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文章回溯了"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以时间轴上三个核心创新事件——红岭实验小学实践、"8+1"建筑联展以及腾挪校舍为代表,呈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具体过程和解题关键点。分析了策划和执行中问题矛盾、解题思路及持续影响,并反思从"个案到范式"、从"先锋到常态"的管理实践经验,以冀为高密度城市建设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及场地自然人文精神的新校园、可持续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及高效优质的设计管理提供改革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市梅丽小学校舍腾挪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快速建造安全、舒适的小学临时校园建筑。总结项目在模块化设计、结构节点创新、循环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思考与探索,为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应用拓展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极速的城市发展带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城市公共服务受制于多层级审批的规划制度,难以及时提供合适产品。全国首创的校园腾挪从先进的建筑产品切入,借鉴城市运筹学的概念,让变化带动计划,探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及社会资源为代价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圳市福田区梅丽小学腾挪校舍采取就近安置策略,利用城市零星土地,借址规划预留城市公共绿地,合院式的双层建筑提供33班规模的教学空间,帮助深圳福田区提供近1,700个学位。腾挪校舍建造快且可重复拆装,示范了节时节地、灵活响应、循环可用的创新模式。项目借鉴传统书院格局,在狭小的用地内规划了大小不一的院落空间,通过变化的楼梯及环廊相联系,并塑造出丰富趣致的孩童活动空间,处处皆风景,处处可游戏。双廊结构不仅扩大了课间游憩空间,还提供了更好的采光、遮荫与通风。标准模块单元尺寸均糅合古典比例关系及工业生产模数,呈现现代简洁、明快典雅的视觉效果。腾挪校舍利用BIM工具构建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建造"一体化平台,将空间、结构和装饰高度整合,房间宽敞明亮、环保舒适,简洁实用的同时还可通过调整多功能集成的围护墙体模块,便捷实现空间的功能置换。校舍纤细的结构以密度换强度。分离构件分别抵抗垂直力和侧向力,利用复合机制设计的钢楼板取代传统钢筋混凝土楼盖,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学位缺口问题常年严峻。如何让城市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资源为代价,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建设新校园以解决民生大问题,设计团队从先进的建筑产品切入寻找到城市问题的创新解答。通过全国首创的校舍腾挪模式,采取就近安置策略,利用城市零星土地,快速地提供高品质、建造快且可多次重复拆装的过渡校舍,示范了节时节地、灵活响应、循环可用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既有空间的腾挪与转换是校园缓解疫情冲击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科学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解构弹性空间的设计原则,分析校园空间腾挪与转换的原则体系,从而在校园既有空间中定义出三类在疫情影响下具有可腾挪与转换优势的空间类型。并以深圳大学为例,结合疫情特征和空间要素对三类既有空间类型进行腾挪与转换策略分类解析。探讨了在高校制定科学防控体系时需要考虑的既有空间腾挪与转换通用型和特殊型策略,同时也为同类型的现存高校和未来规划的高校提供相关弹性空间预留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基于校园绿色建筑的建设,针对我国校园图书馆建筑中存在的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以南京一中江北校区的典型建筑——图文信息楼为例,对校园"绿色+健康"建筑关键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介绍。包括空气质量控制措施、水质保障措施、节能优化技术、舒适性营造技术、健身和人文技术措施。充分统筹建筑、暖通、给排水、景观等各专业之间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并采用模拟分析的方法加以优化验证,提出"绿色+健康"建筑在校园图书馆建造全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以及解决方法,为校园图书馆绿色健康建筑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于2018年初发起"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设计竞赛,旨在为深圳探索如何在集约土地条件下,设计高质量、高密度的校园。文章系统梳理了"联展"及相关共计37个学校设计方案,总结它们在各种苛刻条件下,尤其是在严格的学校设计规范限制中,做出的可贵探索。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七个议题——田径场布局、建筑层数与高度、空间-教育互动、校园空间组织、建筑物理性能、学校-社区共享、场地特征与校园多样性,探讨建筑师们如何通过灵活阐释——而不是违背——现行设计规范,谋求空间创新。文章进而提出要更好地配合深圳即将大规模开展的高密度校园建设,应进一步在学校建设的整个流程,包括立项、规范修编、设计、审批、管理等多个环节中推行创新。  相似文献   

8.
该文论述了大学校园文化及建筑载体的表征、校园文化和校园建筑文化的构成与作用。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当今高校校园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在建筑设计及校园规划中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6,(2)
通过分析由空格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过山车回廊"及"二分之一体育场"两个项目的背景、剩余空间产生的原因,深究当前我国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园公共环境设计中所面临的"三高"问题——高度浪费、高度纪律性、高度纪念性,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校园公共环境不仅是联系校园各建筑的纽带,更是教育空间从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充分发掘校园公共空间的剩余价值,将为教育建筑提供更多的设计与使用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规划、空间、结构、建造、舒适性、组织等方面介绍深圳梅丽小学轻量钢构腾挪校舍的设计与建造考量。这一技术开发解决了传统学校改扩建遇到的难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可操作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工业建筑》2015,(11):45-48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校园建筑设计普遍缺乏人文内涵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好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改善学校与城市的关系,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当代校园建筑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的建筑现象入手,分析书院特性在当代校园中的体现,研究传统书院的空间特点和组织方式,探讨"书院式空间"背后的生成逻辑及其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的启示,并以南塘中学为例,探讨如何将书院理念引入现代校园,使校园建筑与城市、社区、环境、师生建立和谐有机的联系,最终得到上述两个矛盾的解决方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和当代的普遍认识中,建筑因工业化而被定义为机器,同时也被剥夺了有机性。然而,有机体所代表的自然不仅一直是机器模仿的样本,也是建筑临摹的对象。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师与理论家认为,建筑对自然的模仿无关形式,而在于遵循自然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在当下,机器决定了建筑的生产方式与外观,却没有杜绝建筑在设计、建造的过程和方法中呈现出自然的有机性。例如,深圳的三所轻量化腾挪小学虽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建筑,却体现出对场所的回应性与自身的简洁性与整体性。正是这些有机体的特征体现出工业化时代中的建筑师对自然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腾挪小学不仅是历史上有机建筑思想的印证,也启迪着我们对当下建筑中机器和有机体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评析深圳"走向新校园——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先行项目红岭实验小学,指出当前高密度城市中日趋复杂的教育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在此背景下校园建筑设计所呈现的新的可能性。红岭实验小学的创新尝试,对如何重构建筑、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校园建筑品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问题频现,极大地危害了广大师生的安全健康,降低了校园环境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探索了全过程绿色健康校园建筑建设管理模式与适宜性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学校建筑中存在的重设计轻运营、环境污染严重、欠缺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问题,在降低校园建筑能耗的基础上,实现了建筑品质与环境舒适度的全面提升,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深圳近代历史为主线,以深圳现存的近代建筑为对象,展开了一幅深圳近代建筑历史的画卷.搜集的资料全面且有代表性,既是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又为当今推行"文化主市",建设"和谐深圳"、 "生态深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物对象.同时时深圳市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有更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大批高校的新校区快速建设,众多高校的新校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在高校建设或更新过程中,校园规划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甚至产生了很多规划问题。由于一些高校基地的自然环境较复杂,加之不合理的规划设计,不少高校的校园在后续的校园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例如,一旦校园遇到强降雨,就容易引发内涝。"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具有低影响,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和特征。文章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校园规划为例,基于"海绵城市"核心思想,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提出了校园更新设计的策略,尝试解决校园内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林毅     
正1978年,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恢复统一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从此与建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记忆中,平日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穿梭于"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写生实习则展现了更丰富多彩的一面:沙坪坝、磁器口、歌乐山遍布了同学们的足迹;重庆的如画风景,亦深深植于记忆。1982年本科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开始"教书育人",并继续深造。1986年,追随学长陈世民大师加盟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来到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参与众多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也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和腾飞,至今30多年。  相似文献   

18.
院与景:设计的起点"院",作为建筑类型学上最悠久的基本场所形式之一,很早就被应用于大学校园建筑之中,并在不同的时代伴随不同的社会情景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院"与校园相遇,空间可分可合,时而开放外向,亦可幽玄封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半郊"地带,则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命题:通过寻找与建立开放的院落与山  相似文献   

19.
校园建筑既是教学重地,又是地域文化载体。从校园建筑基本功能设计出发的同时,更应对地域文化进行转译,运用地域性建筑语言对建筑进行创作。文章从地域文化、中小学建筑的特性出发,对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转译进行研究与讨论,结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深入讨论"地域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转译,旨在寻求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途径和策略,为此后的中小学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的校园规划背景,提出校园规划师追求布局的美观大气和建筑的高大雄伟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追求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巨大叙事现象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建筑美学理论的剖析和"图"与"底"的辩证关系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