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鲁锦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鲁锦的织造技术进行探究,并收集、整理大量的鲁锦图案,用工程技术学的方法探讨了几种典型图案的织造技术,重点分析经线显花技术,认为日本博多织与鲁锦之间在经浮显花技术存在一定历史渊源。通过鲁锦“包袱带”加工,分析独特的“挂经”织造技术。基于鲁锦“七个字”织纹图案,剖析源于古代的一经穿多综的省综穿综方式,并分析鲁锦的挑花技术。认为鲁锦的部分织造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是用现代织机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柯尔克孜族毛织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艺术性和独特的织造工艺。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记录了传统"喀贾热"织花毯的织造过程和方法,从中提取了制作"喀贾热"的特色工艺。研究显示:"喀贾热"是在原始三角织机上采用经线分层排列、三梭控制分层的方法织造而成的经线显花的复杂经二重组织织物,其反面呈现的长浮线与正面图案相同,通常由女工根据经验和预设图案手工挑经形成。此研究分析有助于对柯尔克孜族"喀贾热"传统织造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挑经通纬织造工艺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织花技艺。实地考察河北威县挑经通纬织花技艺发现:其织法类似提花工艺,只是图案及提花顺序不用提前编排花本或制作纹版,而是参照预先绘制的纹样,采用简单的四蹑四综老式织机,借助挑花棒手工将显花经纱挑起,通梭引纬后交织显花。挑织纹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最简单的设备上完成了提花织机才能织造的花型,操作方便,变化灵活,是一种十分宝贵的传统织造技艺。  相似文献   

4.
金禹任  苏淼  赵丰 《丝绸》2023,(7):150-158
丝织物机头织款是指在缎首位置织入该缎匹的织造地点、织造机构、织物品类等相应文字的一种款识形式。机头织款是中国古代丝织物上文字的记录形式之一,也是20世纪初中国丝绸制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大量该时期机头织款文物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该时期整体的时代变迁,归纳了丝绸织物机头织款的款识文字组成形式和工艺特点。以目前所收集的相关文献中和博物馆馆藏的机头文物信息为对象,从织款位置、纱线颜色、显色方式等方面对20世纪初中国的机头织款织造形式进行了分类,归纳了该时期官营机构和民营机构丝织品机头织款分布形式和显花方式特点,并且总结电机织物和手工织物机头织款的区别。研究表明,按照图案的分布形式可以将机头织款分为单行式、多行式和特殊形式三大类;按照显花工艺为标准可以分为经纬交织显花及非经纬交织显花两大类;电机织物和手工织物可以按照织造原料、显色组织、款识内容三大点来区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制丝的国家,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里斯”(丝国)。殷商已有绢、文绮、刺绣。周代有罗、纱。战国的经线显花织锦已于临淄、长沙发现。汉代丝织工艺空前提高,出现彩锦。汉代丝绸,无论从织造规模、工艺、品种、纹饰都比战国时有飞跃发展。当时民间织物,大量是麻葛,大宗的丝绸在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长安皇宫有东西织室,齐郡临淄两汉设三服官供宫廷需要。当时临淄丝织业发达,齐人“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1]临淄三服官,春  相似文献   

6.
何云菲 《丝绸》1999,(8):42-43
织锦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交织的多重织物,它质地厚重,织纹精细,色彩瑰丽,工艺复杂,代表了丝绸织造的最高水平。我国织锦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汉代织锦已达到很高成就。从西周到南北朝,织锦以平纹经锦为主,通过经线色彩的丰富变化来呈现花纹。唐代织...  相似文献   

7.
陈鋆纯  季铁  彭坚  王斌 《丝绸》2023,(9):112-119
运用智能技术对民族图案进行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但现有民族图案的智能生成研究多聚焦于对智能技术的使用,对民族图案本体的风格特征少有深入挖掘。本文以花瑶挑花图案为对象,在保持其风格特征的基础之上,探索花瑶挑花图案的智能生成形式与方法。首先,对花瑶挑花图案的风格特征描述进行收集和语义归纳,同时通过重要性评估和统计分析提取典型的风格特征因子。然后,对所提取因子进行解析并基于其进行花瑶挑花图案的智能设计形式转换和设定。最后,针对花瑶挑花外轮廓形态方正的数据特征,引入轮廓检测填充模块和形态模块,提出新的模型结构HYCycleGAN对花瑶挑花再设计形式进行智能设计实践,生成可调整的辅助设计方案。实验证明,以花瑶挑花图案风格特征延续为视角的花瑶挑花图案智能设计方法,优化了民族图案智能设计的路径,为民族图案的智能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梅挑花俗称架子花,又名十字挑花,重在挑而非绣,是长期流行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黄梅挑花工艺是在经纬线分明的底布上挑制图案,挑出的图案通过以网格数量行针的方法和十字针法呈现出不同的纹样形态。文章以鄂东地区黄梅挑花动物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案题材、图形构成、纹样造型、色彩规律、图案寓意进行分析,并根据现有知识对兔纹样进行分析再设计,应用现代手法对兔纹样进行设计再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创新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9.
彭稀  周赳 《纺织学报》2020,41(9):67-75
为了构建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体系,并为现代织锦的品种创新提供借鉴,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了中国古代重组织结构织锦的历史沿革,根据重组织结构的接结特点将其品种划分为暗夹型、无结型、特结型和地结型四大类,并分析了这四大类织锦的结构特征、显花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重组织结构织锦的结构演变大致呈现出地组织由无到有、接结特点由无接到特接再到地接、显花特点由经显花到纬显花再到经纬同时显花、浮长由短到长的发展规律;其演变本质是不断优化结构,以改善织锦的性能和外观,使得重组织结构织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丝绸产品中的代表品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花瑶挑花、侗族织锦和苗族蜡染3种不同纺织类手工艺进行设计实践与对比分析,阐述其在单个纹样、组织结构、实现工艺和承载用途上不同的约束规律,以求在设计新视觉形态的同时,能够保留更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文章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图像学方法,考察了红瑶女装的装饰特色、制作工艺与图案意味。研究发现:红瑶服饰集织、染、绣于一体,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研究表明:红瑶妇女之所以那么执着于本民族的服饰打扮,是因为穿瑶衣就是对瑶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她们用服饰打扮,以及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如"漂洋过海纹""老虎爪印"等,共同构筑起一道族群记忆的城墙,承载的是她们对祖先、对族群的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以其抽象的几何形式、简洁的结构、大胆的变形手法保持了传统的楚地风韵;同时,挑花的工艺及当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纹的形式,儒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和农耕文明是其纹样生成的诱因。本文以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为例,对黄梅挑花文化及人物纹样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在保留其内在文化内涵本质的同时,与现代的图案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将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创新性地应用于童装图案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毛纺科技》2021,49(9)
为推动少数民族织锦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针对现有的理论成果多以单一民族织锦研究为主,多元民族织锦对比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及分析比较法,探讨西南苗侗民族织锦特征的异同点。从梳理苗侗民族织锦文化的起源及流变历程着手,对苗侗民族织锦的外观风格、织造工序和附着的社会功能进行系统的对比剖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苗侗民族织锦在纹样规律、织造工艺和社会属性等方面有着相似和共同之处,在色彩调性、图案造型和绣法运用等方面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不同少数民族的织锦文化历经时间更迭,其不同文化元素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韵 《丝绸》2020,57(2):66-7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织锦典型代表的壮侗民族织锦,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了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壮侗民族织锦由于语言相似、地域相连等特点,织锦在图案纹理选用、构图方式组成、织造技艺流程等方面都体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特点,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在图案用色、纹样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国家、区域间相似民族文化融合创新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浮纹绮”是一种传统提花织物,由某学者命名。“浮纹绮”类丝织品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等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个墓地,获得多块文物,虽纹样不同但组织结构相同。学术界对此类文物结构各自观点不同,本文对其进行了结构与工艺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浮纹绮”结构不属于双层、双重(经或纬)组织,为简单提花组织;“浮纹绮”延续了商代经显花的方法,是一块经显花暗花绮;周代“浮纹绮”与殷商“隔经绮”显花原理的区别在于,“浮纹绮”除了地经纱、花经纱分工外,还依靠纬纱一梭地一梭花交替织造显花,经纬纱同时分工协作。对纬纱作用的关注,这与殷商时期的显花工艺有质的区别。本文从结构与工艺分析了“浮纹绮”结构转变成经重组织的过程与原因,以此证明“浮纹绮”的确是由简单组织向经重组织过渡的一种尚未成熟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非遗传统织锦面料进行研究,运用造型分析法、实物调研法,分析织锦纹样造型特征及织造特点,研究织锦面料传统纹样精华及其在现代面料纹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设计实例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织锦面料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使织锦面料及图案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世界认可的流行高档服装面料元素;进一步研究运用我国传统织锦面料元素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为原创设计师提供设计素材。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艾德莱斯工艺研究多带有以今观古的辉格解释操作,常将复制和仿制混为一谈,导致操作工艺现代化和传统工艺科学表征的缺席,不可避免地出现传承危机。为此,本文运用文献查阅、绘图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和田艾德莱斯的制作工序、原理、技法进行了系统概括,并对其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新疆和田艾德莱斯的缫丝工艺对中国古代传统缫车进行改进与简化,更体现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制作工具的一物多用。其核心工艺是扎染经线,形成图案。其织物组织图是六枚变则经面缎纹,可突显经线显花的光泽。其织机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经轴与织轴分离的结构组织,织机六片综采用顺穿法,踏板操作与现代小样织机的顺穿法操作正好相反,可以实现织物组织图的表征,纹板图中的经组织点表示踏下踏板,借此不仅可以织造比较精细的织物,还可以实现机械化。重视艾德莱斯工艺传承人培养,对艾德莱斯工艺与科技结合式创新、跨界融合等,是促进艾德莱斯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蔡欣  苏淼  赵丰  白宁 《丝绸》2012,(8):52-56
研究并分析了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平经类暗花丝织物实物,认为北宋时期,平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大多使用多综多蹑机,纹样简洁,花回小;斜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很可能使用束综提花机,以便生产出更大花回更多造型的组合纹样;中国古代传统的G-G显花技术仍被广泛采用,到辽宋以并丝织法织绫为最;织物艺术风格的淡然回归,织物织造技术的锐意进取当归功于北宋鼎盛繁荣之文化与空前发展之科技。最后推测性总结出北宋时期此类丝织品的纹样风格及决定其纹样风貌的织造工艺。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祖雅妮  苏静  张毅 《丝绸》2023,(5):135-142
晕裥锦是蜀锦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应用广泛的一类织锦,其特种晕裥技艺构造了蜀锦独特的艺术效果。蜀锦技艺独具特色,本文为了研究唐宋时期蜀锦晕裥技艺在织锦上的艺术效果,以唐宋晕裥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外观风格、晕裥艺术、织造工艺、组织结构、应用范畴方面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唐晕裥锦是将染色经线通过独特的牵经技艺配置出色彩衔接自然的“彩条晕裥”,色彩绚丽、以斜纹为基础组织,多为服饰和寺庙用锦;宋晕裥锦则是通过锦纹与色光的融合形成色光叠晕的“环圈晕裥”,色彩典雅、以斜纹和缎纹为基础组织,多用于服饰和书画装裱装帧。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蜀锦晕裥技艺这一特种工艺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为现代织物创新设计提供灵感。  相似文献   

20.
梅月姣  吕钊  黄霞 《丝绸》2024,(1):120-128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出土于尼雅遗址,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意蕴独特。目前对于此织锦上动物图案身份的研究,众多学者仍结论不一。文章以此织锦中争议较大的动物图案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重证据法,通过对汉代不同文物上同种类型的动物图案与文献的比较分析,对此织锦上争议较大的动物图案,如鸾鸟、鸵鸟和青龙的身份进行探究,并探讨了动物图案的寓意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