能化人才,提高时尚服饰行业数字化人才的就业质量。基于此,文章对服装设计专业“四维协同”数字化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温兰  邹平 《辽宁丝绸》2010,(3):34-36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创新性要求较高,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纲要、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设计要符合创新要求,只有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符合创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新工科”的内涵及要求为导向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反向设计机制、“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循环工作机制。搭建由基础认知实践平台、专业导向实践平台和创新融合实践平台三部分构成的能力递增式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以及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期望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新工科复合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8.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具有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有极高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育人模式展开研究及实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作用及效果,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总要求基础上,重点突破学生的项目化工程技术能力培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打造一支高频素质的校企师资队伍,形成一整套制度化成果,有效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最终培养出更好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双主体、四递进、六对接”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服装行业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服装专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提出思考,提出一种"内外协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内修润心,外炼砺艺"的育人目标,使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当前服装企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社会对职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中职烹饪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就为“1+X”证书制度的融入提供了契机。在中职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提高学生日后的岗位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烹饪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分析了“1+X”证书制度的优越性,最后就如何在中职烹饪专业推行“1+X”证书制度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丽 《西部皮革》2023,(17):68-70
服装设计专业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培养方式,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服装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理念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并基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对如何进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1+X”证书制度属于职业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1+X”证书试点影响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对工业机器人“1+X”证书考核点进行整理细化,将证书考核的具体内容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融通,进一步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高职院校发展都十分有利。基于此,文章主要对“1+X”证书试点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分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背景和现存问题,提出了“1+X”证书试点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磊 《纺织导报》2016,(10):154-157
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天津工业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校企协同育人为关键的思路,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以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专业方向为试点,对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了当前行业、企业对创新型纺织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及人民美好生活对服装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教育基本理念落后,仍以"教"为中心,未能瞄准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面向学生培养需求开展教学活动,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健全,  相似文献   

16.
服装设计专业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目前高校过于强调艺术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直接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践表明,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机制和模式,旨在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以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重构学科体系、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革新评价机制和校企一体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满足新能源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以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选择三导师制模式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工程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实行“事务导师+科研导师+行业导师”的三导师制育人模式,建构“德育+学术+技术”的人才培养框架,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科研素养和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冷链物流产业和食品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食品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食品物流类专业中存在的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过程相“脱节”、技能培养与岗位实战能力需求相“脱节”、产业提档升级的人才需求与“懂得成果转化、创新创业,能够解决现场综合性问题”的人才培养相“脱节”的共性问题,结合调研数据和理论分析,通过食品物流类专业“岗课赛证转创”综合育人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补齐食品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短板,切实保障食品物流供应链的安全,提高食品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物流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连接缺口,致使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又不能很好地胜任于服装设计岗位。服装设计教育应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对流式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