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建筑师应该是世界上每年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我感觉崔总大概是中国每年亲自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因此他也应该是世界上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而尤其难得的是他可以将每个设计都控制得很有质量,建成的完成度很高,这对中国巨量的建筑和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值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建筑师学习。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是他当年几十个设计项  相似文献   

2.
《重庆建筑》2009,(8):6-6
著名建筑师冯·格康曾表示,他在中国设计的所有作品中,重庆大剧院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建筑,因为这是我为它量身订做的。”  相似文献   

3.
2002年.库啥斯在《大跃进》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最强大的建筑师,他们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建造最多的建筑。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的1/10.用1/5的时间建成美国5倍的建筑量,  相似文献   

4.
周琦 《建筑与文化》2012,(12):13-13
真正意义上西方概念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群体出现不过百年,这一百年中的成长历程是曲折的。但目前为止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地位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相比,不论在劳动强度、设计质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距离,原因何在?当下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建筑舞台。但在其中能够有多少中国建筑师真正参与我国自有建设项目的原创设计,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待遇?中国建筑师群体应该如何认识自身优势和缺失?为何已经走入正轨的建筑学教育没有持续的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建筑人才?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5.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6,(7):143-143
自从10多年前与黄星元总建筑师相识之后,我一直以为,黄总是我国设计工业建筑的建筑师中的一名佼佼者,前些年他的作品一经发表都会引起我的注目。未料,在这本书里反映的却不仅是工业建筑,还有酒店、办公楼、体育馆、工人文化宫等等。想了想,我认定,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虽然都会设计理很简单不能排除所长,但也必须是什么都会设计,甚至什么风格的都能设计。道理很简单,建筑处于不同的地段,业主有不同的要求,职业建筑师则必须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杨廷宝生前.他的学生曾问过他,您一生中设计过那么多不同功能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6.
对话马岩松     
<正>UED: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可谓全球建筑实践的热土,国外建筑师纷纷将重要的文化建筑、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收入囊中,相对而言,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国际实践和影响力,却进展缓慢。这方面MAD应该是一位开拓者,也是我们希望在本期杂志中探寻的——马岩松和MAD的国际实践之路。马岩松:我回国的时候是2004年,中标第一个国际项目是在2005年底。这里就  相似文献   

7.
编织的建筑 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美术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物。但同时,建筑师还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坂茂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坂茂常以大胆使用纸管等廉价而脆弱的材料闻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公益建筑的研究和建造,是一位对社会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建筑师。此次的阿斯彭美术馆项目,坐  相似文献   

8.
<正>程泰宁:作为建筑设计师来讲,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就是我们做设计时要有世界语境。我提倡公平竞争,也提倡双向交流,但我们要有自信,这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有些建筑师不太自信,把西方的东西看得高不可攀。我觉得应该尊重西方建筑文化,看到他们好的地方。但你不能不假思索地用他的思路,跟着他往下走。用我们自己的思路来走,也许也会出一些好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现代建筑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题。用年代以来,一批有作为的中国建筑师崭露头角,一些外国建筑大师也在中国留下了作品,他打1谱写了中国建筑的新乐章,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有五组建筑群,被建筑评论家称为“中国当代建筑的五个星座”。这五个星座是:北京香山饭店、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上海商城。香山饭店是世界著名建筑师贝章铭的杰作。设计上考虑到中国古代建筑意境的现代转换。香山饭店的每个窗子都是取景框,剪裁出一片园林美色和香山风景,…  相似文献   

10.
<正>又到了文革后中国建筑师的个人时间——我们每年以一期《世界建筑》聚焦于一位在"文革"后接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期望借此一点一点地窥探当代中国建筑的故事。本期的主角是"当代中国独立建筑师"一词的最重要定义者之一——张永和,他对"现代性"的持续探寻——不仅在实践,也在教育上——在某种意义上刻画了一条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的启发性路径。张永和自文革晚期因"子承父业"而触及建筑,其正式的建筑教育则从成为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11.
《工业建筑》2006,36(6):20-20
“中国三分之二的建筑能源消耗是可以避免的,这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但建筑节能不能指望市场调节,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日前,参与了国内著名节能地产项目锋尚和MOMA设计的瑞士建筑师Robert在武汉大学办的“十月城市战略发展论坛”上为国内建筑节能出谋划策,提出应该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卢向东 《现代装饰》2012,(4):128-129
中国当代剧场的巨大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新建剧场的国家,成就斐然,无须赘述。作为业内人士,更多地思考其种种不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剧场。目前我国剧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站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缺陷。建筑师往往关注设计问题,但是,很多设计问题并不是由于建筑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作为一项建筑产品,还有更为重要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3.
谁的建筑     
一个月前,迈阿密大学的Rodolphe el-Khoury教授和我谈及这样一件事情:他在Facebook上发了几张关于深圳新机场的图片,并评价道:这个中国的新建筑看起来真不错!出乎他意料的是,短短半天时间就有两百多人留言,大部分人都很不客气的指出:不对,这不是中国建筑,而是意大利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建筑,是意大利建筑。他回复道:这是在中国建造的建筑,为何不能说这是中国建筑呢?库哈斯在美国设计的图书馆,并没有人说是那是荷兰建筑,而都说是美国建筑,为什么深圳新机场不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呢?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伊始,善于为建筑经典著书的我国建筑出版家杨永生先生寄予我他的新著《中国四代建筑师》。我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连续通读了几日。我发现在这仅仅21.3万字,140页的“小书”中,竟然将中国20世纪以采的建筑师的历史描述的如此清晰。小中见大,该书表现了精深的主题。在当今国内万千建筑专著中,肯于大胆为建筑师分代、留痕的著作家及书籍十分罕见,仅从此种意义上讲该书已算一个贡献。如何对侍历史、如何讲还建筑师的历史是建筑出版人的职责。我以为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建筑发展需要用真正的方法来叙旧,更不可缺乏…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水平、国际性的设计竞赛,eVolo每年都会吸引各国建筑师及著名设计机构参赛,自2006年设立起始终以摩天楼作为永恒的题目。近日,2012年eVolo摩天楼设计竞赛获奖名单公布,唯一的一等奖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组成的师生团队获得,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突破欧美国家对此项世界顶尖建筑竞赛大奖的垄断。  相似文献   

16.
关于穆威 穆威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非常少,也非常小。作为一名“80后”建筑师,如果不是2005年在谢英俊那里的一段工作经历,穆威也许会和他的许多优秀的同龄人一样,已经在某个设计院里当上一名主创了。那样一来,他应该已经做了数以十万平方米计算的建筑工程设计,这可是会让他在西班牙和挪威的前同事们瞪大眼睛的工作业绩。  相似文献   

17.
建筑信息     
波兰建筑师设计世界上最狭窄的住房 波兰建筑师Jakub Szczesny在华沙设计了世界上最狭窄的住房。这座宽度仅有60in的住房挤在两座楼房中间一个狭长的空隙中。Szczesny告诉记者,他看到这个空隙后觉得应该将它填满,于是设计了这座住房。  相似文献   

18.
荷雅丽  俞琳 《建筑师》2010,(1):42-52
奥地利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费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1656-1723)是欧洲巴洛克时期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的重要建筑师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些设计作品表现出与中国之间的明显联系。同时他也是欧洲最早公开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图册《历史性建筑的设计》(A 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1721)的作者,此书第一次将中国和泰国作为世界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介绍此位奥地利建筑师的生平和工作,并分析他和中国以及中国式风格建筑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从西方建筑传统的大背景下讨论费舍尔的建筑成就。第二部分,研究在欧洲中国风背景下他的建筑活动,并介绍奥地利中国式建筑风格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正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出任美国老牌建筑学院院长的建筑师,从他开始,中国建筑师逐渐拥有了世界建筑界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对传统继承表示"轻薄"态度的建筑师,他不认为"人的记忆非得通过物质来承载";尽管身处和受惠于西方文化的建筑语境中,但他却大胆声称"把建筑当作永久的纪念物"是现代建筑学的误区。他急急奔走于中国热火朝天的城市工地间,精心地树立"中国新文化革命的标记"(国际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语),顽强地实践着他特立独行的建筑观。  相似文献   

20.
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贝聿铭继苏州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力作,不一样的环境和主题让这位91岁高龄的建筑师重出江湖,亲自操刀设计。在盛大的开幕式上他平静地说:“在这个博物馆的建造中,我的角色仅仅是一位建筑师。但是,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十分特殊,它帮助我进入和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