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现有蓄电池内阻检测方法存在的精度差、复杂性高和影响蓄电池寿命等缺点,研究了一种基于脉冲电流放电法的内阻在线检测系统。通过控制开关管的通断使蓄电池对负载进行脉冲电流放电,同时采集放电前后的电压及电流,经交流差分电路放大后将交流信号转变为直流信号,再通过滤波电路处理后进行模数转换,最后由MSP430单片机进行分析处理,实时在线计算蓄电池内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脉冲电流放电法需要测量的参数较少,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在线测量蓄电池内阻的精确度,同时避免了瞬间大电流对蓄电池的损害,延长了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蓄电池内阻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力系统对变电站直流电源可靠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对蓄电池组的在线监测,提出以监测内阻对蓄电池进行监视,针对蓄电池的内阻检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铅酸蓄电池内阻在线测试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套基于测量电池内阻来反应蓄电池状态的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铅酸蓄电池的电气性能参数实时监测,为铅酸蓄电池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提供主要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铅酸蓄电池欧姆阻抗与极化阻抗的实际意义,以及内阻在放电、浮充状态下的变化,研究了铅酸蓄电池内阻在后备电源检测中具体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蓄电池内阻同蓄电池各类失效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义通过分析蓄电池运行常见的现象即电池失上史模式和内阻的关系,研究了,蓄电池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主曼包括:(1)监测管理系统的合理结卡勾:(2)电池单体的内阻数据在蓄电池监测系统的可靠性:(3)内阻和剩余容量关系,文中结台电池管理系统在直流操作系统中的应川进行了相关沦述,该系统提高了直流电源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陈明  宗明 《低压电器》2011,(6):55-59
介绍了蓄电池内阻在线监测系统在计算机机房UPS蓄电池现场实际应用情况。通过采集、分析近2年的运行数据表明,蓄电池内阻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个别蓄电池早期失效及容量不足等问题,从而提高计算机机房UPS蓄电池供电的可靠性,为科学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直流操作电源系统中VRLA蓄电池运行状况和电池失效的常见现象,研究了蓄电池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监测管理系统的合理结构;(2)电池组及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巡检与数据分析;(3)电池单体的内阻测量;(4)电池运行事件记录;(5)远程管理。重点介绍了结合BM-6500电池管理系统在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直流系统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配置准确、快速、安全的蓄电池在线监测装置是消除直流系统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2011年临沧供电局在110kV孟定变成功实施"一种直流系统蓄电池性能的在线监测装置"的科技项目,这套装置可以较好地掌控蓄电池当前的实际状况,截止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奖。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直流电源中因蓄电池串联使用,电池内阻检测难度大,无法准确判断蓄电池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蓄电池间接并联使用的直流电源系统,系统通过由模块发出高频检测信号注入蓄电池中,由监控对数据进行计算,实现系统对每只蓄电池的内阻在线精确检测。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仅可以对蓄电池进行安全的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而且应用简单、适用范围广、成本较低、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
精确测量蓄电池内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莉  李永富 《电源世界》2006,(6):28-29,52
蓄电池作为电源系统停电时的备用电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及交通、通信等行业。蓄电池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内阻。因此实现蓄电池内阻的在线实时监测,将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鉴相处理技术的方法,介绍了该测量方法的原理,同时提供了检测蓄电池的交流恒流源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混沌振子和小波理论检测微弱信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分析了混沌振子检测微弱信号和小波消噪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小波消噪思想和混沌振子检测方法相结合组成联合测量系统。经过大量仿真实验得出,联合测量系统在检测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中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检测微弱信号的能力。应用混沌振子和小波消噪相结合的方法对强噪声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微弱信号检测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通信系统中,蓄电池是直流供电系统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屏障.蓄电池的好坏及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蓄电池内阻检测是评价蓄电池质量的重要方法.详细介绍了交流法测量蓄电池内阻的基本原理,依据该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直接采样相移法测量蓄电池内阻的新方法,并用硬件电路实现了该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杜旭浩  李秉宇  陈晓东  苗俊杰  朱思旭 《电源技术》2017,(11):1599-1601,1639
内阻是反映变电站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比当前阀控铅酸蓄电池内阻测试的几种方法,研究了基于IEC标准的直流二次放电法的内阻测试方案。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多型号、大容量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测试装置,介绍了装置的硬件设计方案,采用闭环智能控制技术和双负载电阻实现大电流的精确控制,给出了软件界面及工作流程图。通过对河北南部电网变电站蓄电池的实际测试,证明装置满足不同容量和型号的阀控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测试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常用的锂电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池放电过程瞬间电流阻断产生的过渡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锂电池模型参数估算方法,进而实现对锂电池内阻的在线实时辨识。通过实验,获得了电池内阻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现有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方法普遍存在的对频率相近的谐波和间谐波分辨力不足和抗噪声干扰能力弱的问题,首次引入间歇混沌振子列方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并介绍了两种应用间歇混沌振子列进行频率估计的方法。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Holmes-Duffing方程的Floquet指数的对待测信号的幅值和相位简化估计方法。最后用一组仿真信号的检测结果,验证了间歇混沌振子列方法检测电力系统谐波间谐波的有效性和提出的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微分方程的蓄电池内阻测量方法,通过连接方波发生器,测定方波发生器接通情况下即将断开瞬间其两端的电压,方波发生器断开时即将接通瞬间其两端的电压,方波发生器断开情况下接通瞬间的电压,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蓄电池的欧姆内阻值和极化电阻值,用以判定蓄电池的失效程度。本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反映蓄电池内阻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蓄电池的失效程度。与原有测量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计算更加简便,测量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集小波多分辨分析和李雅普诺夫指数于一体的触电电流混沌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对触电前后的总泄漏电流进行消噪和滤波,根据混沌系统从混沌状态到大尺度周期状态的分岔行为具有对小信号敏感性和对噪声免疫性的特性,将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作为判断混沌系统相变的量化依据,自动判别触电前后混沌系统的临界状态,从而计算出其中包含的触电电流分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包含强噪信号的总泄漏电流中检测出微弱的触电电流信号,对于开发新一代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we proposed a voltage‐to‐current cell based on a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inverter designed by us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We demonstrate its usefulness for the design of stair‐type and sawtooth functions to be u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scroll chaotic oscillator. The main advantage of us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to design the nonlinear functions is the elimination of external reference DC sources, as is typically done in most of the nonlinear functions that generate multiscroll attractors. The key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our proposed voltage‐to‐current cell are given to provide good performances in the design of an integrated multiscroll chaotic oscillator. HSPICE simulation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cell to generate multiscroll attractors. Finally, simulation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layout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good agre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oretical results. HSPICE simulations of the post‐layout design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 behavior.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