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采用不同的升温速率,用Kissinger法研究了聚酯(PET)和侧基含磷共聚酯(FR-PET)在氮气气氛中热降解动力学,采用时-温等效原理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等温热失重法和Kissinger法将寿命方程及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引入降低了PET整个热降解过程的平均活化能,并改变了反应级数,但使PET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两种方法所确定的寿命方程较为接近,Kissinger法更为简便、迅速,为材料寿命的预测提供了捷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由多种Lewis酸(FeCl3、AlCl3、TiCl4、BF3·OEt2等)与SOCl2配制成的一类新型聚合引发剂,比较了它们对α-蒎烯的引发复合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引发体系的活性比之单独的Lewis酸均大幅度提高,活性大小顺序为:BF3·OEt2/SOCl2>TiCl4/SOCl2≈AlCl3/SOCl2>FeCl3/SOCl2,与它们的配位能力大小顺序一致。系统考察了TiCl4/SOCl2体系的聚合性能,研究了复合引发剂组分比、溶剂、活泼单体苯乙烯、外加Lewis碱以及聚合条件等对α-蒎烯聚合动力学、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子结构的影响,据之讨论了该复合引发剂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活性种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用非等温DSC热分析法,以非线性数据处理、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热降解反应动力学以及在等温条件下降率、温度、时间的关联式。根据红外光谱,对其降解过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氮气氛中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对热致液晶共聚酯60PHB/PEN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Friedman和Chang两种单一加热速率方法对活化能Ea、反应级数n和频率因子Z等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加热速率和计算方法对热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有关PMMA热解研究的情况,着重阐述了PMMA在无氧及有氧条件下的热解权理,介绍了近年来有关PMMA热解动力学和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类阳离子聚合催化体系即SbCl3/AlCl3复合体系和高分子负载体系PS-188-SbCl3/AlCl3,交联PS-SbCl3/AlCl3对α-蒎烯(M1)/苯乙烯(M2)的共聚反应性能。测定了竞聚率,考察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组分特别是PS-188-SbCl3、交联PS-188-SbCl3组分等对竞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两类催化体系对M1/M2均具有良好的共聚合性能,r2和r2/r1大幅度降低;并可通过温度、组分比进行调控;特别是高分子负载催化体系,不但共聚活性比Sb-Cl3/AlCl3更高,r1特别是r2大幅度降低,而且共聚反应可在0~20℃的高温下进行,共聚产物分子量大幅度提高,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TiCl4浓度、聚合反应时间、温度、外加Lewis碱等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α-蒎烯(M1)/苯乙烯(M2)共聚活性及其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TiCl4浓度,聚合反应速率减慢,共聚产物分子量上升,但TiCl4浓度太低不利于反应进行;共聚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温度升高,聚合反应速率加快,共聚产物分子量下降;外加Lewis碱有利于减小两单体的聚合反应活性差,提高共聚产物分子量. 相似文献
10.
降解芯轴技术是制备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丸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3种不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过氧化苯甲酰(BPO))对聚α-甲基苯乙烯(PAMS)热降解温度的影响,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PAMS降解产物。研究表明,加入DTBP后,能较大降低PAMS的热降解温度,且不改变PAMS主要降解产物,其完全降解温度为339.8℃,相对未添加引发剂的PAMS,降低近50℃;此外,DTBP加入只起催化降解作用,其添加量的大小对PAMS热降解影响不大,但为降低制靶工艺不确定性,添加DTBP的含量应越小越好。而加入AIBN和BPO的PAMS完全降解温度分别为364.5℃和374.3℃,对提高PAMS的热降解性能没有较大改善,且加入AIBN后会有大分子降解产物出现,直接影响芯轴微球的降解性能及目标靶丸的球形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氮气氛中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对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Friedman和Chang两种单一加热速率方法对活化能Ea、反应级数n和频率因子Z等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降解机理以及加热速率和计算方法对降解温度和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由单一加热速率法得到的Td、Tdm和(dα/dt)m,以及Ea和ln(Z)值均随加热速率的增加而增加,n值则随加热速率略有变化。随加热速率的提高,聚合物的降解由分解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尼龙109的热降解过程与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尼龙109在N2和空气气氛中以不同升温速度β时的热解过程和动力学,实验发现,尼龙109在空气中的热降解过程为两步反应,在N2中为一步反应;随着β的增加,其降解温度线性升高。在N2气氛中的降解率和热降解温度均比空气中高,结合反应热效率,探讨了反应机理;用Coats-Redfern法进行了动力学处理,确定了尼龙109在空气中两步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2,反应活化 相似文献
13.
以末端基为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聚四甲基醚二醇(PTMG)为混合软段合成出一系列含硅氧烷的聚氨酯弹性体。用热重分析(TGA)与Ozawa-Flynn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以及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DMS的引入改善了传统聚氨酯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合成所得聚合物均具有两个不同的热降解阶段,且随着PDMS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阳离子共聚反应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究了TiCl4浓度,聚合反应时间,温度,外加Lewis碱等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α-蒎烯/苯乙烯共聚活性及其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TiCl4浓度,聚合反应速率减慢,共聚产物分子量上升,但TiCl4浓度太低不利于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5.
尼龙69的热降解过程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尼龙69在空气和N2气氛中以不同升温速率β时的热降解过程和动力学,实验发现,尼龙69在空气中的热降解过程为两步反应,在N2中为一步反应;随着β的增大,其降解温度线性升高。在N2气氛中的降解率和热降解温度均比空气中的高,结合反应热效应,探讨了反应机理;用Coats-Redfern法进行了动力学处理,确定了尼龙69在空气中两步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2,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尼龙1010的热降解过程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C和DTG法研究了尼龙1010在N2气流中以不同速率β升温时的热降解过程和动力学,发现尼龙1010的热降解过程为一步反应;随着β的增大,其降解温度线性升高,降解率则变化不大;结合反应热效应,探讨了反应机理;用Coats-Redfern方程进行反应动力学处理,确定尼龙1010的表观热降解反应级数为1.0,反应活化能为324.5kJ/mol。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M1)/苯乙烯(M2)共聚产物进行GPC、1HNMR以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等分析表征,证明该引发体系能在宽广的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在确认仅生成共聚物的反应条件下,采用Mayo-Lewis式积分法测得该体系在-30℃、[SOCl2]=20mmol/L、[TiCl4]=60mmol/L、CH2Cl2溶剂中的竞聚率分别为苯乙烯r2=2.31±0.15;α-蒎烯r1=0.52±0.06。 相似文献
18.
阻燃PET的热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制备了共混型阻燃PET材料,并利用TG方法研究了PET和阻燃PET在N2气氛下以一定升温速度时的热降解动力学行为,以此探讨阻燃性能与热降解行为的关系。试验发现.加入阻燃荆后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提前,在失重20%以前,阻燃PET的活化能低于PET的活化能,当失重超过30%以后,阻燃PET的活化能超过了PET,说明阻燃刺使PET提前分解成发,隔热、隔氧阻止了材料的进一步氧化分解;阻燃荆的加入使同一温度下PET的不同失重率所对应的时间缩短,在同一温度下阻燃PET失重一半的时间t0.5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即热稳定性下降,这一点与阻燃荆能够降低PET初始分解温度、提前分解成发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甲基化改性SiO2溶胶中掺杂PdCl2,制备Pd/SiO2杂化材料,通过XRD、红外光谱、TG—DTG分析以及接触角测定,考察Pd/SiO2杂化材料在N2气氛中的热稳定性,用Coast—Redfern方程、Doyle方程,结合最概然机理函数的Malek推断法,求算Pd/Si02杂化材料在热分解过程中各阶段的热分析动力学三因子,结果表明,保持Pd/SiO2杂化材料疏水性的最适宜焙烧温度为350℃。在N2气氛中,Pd/SiO2杂化材料中-CH3的无机化过程包括4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热分解动力学机理函数,其活化能分别为73.85、143.66、204.47和417.19kJ·mol-1,指前因子分别为1.20x10^12、2.27x10^13、8.50x10^11和1.03x10^20S-1。 相似文献
20.
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阳离子共聚反就研究: …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产物进行GPC、^1HNMR以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等分析表征,证明该引发体系能在宽广的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