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隽  周百灵 《江苏建筑》2012,(2):7-8,33
以当地地域性文化特性(地域社会背景、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等)为切入点,以地域生活圈为基本研究范围,探讨江汉平原聚落形态流变与宗族组织、家族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其聚居模式、居住模式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潘明率  胡燕 《华中建筑》2008,26(12):250-253
以山西南部地区丁村明清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平面空间形态等特点,从结构用材、物理调节、防震加固、防潮排水等方面分析了其营造技术。对这一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应进一步研究并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型民居更是具备浓郁的文化底色,而浙江金华作为大型民居中保存较好的“活样本”,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以民居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基质,以金华地区大型民居院落的平面形制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类型学理念对平面类型进行初步分类,对各个类型的尺度规模进行分析,探求生成规律。再深入到民居内部,针对人与自然连接的窗口——天井空间,结合Spss分析探求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得出其尺度比例规律,借此构建大型民居院落平面形制生成框架。以期对后续金华地区的传统民居研究及新民居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方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游牧民族所经历的游牧社会向定居社会的剧烈变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牧民定居化进程中,维系新型定居聚落传统风貌的传承与改善人居环境同等重要。基于此,该文以游牧民族定居聚落那拉提哈茵赛村为研究对象,挖掘与梳理该民族传统建筑环境适应性及文化底蕴,分析当代牧民定居点现存问题,并以典型民居为例,从庭院布局、建构材料、屋顶形式和装饰手法四个方面提出民居风貌整治及优化策略,试图为当代牧民定居点风貌特色的提升与塑造提供一种全过程的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传统藏式民居聚落因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若想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使民居聚落文化得到有效保护,首先需要理清民居聚落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文章着眼于聚落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研究,探讨了民居聚落形态驱动力的驱动机理,包括文化因素为核心的内力,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为主导的外力及内力、外力交互作用的综合发展力。得出聚落形态受内力和外力共同驱动——内力决定聚落的内在结构,外力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其空间形态也在不同程度地调整与重构。以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及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聚落形态的类型划分与外显特征;并从聚落整体形态与公共空间两个层面,探究聚落形态演变的深层规律。最后,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以期探索出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传承地域文化的乡村聚落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乡村民居是我国建筑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域位置和历史时期,乡村民居具有不同的形态。论文从陕南地理特征入手,以宁强地区为例,分析其传统乡村民居和现代乡村民居的特征,总结陕南宁强地区乡村民居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具体挑选传统聚落较为集中的石阡县来进行研究,分别对石阡县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描述分析,总结出当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征,以期对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启示——以南通地区乡村聚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馥艺  陆燕燕 《华中建筑》2009,27(5):185-188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大前提,该文以南通地区为例,分为三部分:乡村聚落的影响因素、南通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乡村聚落特征对于新农村社区形态建设的指导,得出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崔凯 《福建建筑》2011,(2):32-3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膨胀导致了环境的巨大破坏.人类居住的环境日益恶化,以至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传统民居聚落对周边环境的选择,空间形态的构成等都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的生态性,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设计经验积累.它融精神信仰,风水学与建筑艺术及人们日常活动于一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态环境观的理解,以及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特殊空间形态与特殊的移民社会结构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其同构现象,指出八卦形态聚落具有移民社会伦理关系适应性:适应了移民社会的保守策略、移民社会的伦理结构,同时适应了移民社会的阶级分层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以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例,从礼仪观念视角切入,利用类型学方法将民居空间及其结构的连接方式进行抽象,并通过比对研究方法,解析不同规模的传统民居空间结构于时空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的动态演化机制,推演礼仪空间于空间结构中逐步析出的过程,以揭示民居空间结构及礼仪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而从维系传统文化内涵生长与发展的角度,为礼仪空间这一核心空间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以保护传统村落中重要的精神场所及其场所精神,保护传统村落的内核根基。  相似文献   

15.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湘中梅山地区水车镇乡村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研究乡村聚居空间形态构成基础、特征以及规律。从乡村聚落构成五大方面深入剖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探索乡村聚落空间应对现代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求具有良好自然通风的传统民居形式,本文对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风速进行了实测;并利用CFD软件对其室内和院落的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各建筑因素(院门的开启、院墙的高低、畜棚的位置及门窗的设置)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设置窗户和百叶、增加通风槽、扩大正房厦子能有效提高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合理调整附属建筑的位置、院落尺寸和院墙高低能改善院落的自然通风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风环境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街道网络空间形态认知是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前提。研究基于空间句法与网络密度分析,以藏族传统聚落大庄村实证案例,通过图形叠加等方法对比街巷网络与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空间要素随街巷网络分布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大庄村街道网络空间总体上呈现为明显的拓扑空间结构,大庄村街道网络整合度与空间可达性呈现出负相关;街巷网络整合度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演变格局,街巷网络的整合度分布呈现出向心性的结构分布特征;街巷网络整体相对平直,可视性范围较大,呈现出与轴线图相似的空间整合度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9.
20.
王薇  温泉 《室内设计》2016,(6):97-100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 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 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 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 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 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 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 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 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 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 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 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 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 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 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 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