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效固体阻垢缓蚀剂应用在配套干熄焦发电机组设备的循环冷却水中,延缓了结垢趋势,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度,不仅替代了传统的缓蚀阻垢剂,替代了非氧化杀菌剂并减少了氧化性杀菌剂的用量,而且降低了循环水的浊度,提高了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提升了节能减排的水平,与传统有机磷系列的阻垢缓蚀剂比,减少了水质分析项目及加药频次,水处理管理变得更简单、便捷。  相似文献   

2.
根据α-氨基酸和茚三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研究了茚三酮比色法测定赖氨酸含量的方法,探讨了溶液pH、显色剂用量、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对茚三酮比色法定量检测赖氨酸的影响,并测定了赖氨酸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溶液pH为6.0,显色剂用量为1.0mL,加热15min,冷却10min,波长570nm处测定吸光度为茚三酮比色法测定赖氨酸含量的最佳检测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资源的贫乏,很多火力发电厂使用矿井疏干水。矿井疏干水的水质不稳定,煤泥杂质多,水质发黑,有机物多,它的处理工艺和应用技术是研究的重点,经过石灰混凝处理、过滤、加酸调整p H处理后的水可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和锅炉补给水处理的水源;向循环冷却水中加入缓蚀阻垢剂和杀菌剂,能够防止凝汽器结垢和腐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利用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显色的原理,建立了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湘西腊肉中甘氨酸含量。方法优化了溶液pH、显色剂用量、乙醇用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对茚三酮比色法定量检测甘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最优条件为:溶液pH值7.0,显色剂用量2.0 mL,乙醇用量5.0 mL,水浴温度和时间分别100℃、 15 min,冷却时间10 min。以甘氨酸为标准溶液,在568 nm波长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样品中甘氨酸含量。甘氨酸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14 ug/mL~50 ug/mL,检出限为0.14 ug/mL,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 4。甘氨酸的加标回收率为99.1%~100.5%,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3%~1.5%(n=6)。该方法简便、廉价、快速、准确,可用于湘西腊肉甘氨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90,铁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7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3%,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工作曲线稳定,结果令人满意;目视比色法,快速便捷;光度计比色法测定时因铁含量与吸光度值成正比,可采用标准试样与样品试样的吸光度值按固定公式求出铁的近似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吸光度为优化指标和抑制鲜切苹果褐变为目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抑制鲜切苹果褐变的茶树油/海藻酸钠涂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建立了海藻酸钠含量、甘油含量和茶树油含量对制备茶树油/海藻酸钠涂膜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含量和茶树油含量对吸光度的影响显著,甘油含量对吸光度的影响不显著,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茶树油含量海藻酸钠含量甘油含量;海藻酸钠含量与茶树油含量的交互作用对吸光度影响显著,海藻酸钠含量与甘油含量、甘油含量与茶树油含量的交互作用对吸光度的影响不显著;抑制鲜切苹果褐变的茶树油/海藻酸钠涂膜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含量1.30%、甘油含量1.99%和茶树油含量0.26%,此条件下吸光度的试验值为0.015。  相似文献   

7.
按照标准GB/T 19941-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实验甲醛含量的测定》,测量皮革中甲醛含量。详细分析了测量过程中,除制作标准曲线过程导致的标准曲线斜率以外,影响结果的各个分量,并对各分量进行评定。对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合成评定,扩展评定。最终认为,移取萃取液体积产生的不确定度、分光光度仪测量吸光度产生的不确定度及重复性测试的不确定度对总的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8.
石红  杨伟忠 《印染》2005,31(10):42-44
在纺织品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中,甲醛含量是严格控制的指标之一。结合工作实践,从绘制甲醛标准工作曲线、试样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乙酰丙酮显色剂、使用蒸馏水和空白样品中测得吸光度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准确测定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依据NY/T 1283-2007《香菇中甲醛含量的测定》,对香菇中甲醛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在中性条件下,将溶解于水中的甲醛随水蒸馏出,在沸水浴中,溜出液中甲醛在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介质中,与乙酰丙酮生产稳定的黄色化合物,冷却后在412nm处测其吸光度,外标法定量。系统分析了该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其进行评定,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量化,提出了该法的合成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0.
按照标准GB/T 19941-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实验甲醛含量的测定》,测量皮革中甲醛质量分数。详细分析了测量过程中除制作标准曲线过程导致的标准曲线斜率以外影响结果的各个分量,并对各分量进行评定。对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合成评定,扩展评定。最终认为,移取萃取液体积产生的不确定度、分光光度仪测量吸光度产生的不确定度及重复性测试的不确定度对总的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1.
宋月  俞宏星  孙亚磊 《金属制品》2009,35(5):38-39,56
比较干式拉丝和湿式拉丝的优缺点。介绍塔轮立式干粉拉丝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既保留了湿式拉丝机的优点,又使干式拉丝的优越性得以体现,特别适合拉拔细钢丝和特细钢丝。设计塔轮立式干粉拉丝机时,要遵循单位时间内经过各道拉丝模的钢丝体积流量相等的原理,并利用此原则列出计算方法;采用无级调速器的传动方式,既可满足生产不同规格钢丝的需求,又可降低配模要求;为减少拉丝模孔的磨损和功率的损耗,一般取滑动系数τ为1.03~1.05;为保证冷却效果,拉丝模、塔轮使用水冷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国内使用的拉丝机齿轮减速箱易出现润滑油泄漏、卷筒冷却水渗入箱内,形成油水乳化导致润滑失效等问题。随着带传动技术的发展,同步齿形带传动尤其是圆弧齿形带已可以传递大功率,具有传动比准确、噪声低、不漏油等优点。设计拉丝机进线强度1 060 MPa,成品最大线速度700 m/min,出线速度为500 m/min,总压缩率84.73%,进线直径4.5~8.0 mm,出线直径1.5~4.5 mm。计算各道次拉拔速度和理论拉拔力,确定各道次总传动比。采用同步带传动,可以较好地解决一般齿轮箱拉丝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小规格高强度镀锌钢丝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中间镀锌工艺生产的Φ0.86 mm,2 070 MPa级小规格高强度制绳用镀锌钢丝,在镀后拉拔过程中经常脆断。通过试验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探讨,控制镀前钢丝拉拔总压缩率在75%左右,多道次拉拔平均部分压缩率为13%~15%;拉拔时确保所有拉丝机卷筒冷却水循环系统正常工作;镀前钢丝拉拔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钢丝直径为1.00~1.50 mm时,拉拔速度控制在500~600 m/min,钢丝直径为1.51~2.00 mm时,拉拔速度控制在300~400 m/min;选择机械速比较低的拉丝机生产镀后钢丝,部分压缩率控制在10%~13%,按此工艺生产的小规格高强度制绳用镀锌钢丝各项指标满足标准要求,可解决镀后钢丝拉拔脆断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钢丝拉拔润滑剂使用过程中有效成分分析及监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基镀黄铜钢丝拉拔润滑剂中起润滑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含磷极压剂和合成脂肪酸酯油性剂。试验采用重量法测总磷与无机磷含量,从而得到有机磷含量;酯类油性剂不溶于水,必须用乳化剂将其乳化,分析其含量必须先破乳、分离,分离后分析其皂化值及酸值,即可得到酯含量。该分析方法实际操作性强,可快速有效地检测润滑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适用于润滑剂有效成分的分析和过程监控。  相似文献   

15.
对直进式拉丝机改进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直进式拉丝机存在的定尺不准、模盒冷却水排泄不畅、钢丝爬罐不良、调节辊不耐磨等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建议增加在线测径功能、加强钢丝冷却能力、配置多种收线工字轮等,为设备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宗前 《金属制品》2010,36(3):41-43
常用干式拉丝机模盒及润滑装置存在的问题:润滑粉易结焦,导致润滑失败;干摩擦造成拉丝模使用寿命缩短;钢丝力学性能差,拉丝模、润滑粉消耗大。模盒及润滑装置改进后,润滑粉可以在润滑粉盒内循环流动;拉丝模工作时可以旋转;拉丝模冷却由敞开式水冷变为封闭式压力水冷。使用改进后装置生产的φ5.05 mm钢丝弯曲值由原来的8次增加到12~15次;伸长率由0.1%~0.5%增加到1.5%~2.0%;生产吨钢丝拉丝模消耗由0.25~0.35块降为0.13~0.15块,润滑粉消耗由0.7~1.0 kg降为0.4~0.7 kg,电耗由230~250 kW·h降为180~190kW.h;生产100 t成品钢绞线发生断丝的次数由原来的5~8次降为0.5次。  相似文献   

17.
对影响弹簧钢丝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以生产4.50 mm弹簧钢丝为例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部分压缩率由原来的17.96%减小到15.91%;拉丝机卷筒冷却水用硬度较低的井水,水压为0.2~0.3 MPa,温度不超过30℃;酸洗、磷化时钢丝的高压水冲洗压力不小于0.60 MPa;中和工艺石灰质量分数为5%~8%,温度大于75℃,并将钢丝在池内摆动3~5次;烘干时要求钢丝表面干燥,但表面磷化层不得烘焦;采取在线涂油方式;给出酸洗、磷化工艺参数,以及成品模具公差、旧模重新改制范围。改进工艺后拉拔速度由3.0 m/s提高到3.5 m/s。  相似文献   

18.
焊接用ER70S-6盘条在拉拔过程中断裂,细拉钢丝断口以杯锥状为主,粗拉钢丝断口以斜茬状为主。对φ1.2mm钢丝杯锥状断口进行扫描电镜分析,试样心部存在大量马氏体组织,马氏体与基体之间产生大量的显微裂纹。对盘条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盘条心部存在马氏体,表面出现全脱碳层,且脱碳后的晶粒尺寸较大。对斜茬状断口金相组织进行观察,裂纹与钢丝表面约呈45°角,裂纹源位于表面。分析表明,ER70S-6盘条中的锰、硅含量较高,造成铸坯凝固过程中中心缩孔处合金元素正偏析,盘条轧制后形成异常组织。采用合理的浇铸温度、拉坯速度、冷却水量等,降低缩孔级别,减轻中心偏析,提高钢坯内部质量,保证成分均匀稳定,控制轧制时的尺寸精度和轧制张力,能够有效降低焊丝拉拔断裂次数。  相似文献   

19.
殷淼 《金属制品》2004,30(3):16-19
介绍 6× 5 5SWS +7× 7— 5 8mm高强度电铲钢丝绳研制过程 ,包括原料的选择、钢丝拉拔工艺、钢丝绳结构选择等。采取对比试验的办法 ,重点研究钢丝生产中压缩率和冷却条件对高强度钢丝拉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拉拔高强度钢丝应采取多道次、小部分压缩率生产工艺。总压缩率和部分压缩率的增大 ,会使钢丝的强度升高 ,但超过一定值时 ,钢丝的韧性 (扭转、弯曲 )显著降低。要获得强度高、韧性好的粗直径高强度钢丝、最好采取直接水冷和使用直冷模强化钢丝冷却。选用线接触满充式结构 ,钢丝绳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基本达到进口钢丝绳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提高制绳用钢丝力学性能均匀性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制绳用优质线材,保证线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和显微组织;采用蓄热式热处理炉,控制炉压和气氛;采用直进式拉丝机,改变冷却方式并实现拉拔监控,钢丝的脱碳情况大大改善,生产的直径2.8mm制绳用钢丝的平均抗拉强度1 846 MPa,散差小于50;平均扭转值37次,散差为4.5;平均弯曲值15次,散差为3,钢丝性能完全满足高档钢丝绳用钢丝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