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姣 《城市建筑》2014,(8):19-19
城市公共空间总结来说,就是以人为主导因素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建筑物之间的公众可以意达到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的总和。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体验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
朱志明 《城市建筑》2013,(10):213-213
公共建筑物的室内装潢设计不仅要满足特定的公共空间的功能,还要满足心理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建筑物装潢的概念与常见的分类,其次探讨了公共建筑物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9)
当传统媒体已无法构建公共领域时,具有匿名性、并使公众参与讨论热情高涨的网络,是否能成为新的公共领域,却仍是未知之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人类聚居方式的出现,便产生了集镇、继而发展成城市,也就有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这种空间关系依不同的规模和层次,几何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该综合建筑物在市区占用了两个街区的面积。公众广场是西萨·佩里设计的第一个公共广场。它是一个双层的公共场地,设有游戏场、舞台、展览区、自助餐厅和休息区。简·廷丘里的无序一号雕塑作品增添了广场的活力,该广场被当作城市的起居室。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在这里游玩。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充,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国家的文化管理服务等,这些都是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公共项目却进展缓慢。作为公共项目的重要传播方式:视觉传播媒介,必须与时代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步,才能让公众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本文通过研究公共领域面临的现状,以及在公共领域内如何开展视觉文化传播引出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9.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与公众利益联系紧密,不仅应注重其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公众往往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普遍具有渴望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需求。但是公众的参与行为影响着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效能。按公众以个人形式和以团体、组织形式的参与方式为划分角度,对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影响决策效能的因素作出分析,提出了"在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应该寻求一种适度规模的团体或组织形式的组织化、制度化的公众有序参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修补更新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工作基础,也是矿业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以“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长效更新、精准更新”为目标,从城市功能建设的客观规律、公众评价的主观需求两个尺度,对公共基础设施要素展开研究。以城市尺度,从公共基础设施构成要素入手,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法、云物元模型,评价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各要素的供给演化规律及对比差异;以公众尺度,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探讨基础设施修补更新现状中的不足。据此得出长期建设与短期更新的薄弱点,提出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新发展形势下的适应性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澎 《城市建筑》2013,(16):203-203
排水是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排水系统处理不当,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的不便。现代排水系统的施工难度大、挑战也大。特别是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排水系统而言,其压力更大。排水系统看似简单,但是合理的排水系统却不简单。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failure of fair housing policy to desegregate public housing in the USA. The article reviews major federal actions toward public housing segregation, as well as broader public housing segrega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e USA. It then draws on a variety of archival sources to present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public housing segregation and desegregation in Louisville, Kentucky.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ublic housing tenancy policies and changes in racial occupancy across Louisville's housing projects spanning the last 50 years. The article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local-scale policy implementa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fair housing policy, and it draws from its investigation of Louisville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ability of fair housing policy in the USA to realize its stated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在公共利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项目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和公益性特征,其征地拆迁工作关系着私权保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很难通过单一的宏观调控或市场手段来实现。因此,与普通商业项目的征地拆迁相比,公共项目征地拆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公共项目的特殊性出发,分析了公共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公共项目征地拆迁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tegrally designed suburban shopping centers are among the elem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that are most difficult to treat conceptually. There is not yet a common statutory definition and operational understanding as to what the comprehensive plan is. In addition potential shopping center locations cannot be adequately described by a generalized comprehensive plan drawing.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possible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for private developers of these centers, with their probable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various forms of control, and suggests a public utility type of regulation. It reports recent experience with this form of control and discusses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lanning commiss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5.
While Helsinki's council housing is in physically good condition, it is beginning to experience crime, drug dealing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Helsinki's council housing the paper seek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housing decline early in the process. Open-ended interviews with Helsinki housing experts and housing officials highlight weak eviction laws and inadequate funding for transitional housing as key causes of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multi-problem families. Analysis of a 2001 Helsinki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survey indicates that while most residents did not believe neighborhood conditions were getting worse, almost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pessimistic about one or more neighborhood conditions (e.g. noisy neighbors, crime) and those who were most pessimistic about their neighborhood were most likely to plan to move.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ng further declin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城市公交的建设发展是地方事务,相关支出不属于国家财政补贴的范畴,应由地方财政负担。这一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公交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环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地方层面,公交的建设发展也常常突破既有的行政边界,成为跨地域问题,并且和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紧密关联。我国政府在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也正在考虑设立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以扶持引导地方的公交建设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颇具代表性的欧洲国家法国为案例,考察回顾近40年来其相关政策的发展与演变,从三个发展阶段剖析政策演变的动机、成因及效果,阐述相关的措施和手段,最后总结出法国政策经验可供我国相关改革借鉴学习的方面,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纪军  何梦瑶  宋霖 《中国园林》2023,39(1):128-133
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亦发展了关于“公园”的认知,并成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支持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设立“造园组”的思想基础。但对其“公园”理念的研究仍付之阙如。通过分析其文章著述、报头设计,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规划设计实践,揭示其“公园”认知的内容、特点与转变:1930年受《首都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城市公园系统及城市分区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开放“公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编纂《中国建筑史》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末,受西方城市规划中“有机性疏散”学说的影响,“公园”在“体形环境论”的理论框架中被明确为与建成环境相对、且应保存的“自然”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其认知纳入城市遗产保护关切,“公园”被视为遗产保护的载体,而“公园”与“遗产”在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上扮演着等量齐观或主次有别的角色。总体而言,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以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为核心,同时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其“公园”理念是学科初创时期学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加大贫富差距,更使房价不断攀升,这使得城市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变得棘手。因此,住房问题成为国内最热话题之一。由于租金高、房价高从而导致租房难、买房难,这是目前城市低收入人群共同的难处。目前公租房已经在大多数城市展开建设,但是陕西省公租房在制度、建设、管理及将来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对于公租房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研究公租房保障体系很有帮助,通过分析问题可以对公租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以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谭文彬 《城市建筑》2013,(12):20-20
城市规划中,公共建筑与公共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已成为城市的价值所在,而城市的公共建筑则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本文通过描述城市规划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设计的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