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刻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采用钻石等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镌刻出山水、花鸟、动物、人物、书法等纹饰,根据画面需要再填以墨彩。刻瓷作品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科,极具魅力。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在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刻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采用钻石等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镌刻出山水、花鸟、动物、人物、书法等纹饰,根据画面需要再填以墨彩.刻瓷作品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科,极具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刻瓷是工艺陶瓷的一朵奇葩,它主要运用特制刀具在陶瓷釉面上进行雕刻、着色,制作画面。是集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墨、色、刀为一体的手工艺术,素有"瓷器上的刺绣"之称。据史料记载,刻瓷最早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门宫廷技艺。但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刻瓷在解放前因战乱险遭失传,后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重新发展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刻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董善习撰写的《刻瓷艺术》即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4年前,作者的第一版《刻瓷艺术》出版。10多年来,作者又多次去各个瓷区考查取证,进一步补充完善修订书稿,专程考察了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追溯刻瓷艺术的起源。该书从刻瓷的渊源与发展、刻瓷用具、刻瓷刀法、刻瓷题材、刻瓷艺术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论述了刻瓷艺术的创作,并展示了部分经典刻瓷作品。适合艺术类大专院校师生、工艺美术工作者、刻瓷艺术爱好者订阅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刻瓷,就是使用天然金刚石、人造金刚石、合金等硬质材料制成的刀具,以刀代笔在瓷器釉面上雕刻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人物、肖像及书法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根据不同釉色敷色或不敷色的一种艺术。刻瓷艺术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喜文善武,嗜古成癖,凡过目喜之的器物多即兴提笔赋诗颂之。宫廷艺人为保留皇帝的墨宝,使用硬质工具雕刻后敷墨色,由此一种新的陶瓷装饰手法——刻瓷艺术就此诞生。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都有此类珍藏。清代光绪年间,刻瓷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朱友麟为第一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正>自1986年从事刻瓷艺术创作以来,得到了当代中国刻瓷艺术大师马林、张明文、罗晓东等大家的亲传指点,1987年创立黑白肖像刻法,填补了只在白色瓷器上作画的空白,在继承了传统刻瓷艺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广泛涉猎、潜心研究刻瓷文化,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再生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黑白肖像独特的刻瓷艺术风格,1989年聂强先生与另外三位刻瓷艺术家张明  相似文献   

7.
<正>丁邦海,1961年3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在省级和国家级展览或刻瓷艺术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共40多枚。出版专著《中国刻瓷艺术》,此书被淄博职业学院等几所大学作为刻瓷专业教材。并致力于刻瓷艺术教育培训工作,受邀为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做刻瓷艺术专业培训,主持编写了《中国刻瓷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刻瓷,也叫瓷刻,顾名思义就是所在烧成后的瓷器釉面上雕刻。刻瓷艺术是使用天然金刚石、人造金刚石、合金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刀具,在瓷器釉面上雕刻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仕女人物、肖像及书法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根据不同的釉色和不同工艺敷色或不敷色而显形的一种雕刻艺术。多年来,人们(包括刻瓷艺术从业人士)对刻瓷工艺分类存有模糊认识,一直对刻瓷艺  相似文献   

9.
正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企业高级研修班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听宋慰祖老师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研究"我思绪万千,回想在传承非遗项目北京刻瓷这一路走来所做的一些创新研究,在保留传统刻瓷文化韵味的前提下,运用设计方法大胆创新画面,把民族的、艺术的、精神的气息作为创作的源泉,利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基础。本文以我的刻瓷作品《静·观》为例,谈谈我在创作过程中对北京刻瓷的传承与创新。创作之  相似文献   

10.
瓷刻,作为一门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着色、装潢、瓷器于一身。它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中国书画的笔墨技巧和情趣;它以独有的可视可触的艺术饰面,诠释意韵之美;它以极具"金石味"的崩瓷,让不同的艺术肌理呈现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1.
正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刻瓷文化,促进刻瓷艺术创新、交流、繁荣、发展,亦使刻瓷艺术走出淄博,打造品牌、引领全国及海外市场,推动中国刻瓷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定于2014年6月5日—7月4日,在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558号八楼(位于上海市被称之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东路中段最繁华地段的世纪广场对面)举办首届中国刻瓷艺术大师精品荟展。  相似文献   

12.
正凡是艺术都必须进行创作,离开了创作就无从谈起艺术。创作使艺术之树常青。因此,要使中国刻瓷艺术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作与创新,这也是我们每个刻瓷工作者的职责。怎样才能搞好刻瓷艺术创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创作谈几点体会:1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刻瓷艺术是以专用刀具代笔在坚硬的陶瓷上进行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具有绘画、书法艺术的点、线、面和色彩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雕刻凸凹的特  相似文献   

13.
正刻瓷瓶高50cm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作品运用刻瓷工艺点刻、线刻和面刻工艺结合雕刻,以刀法代替笔法和皴法构成太湖石之结构,根据太湖石的阴阳、凹凸等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质感,并以朱红色竹子与太湖石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刻瓷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雕刻语言和金石韵味。  相似文献   

14.
<正>刻瓷艺术创作根据瓷器釉面的颜色,雕刻刻使用的工具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其基本工艺分为四种,即点刻工艺、线刻工艺、面刻工艺和釉雕工艺。在创作实践中,点刻工艺、线刻工艺和面刻工艺常结合运用。如点刻、线刻工艺结合;点刻、面刻工艺结合;线刻、面刻工艺结合;点刻、线刻、面刻工艺结合等。因此,在创作中可根据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以及个人的喜好及擅长选择相应的工艺结合雕刻,以丰富刻瓷艺术作品的表现效果。本文以《孔子杏坛礼乐图》为例,谈谈瓷上点刻工艺和线刻工艺结合的创作步骤和技法。  相似文献   

15.
<正>在泰山瓷业的展厅内,水晶玉瓷、水晶骨瓷、全国独有的鲁青瓷等展品如脂似玉,似瓷之舞者,散发出永恒、高贵的气息;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领尚琉璃坊的《九龙樽》展品由30位师傅同时制作而成,奢华大气、流光溢彩;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兆宝用刻瓷技艺在瓷瓶上刻凿山水图,精湛的技艺令人叹服;在淄砚艺术馆,作道众生的菩萨、吐云播雨的群龙、鬼狐聊斋等淄砚作品琳琅  相似文献   

16.
正丁邦海,1961年3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在省级和国家级展览或刻瓷艺术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共40多枚。出版专著《中国刻瓷艺术》,此书被淄博职业学院等几所大学作为刻瓷专业教材。并致力于刻瓷艺术教育培训工作,受邀为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做刻瓷艺术专业培训,主持编写了《中国刻瓷艺术教学培训大纲》,不但创立了完整的刻瓷艺术理论体系,而且开发建立了刻瓷艺术教学培训系统,从而带动了全国刻瓷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诞生于北京宫廷的刻瓷艺术具有出身高贵、艺术品位高雅的特性。它作为工艺美术门类中一门独立的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衰落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具有"中国北方瓷都"之称的山东淄博,刻瓷艺术得以复兴并蓬勃发展。梦想,是支撑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此后的40年间,在淄博这片热土上,刻瓷行业诞生了十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他们在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正高39厘米"山以岳遵,岳为东最"。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作品运用点刻、线刻和面刻工艺结合雕刻,以刀法代替笔法和皴法构成山石结构,根据山石的阴阳、凹凸等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质感,充分表现山石的结构特征,根据西画中光影造型因素强化山石的质感和体块感,表现出光感的丰富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瓷艺术语言和风格。体现了刻瓷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和金石韵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陶瓷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刻瓷是陶瓷艺术中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种类,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在陶瓷上刻字题款,将各自的标记刻在碗碟底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文化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刻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刻瓷艺术的发生、发展、刻瓷技艺以及刻瓷的刀法、造型和用色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陶瓷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刻瓷是陶瓷艺术中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种类,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在陶瓷上刻字题款,将各自的标记刻存碗碟底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义化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刻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刻瓷艺术的发生、发展、刻瓷技艺以及刻瓷的列法、造型和用色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